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设为首页 | 关于我们《现代商业》杂志社-官方网站在线投稿平台
 财经观察
基于CMS模型的中国农产品出口变动分析
发布时间:2022-05-25 点击: 发布:《现代商业》杂志社

   多年来,我国农产品的出口市场结构一直比较集中,而且在各主要出口市场上的贸易扩张也是不平衡的,其中对个别市场的扩张趋势过于强烈,而对其它市场则关注不够。这种过于集中的市场开发,不仅易引发一些国家对中国实施技术、环境、反倾销等非关税壁垒措施

关键词农产品  出口竞争力  CMS模型    

 1、究背景及特色

近几年来,发达国家对农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出现这一趋势的主要原因包括人们饮食结构改变,而农产品对人类健康的作用是其他任何食品都不能取代的;同时,发达国家农产品生产弱化,对农业实行高度保护,必将发展一些机械化程度高、规模效益高的如稻谷等农产品,而让出农产品等农产品市场份额。在这样的市场背景下,我国农产品用于出口的数量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出口规模的扩大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我国农产品竞争力的提高。但进口国的商品需求结构和出口国的出口产品结构、出口市场分布,都会对出口规模造成影响,所以出口的增加不能完全解释为我国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提高。

本文的特色在于分析农产品出口变动时引入了CMS模型即恒定市场份额模型,试图分解出各影响因素对农产品出口变动的作用程度,查明出口增长背后的真正原因,然后根据实证分析结果,提出针对性建议。该模型在国际上应用比较广泛,但在国内研究用CMS模型来分析的很少很少,尤其是分析农产品出口变动或出口竞争力方面,一般都采用显示比较优势指数、贸易专业化指数等。

2、我国农产品出口总体情况

20世纪90年代以后,农产品出口就开始逐年增加,特别是1993年后,增势更趋明显。但是由于受亚洲经济危机影响,1997年中国主要农产品出口量较1996年略有下降,出口额下降3.92%,其中近十几年的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1                       中国主要农产品出口总体变化

年份

出口总量

(万吨)

同比增长率

(%)

出口金额

(亿美元)

同比增长率

(%)

1995

158

2.60

15.7

     -

1996

  167

  5.70

   15.3

   -2.55

1997

  167

    0

   14.7

   -3.92

1998

  201

  20.36

   14.7

     0

1999

  225

  11.94

   14.8

    0.68

2000

  245

  8.89

   15.8

    6.76

2001

  298

  21.63

   17.5

    10.76

2002

  360

  20.81

   18.9

    8.00

2003

  432

  20.00

   21.96

    16.2

2004

  470

  8.80

   27.8

    26.59

2005

  520

  10.64

   33.02

    18.78

2006

  568

  9.23

   39.8

    20.53

2007

  817

  11.6

   62.1

    14.5

数据来源:中国农村统计年鉴

从表1中可以看出1997年中国农产品出口量和出口额分别较1996年下降了9.8%和4.8%。之后农产品出口又开始逐渐增长。1998年我国农产品出口量是进口量的近30倍,出口金额是进口金额的近50倍。到2000年,主要农产品出口数量已达245万吨,出口金额15.8亿美元,占农产品出口总额的15%,农产品已经成为仅次于谷物和水产品的第三大出口农产品。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农产品出口持续增长。2002年,我国主要农产品出口量已达360万吨,比2001年增长20.81%,比2000年增长46.94%;出口额18.9亿美元,比2001年和2000年分别增长8.0%和19.62%。2003年我国农产品出口虽受二季度“非典”疫情的影响,曾出现大幅波动,但并未影响农产品出口创汇,总体上仍保持快速增长趋势。2004年农产品出口超过谷物,成为我国第二大出口农产品。从2004年至今,中国农产品出口数量和出口金额仍保持增长态势。2007年我国的农产品出口量仅次于西班牙、意大利、美国和荷兰,是世界第五大农产品出口国

