网站地图 | 设为首页 | 关于我们《现代商业》杂志社-官方网站在线投稿平台
 财经观察
首都经济圈重化工产业升级的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22-05-25 点击: 发布:《现代商业》杂志社

 齐述丽 白文彪 何砚 韩彩欣

河北联合大学  河北唐山  063000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3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民生调研专项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301317

 

摘要: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将建设首都经济圈纳入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明确了推进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打造首都经济圈的战略导向。首都经济圈战略的实施,成为区域产业整合升级的重要契机。本文介绍了首都经济圈重化工业发展状况,提出了重化工产业升级的对策建议,为推动首都经济圈的产业健康发展,推进区域产业一体化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字:首都经济圈;产业链;产业集聚

 

 

 

一、首都经济圈重化工业发展状况

首都经济圈区域规划已编制一年有余,新版首都经济圈将扩容至京津冀三省市全境。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天津滨海新区、河北沿海地区、首都经济圈都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成为区域发展的动力支撑。

首都经济圈是我国智力密集度较高的地区,拥有门类广博的科学技术科学体系,科技资金投入量较大,科技研究成果丰硕。但在整体自主创新能力以及创新转换方面仍然薄弱。北京的科技研发和天津的现代制造、河北的资源和产业基础虽各有优势,但却没能形成有机结合和紧密型的产业链优势、产业集群优势,导致整个区域的产业创新和升级能力还不够强。三地发展阶段不同步,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也必然有所不同,这为区域的产业聚散整合和发展升级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条件。北京产业发展的首要任务是扩散与升级,通过扩散传统制造业和重化工业,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来实现升级。天津及滨海新区产业发展的首要任务是集聚与升级,把现代制造业和现代物流做大做强的基础上,向高端发展。河北产业发展的首要任务是集聚与转型,主要发展钢铁、石化、现代装备、现代制药等重化工,把优势产业做大做强的同时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首都经济圈的重化工业在北京、天津和河北分布状况如下。北京地区的重化工业:燕山石化、首钢(炼钢部分搬迁到了曹妃甸)、汽车制造和部分电力设备、机床、建材工业等,天津地区的重化工业:石油化工、钢管制造、造船修船、汽车制造等均是具有很高技术水平和产品竞争力的产业,有的产品还处于国际上比较领先的地位,因而首都经济圈重化工业的产业升级主要在河北。

二、首都经济圈重化工产业升级的对策

1、注重关键性技术的突破及推广应用

重化工业技术水平的提升和技术创新无非是两个模式:一是自主研发,即依靠自身的技术力量,经历技术研发、产品研制、生产中试,到生产出系列的新产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主要生产设备,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产业体系;二是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开发,从而形成自己的产业技术体系和新的优势。显然,第二种模式能够以较短的时间、尽量多的吸收世界各国优秀的科技成果为我所用。实际上,依靠重化工的技术改造、高新技术和重化工与的结合,可以将传统的制造业改造为现代制造业,将低技术产业改造成高技术产业,由资源耗竭、环境破坏型的产业改造成资源节约的、环境友好的产业。要实现上述转变,需要重化工业领域一系列的技术创造和革新,以及一系列关键性技术的突破和应用。

2、注重发挥临港优势和实现产业集聚

重化工业布局于沿海是全球性的产业发展规律。港口和临港工业的有机结合,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全球大物流大生产要求的最有效的成产方式,是世界化大生产的最有效的结合,已成为全球经济高增长区域的普遍特性和各国营造良好国际投资环境的重要因素及其战略选择。“十一五”以来,我国的重化工业正在向具有港口优势、运输便捷、水利资源丰富、销售畅销的沿海地区转移,以市场和资源为导向的重化工业“东移”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集中度不高、布局分散是影响首都经济圈重化工业做大做强的重要原因。河北省的大量中小企业在从事严重依赖资源消耗和具有较大环境效应的钢铁、化工、建材等产业,它们的生产规模小、技术设备落后、效益低,对能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的消耗大、污染物排放大,对资源环境构成很大的压力。重化工业这种中小企业比重大、布局分散、集中度不高的局面如果不能改变,那么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就难以实现。

首都经济圈的重化工业产业集聚已成趋势。该地区的港口资源与国内,甚至是国际著名港口相比也不逊色。从京津冀环渤海地区的海岸线港口资源、现有产业的基础及分布、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供给、腹地资源的条件等诸多条件来看,唐山曹妃甸、天津滨海新区、沧州渤海新区有条件成为重化工业的产业聚集区。从首都经济圈重化工业的现实出发,钢铁工业、石化工业、煤化工产业等严重消耗资源的企业逐渐向有矿石资源优势、淡水资源比较丰富、环境容量允许的沿海地区转移是一个必然出现的趋势,也是首都经济圈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以首钢的东迁为标志,这个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所以,首都经济圈重化工业要实现两个转移:一是以现有的大型重化工业企业的调整和发展为依托,钢铁、石化等重化工业向沿海地区转移,引导和推进重化工业的生产力布局;二是引导和推进新增生产能力向沿海地区转移,三大产业聚集区在促进大企业落户的同时,还要促进大批中小企业竞相发展,与大企业产品相互配套。在市场自发作用和政府政策的引导下,这样的两个转移将促进重化工业不断地在具有良好港口和物流条件的唐山曹妃甸、天津滨海新区、沧州渤海新区集聚,从而使三大地区成为关联度大、带动力强、辐射面广的优势产业集群和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3、注重重化工业产业链接、延伸与整合