3、基于CMS模型的出口变动分析

3.1模型简介与架构

一个国家出口的增长可能是由于以下几个原因而高于世界贸易的平均增长速度:(1)该国的出口主要集中在那些需求增长较快的产品上(商品结构因素);(2)该国的出口去向主要是那些需求快速增长的国家或地区(市场结构因素);3)该国能够同其它供给国进行有效的竞争(竞争力因素)。恒定市场份额模型(Constant Market Share Model,简称CMS模型)就是用来反映以上各因素作用方向和程度的模型。它最初由泰森斯基(Tyszynski)1951年提出(D·Simonis,2000),后经利墨(Leamer)和斯特恩(Stern)(1970)、捷普马(Catrinus· J· Jepma)(1986)以及米兰拉(Milana)(1988)多次修改完善,成为研究对外贸易增长源泉和出口产品国际竞争力变动趋势的重要模型之一。

影响一个国家出口竞争力的因素包括价格因素和非价格因素。一个国家出口市场份额的变化最集中也最直接地反映了其出口竞争力的变动趋势。如果不考虑价格因素与非价格因素,通过对出口市场份额变化的分析,同样可以揭示出一个国家的出口竞争力水平及其发展变化趋势。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UNCTAD)把竞争力定义为“获得盈利以及在国内市场和(或)出口市场上保持市场份额的持续性能力”。因此,尽管市场份额的变动并不完全取决于竞争力的变化,但是它依然可以成为研究出口竞争力的一个非常有效的分析手段。这就是CMS模型成立的理论基础。

CMS模型的一个基本假设是:如果竞争力保持不变,那么随着时间的变化,一国在世界市场中的份额也应当保持不变。因此用恒定市场份额方法推算出的出口增长与实际出口增长之差可以归结为竞争力的影响。恒定市场份额的一般化模型主要用于多产品和多出口市场的分析。在本研究中,我国农产品的出口市场较为固定,主要是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国家;且市场集中度高,仅日本一国在2004年就占据了我国40%的出口额。因此未考虑市场分布的变化,笔者采用以下CMS模型的简化版:

--

+++        1

在公式(1)中j是品种标号,包括加工农产品、脱水农产品、新鲜农产品等九种分类;v代表我国农产品出口总值;V代表世界农产品出口总值;代表世界j类农产品出口额;r代表我国农产品出口额占世界总出口额的比例;代表我国j类农产品出口额占世界j类农产品总出口额的比例;

 :市场需求效应,是指在我国农产品的国际市场份额不变的情况下,我国农产品出口额随世界农产品总需求变动而变动的部分。假如世界市场需求增加,即0,则我国农产品出口额随之增加。

:商品结构效应,是指在我国农产品品种出口竞争力不变的情况下,世界农产品需求结构变动对我国农产品出口额影响的部分。假如国际市场对我国具有出口优势的农产品品种j的需求增加,即0,由于我国j类农产品的世界市场占有率较高,表现为()>0,商品结构效应为正值,则我国农产品j相对于竞争国的出口能力增强,出口额增加。反之,假如世界对我国不具有出口优势的农产品品种的需求增加,即0,由于此品种出口不具有比较优势,0,商品结构效应为负值,则我国该种农产品的出口贸易额将会下降。

:竞争力效应,是指我国农产品出口额随其国际市场占有率变动而变动的部分,由于国际市场占有率反映了一国某产业的出口竞争力,因此该项反映农产品出口竞争力变动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情况。

假如某农产品品种出口竞争力增强,即国际市场占有率提高,0,则我国该种农产品的出口贸易额将增加,增加的数值为。反之,则减少,减少的数值为。其中,影响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因素有很多,有需求方面的,供给方面的,有价格因素,有非价格因素,比如产品自身的特性、劳动生产率、价格水平、产品质量、营销手段、贸易政策和汇率等等。竞争力效应衡量的是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

3.2数据来源及计算结果分析

模型研究所采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库FAOSTAT,因此采用的是SITC分类法。根据农产品的加工方式和程度,将出口农产品分为冷冻农产品、加工农产品、均质保鲜农产品、醋泡农产品、短期保鲜农产品、新鲜农产品、脱水农产品农产品汁、农产品(新鲜或干制)九种。

研究的时间段是1995-2004年,一方面是因为1995年以来中国农产品出口额增长较快,有研究价值;另一方面是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与统计口径的一致性问题;还有一方面是模型的可操作性问题,也是笔者未采用2005-2007年数据的重要原因,是因为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库FAOSTAT的数据只统计到2004年,而在联合国统计署贸易数据库UNCOMTRADE中虽有截止到2007年的数据,但它对农产品归类繁杂,不方便模型操作。根据1995-2004时间段将我国农产品出口总额的波动情况分为四个阶段,即1995-1997为第一期,1997-1999为第二期,1999-2001为第三期,2001-2004为第四期。图7为1995-2004年我国农产品的总出口量与总出口额变化情况。

将数据代入恒定市场份额(CMS)模型(1),可得我国农产品出口的CMS模型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

   2             我国农产品出口额CMS模型分析结果            单位:千美元

Table 2  CMS model analysis result of the export amount of our vegetables

 

1995-1997年

1997-1999年

1999-2001年

2001-2004年

出口额

%

出口额

%

出口额

%

出口额

%

出口额变化

14097

100

44741

-100

123057

100

457237

100

市场需求效应

15738

111.64

52851

118.13

-1226

-1.00

643733

140.79

商品结构效应

3227

22.89

22318

-49.88

-468

-0.38

-59261

-12.97

竞争力效应

26608

188.75

75273

168.24

124750

101.38

127235

-27.83

其中冷冻农产品

38791

275.17

59619

133.25

55797

45.34

31133

6.81

加工农产品

54435

386.15

21604

48.29

17829

14.49

190142

41.59

均质保鲜

-572

-4.06

-34

-0.076

221

0.18

799

0.17

醋泡农产品

4189

29.72

-2510

-5.61

179

0.15

8181

1.79

短期保鲜

17995

127.65

-8752

-19.56

10087

8.2

16032

3.51

新鲜农产品

28304

200.78

78660

175.81

-4489

-3.65

23828

5.21

脱水农产品

21518

152.64

-326

-0.73

15391

12.51

111185

24.32

农产品

3306

23.45

-782

-1.75

8556

6.95

-4797

-1.05

农产品

-9009

-63.91

34900

-78

19486

15.83

80734

17.66

数据来源:笔者计算得来

根据表2的计算结果,对其进行以下阶段性分析:

第一期:1995-1997年。该阶段的农产品出口总额先增长又降低,1996年为阶段最大值1377170千美元。期初和期末出口值相差并不大,仅为14097千美元。其中市场需求效应为-111.64%,可见该时期世界市场上对农产品的需求略有下降,我国农产品出口额也受此影响而下降。商品结构效应为22.89%,说明我国该阶段农产品品种的出口结构是比较合理的,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世界市场的农产品需求下降对我国农产品出口额造成的不利影响。值得一提的是,该期的竞争力效应为188.75%,可见这一阶段里我国农产品是很有竞争力的,农产品出口抢占了竞争对手的世界市场份额,很好的躲避了世界市场总需求降低对我国的不利影响。从竞争力效应的分解情况来看,加工农产品的负效应最大,可见该时期我国加工农产品的竞争力非常低。冷冻农产品、新鲜农产品、脱水农产品的正效应较大,这可能是因为1995年我国农产品的运输效率和冷藏技术已经有了较快发展,极大地提升了我国农产品产业的整体竞争力。醋泡农产品农产品汁的竞争力虽然不大,不过还是对整体竞争力有正效应。农产品和短期保鲜农产品不具竞争力,对整体竞争力负面影响较大。