产业链的构建与延伸是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产业链是基于经济联系的上下游企业的投入产出功能链。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涵盖了最初级的原材料到中间产品、最终产品,销售到最终用户手中一系列环环相扣的纵向环节,大体由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消费者相互连接而成。首都经济圈产业链构建、延伸与升级有很多成功的例子。如唐山曹妃甸新区是京津冀滨海地区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极,依托优越的港口资源和丰富的石油资源以及唐山地区的铁矿资源,规划了四个主导产业链:一是现代物流产业链。重点建设码头、铁路、公路、管道、仓储等综合储运设施,发展以陆海联运为特点的物流服务业;二是钢铁产业链。建设具有21世纪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精品钢铁基地,形成千万吨精品钢铁生产能力;三是石化和海洋化工产业链;四是装备制造业产业链。依托精品钢铁基地,建设大型船舶、港口机械、钻探设备、冶金设备、工程机械等一批大型、重型装备制造项目,逐步形成中国北方钢材与装备相互依存发展的临港装备制造基地。

产业链的整合有两种基本的模式。一种是产业链上的某个或数个企业通过股权并购、控股的方式对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进行控制,从而形成有效地协调这些企业生产和销售。一种是上下游企业之间结成战略联盟或达成长期协议,从而达到稳定产业链的产销,降低系统性风险的目的。显然,股权并购的方式结构稳定,但易造成被控股的企业主动性降低,从而牺牲了效率;而战略联盟的方式结构稳定,但灵活性强、操作简单且易于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经营策略。首都经济圈的重化工业都是严重的资源依赖型企业,且区域内主要的矿产资源如铁矿石、煤炭、石油天然气等都是供给不足,因此要依靠国外资源的补充。显然,国际矿产品价格和供应的大幅度波动,对首都经济圈的重化工业造成极大的影响,不能获得稳定可靠的资源是制约重化工业发展的“瓶颈”。重化工业企业迅速出手,对上游资源类企业进行整合,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4、注重基于循环经济的工业园区建设

重化工业园区建设是近年来国内外发展重化工业的主流。其主要特征是以产业空间集聚合理配置生产要素,实现重化工业的集约化、可持续发展。国外发展重化工业园区已有几十年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吸收借鉴国内外先进园区的成功经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新加坡裕廊工业区,新加坡政府抓住亚洲石化市场蓬勃发展之机,建设裕廊化工区,发展石化产业,取得了辉煌的业绩。国内大型石化工业园也有成功的先例。国内大型石化工业园区的共同特点是产业规划思路明确,基础设施配套趋于完善,把大项目带动作为园区建设的重点。

发展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是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和路径。清洁生产的概念是1989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提出的,旨在通过产品设计、原料选择、工艺改革、产业内部循环利用等环节的科学化和合理化,使工业生产最终产生的污染达到最少的工业生产方法和管理思路。清洁生产就是从源头上减少污染或者消除污染,包括:产品的清洁化,即选择污染小的产品设计;生产工艺的清洁化,即采用清洁的生产工艺,减少废物排放,创建“绿色工厂”;原料选择的清洁化,使用无毒、无害的原料和催化剂、绿色新材料等;废弃物的清洁化,即实施废物再资源化,提高原材料和能源的利用效率等。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生产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生态经济模式,经济活动被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资源开发、回收和循环再利用反馈式流程。所有的物质和能量在这个不断进行交换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真正实现了“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从根本上消除困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尖锐矛盾、对首都经济圈来讲,要在重化工业的发展过程中,始终如一地遵循循环经济的一般原则,把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落实到政府、企业和公民个人的具体行动中,通过构建循环型企业、循环型经济园区、循环型城市甚至循环型经济区,使重化工业的发展真正走上少开采、高利用、低排放、高效益的循环经济模式,这是从根本上解决重化工业发展中的资源与生态环境问题的必由之路。

三、总结

从首都经济圈重化工业的发展来看,已经基本形成产业分工的大致轮廓,产业集中已成趋势且河北产业平均集中率上升,重化工业正向优势产业区域集聚。通过重化工业的发展和升级,推动首都经济圈的产业健康发展,推进区域产业一体化发展,使首都经济圈成为全国创新发展的引领区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真正实现面向全球、辐射全国、服务首都、共赢发展。

 

参考文献:

1. 祝尔娟.“十二五”时期京津冀发展阶段与趋势特征分析[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10).

2. 刘刚,赵欣欣.京津冀都市圈产业发展和演进趋势分析[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8 (1)

3. 赵弘.区域一体化视角下的“首都经济圈”战略研究[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