第二期:1997-1999年。我国农产品的出口额在该期持续下降,总出口减少较多,为44741千美元。在三个分解效应中,只有市场需求效应为正,并且数值较大,达到118.13%,可见该时期世界市场上对农产品的总需求是增加的,假定我国农产品市场份额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我国农产品的总出口额也将随之有大幅提高,提高数值为52851千美元。商品结构效应和竞争力效应均为负,尤其是竞争力效应,为-168.24,可见这三年里我国农产品的竞争力大幅降低。另外我国农产品的生产结构和出口结构也未能随世界市场的需求结构变化做出及时调整,以致影响了我国农产品的总出口额,被其他竞争对手抢占。从竞争力效应的分解来看,只有冷冻农产品和加工农产品效应为正,其他7类农产品均不具有竞争力。加工农产品的竞争力已经有明显提高,由上期的-386.15%变为该期的48.29%。冷冻农产品继续保持竞争优势,但期末相对于期初的竞争力增量呈现减少趋势,表现是由上期的275.17%变化到该期的133.25%。

第三期:1999-2001年。可以看到,该期内我国农产品的出口额增势明显,在表2中可以看出,出口额增加123057千美元。其中市场需求效应和商品结构效应均为负面影响,不过影响力非常微弱。总出口额的增加几乎全部是竞争力的提高引起的,表现为竞争力效应达到101.38%。这可能是因为我国农产品产业在储藏技术上、生产标准化方面、包装技术上有了较大提高引起了农产品产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由上文的图一可以知道,这个竞争力效应也有我国农产品国际市场价格较低的原因。另外,农产品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国又是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国家,我国农产品产业竞争力的提高可以说明,随着世界市场区域分工的加强,我国农产品生产的比较优势得到了明显的发挥,极大地促进了农产品的出口贸易。从竞争力效应的分解来看,除了新鲜农产品为负效应外,其余八种农产品均为正效应。尤其是冷冻农产品,虽然比起第一期第二期其正效应还是递减的,但对该期我国农产品的整体竞争力还是有最大贡献,效应值达到45.34%。均值保鲜农产品第一次显现出了正效应,可见其逐渐开始有竞争优势。加工农产品、脱水农产品农产品都对竞争力有较大贡献。以上情况可以看出,我国逐渐减少了附加值较低的初级产品的出口,增加了附加值较高的农产品的出口份额,极大地拉动了农产品产业竞争力的增长。

第四期:2001-2004年。这四年里我国农产品出口增势更加明显,出口额增加457237千美元,远远高于第三期的增加额。这个阶段里我国加入了世贸组织,农产品出口额的增加与其有着必然联系。市场需求效应达到643733千美元,占的比例为140.79%。说明如果我国保持2001年的国际市场份额不变,我国农产品出口额随着世界市场需求增加而增加的部分将达到643733千美元。但遗憾的是,我国农产品的产品出口结构由于不适应世界市场的需求结构,使得商品结构对我国农产品出口产生的是负效应,竞争力效应在该阶段也变成了负值,这些都阻碍了我国农产品出口增加额向643733千美元提高。从产品结构来看,只有农产品汁为负效应。加工农产品的竞争力有了大幅提高,挤占了第三期占据竞争力第一位的冷冻农产品的位置。脱水农产品农产品占据的竞争力效应比例也不小,分别为24.32%和17.66%。可见我国仍然比较注意多出口附加值较高的农产品。新鲜农产品的竞争力略有提升,达到正的5.21%。

总的说来,基于CMS模型对我国农产品出口变动的分解,可以看出:1995-2004年间,除了1997-1999年因为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农产品出口额出现下滑。1999年后,农产品出口增势日趋明显。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为我国农产品产业发展带来了新契机,出口总额大幅提高。从出口额变动的分解来看,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增长受市场需求变化影响较大,尤其是2001-2004年间,出口额的大幅增长全是由市场需求效应引起的。商品结构效应在1997年后一直是负值,不过在2000年左右曾有所改善,虽再度恶化,但2004年商品结构仍是优于1997年的。竞争力效应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很不稳定,可以产生很高的正效应,如1995-1997年,也可以产生很高的负效应,如1997-1999年。1999-2001年竞争力效应几乎解释了农产品出口额增长的全部原因。从2001-2004年竞争力的降低可以看出,面对更加复杂的国际环境和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我国农产品产业发展存在的缺陷阻碍了农产品生产的比较优势向出口竞争优势的转化。从农产品出口的产品结构来看,新鲜农产品和冷冻农产品一直占有我国农产品出口的最大份额,但从变化趋势来看,鲜冷冻农产品的出口是逐渐减少的,加工农产品、脱水农产品农产品的总出口份额是在渐渐提升的,这对于我国农产品的出口结构优化和农产品产业结构升级是有重要意义的。另外从加入世贸组织以前的竞争力优势较大和加入以后竞争力出现负效应还可以推测出,单纯依靠农产品出口价格的降低来占有国际市场不是长久之计,不能一直凭借劳动力资源优势和成本比较优势来走低价路线,还必须注重农产品的包装、质量、品牌、标准化等因素,提高产品附加值,从低端产品路线中走出来。

4、结论与对策

第一、我国农产品产量中用于出口的部分过少,农产品仍以国内消费为主,国际市场开拓很不充分。虽然出口量与产量比一直呈增加趋势,但这种趋势非常微小;另外,虽然近年来中国出口农产品的品种日趋多样化,但总体上说中国出口农产品品种仍然较少,而且规模小。中国有着悠久的农产品种植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多样的气候资源,还有丰富的种质资源,完全有能力生产一些特色农产品,丰富出口品种。政府应该加强引导生产者合理安排农产品生产,鼓励农产品外销,使农产品产业进一步向外向型方向发展。

第二、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增长受国际市场需求效果影响较大。要想保持出口持续增长,一是要开拓国际市场,二是要立足于国际市场需求。我国农产品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亚洲,欧洲是农产品出口大市场,也是进口大市场,但是我国农产品在那里的市场占有率却非常低,这样单一的市场结构会十分脆弱,难以抵御市场风险的冲击。近年来,东盟又逐渐成为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强有力的竞争对手。这种形势下,要想保持住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国际市场份额,就必须考虑在维护现有市场的原则下,挖掘潜在市场,开拓空白市场,实现出口市场多元化,以便有机会争夺新的市场份额。还要注重分析研究我国农产品出口目的国的国内市场需求,根据其需求状况安排产品出口结构。

第三、出口的农产品加工水平低,深加工农产品出口量比较小。由上文可知,中国出口的农产品大多是冷冻、冷藏农产品,多为中低档粗加工产品。CMS模型分析中也可以看出,1997年以后商品结构对我国农产品出口产生的都是负效应,这些充分说明我国农产品出口产品结构还未完全优化,不能很好地发挥商品结构优化对出口的促进作用。因此,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实现加工增值,充分把握国外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需求动向,及时调整我国出口农产品的品种与结构,增强在国际市场的产品竞争力,是扩大中国农产品出口的重要途径。

第四、中国有着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因此在农产品这种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生产上具有比较成本优势。但是当今形势下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已经由这种低水平的价格竞争转变为质量竞争。CMS模型分析中显示,我国农产品出口长期过度依赖价格优势、不能随国际潮流及时调整与优化我国农产品产业结构有关。要想扭转这种不利局面,加强农产品质量体系建设,发展农产品的精深加工,促进包装、保鲜、冷藏和加工技术的提高,逐步转变以低价促出口为以高质量和高附加值产品促出口的方式,从“低价量大”向“重质适量”方向发展,才是长久之计。

参考文献

1.陈萌山,马淑萍.实施出口带动战略,发展现代农产品产业-出口形势篇:我国农产品出口形势分析.中国农产品[J],2007(1)1-4. 

2.刘李峰,武拉平,刘庞芳.中国农产品贸易的基本格局市场特征及发展策略.中国农产品[J]2006(8)37-40

3.张吉国.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发展态势评析.农业经济问题[J],2006(5)61-64

4祁春节.中国农产品出口国际市场趋势与潜力.中国农产品[J]2007(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