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设为首页 | 关于我们《现代商业》杂志社-官方网站在线投稿平台
 产业研究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的中国产业结构优化策略
发布时间:2022-09-20 点击: 发布:《现代商业》杂志社
摘要:市场推动和政府调控是优化产业结构的主要动力。在新常态阶段,我国产业结构存在一些问题,其中资源错配最为突出。在此背景下,本文将简要介绍新常态的成因,分析我国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我国产业结构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产业结构;优化策略
 
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之间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比例,直接关系到社会的供求平衡和居民的实际生活水平。在人类社会中,需求率高于供给是最理想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由于需求的指向性极其明确,社会资源会更加合理地配置到相应的生产环节。在我国古典时期,由于生产效率低下,社会管理者把主要资源和劳动力配置在农业生产和生产资料的生产上。通过这种分配,社会居民的生存将得到最大程度的保障。革命后,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工业国家向非工业地区倾销产品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在此背景下,建国初期,把优先发展生产资料作为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把主要资源配置到重工业部门,使中国在短时间内建立起完整的工业体系。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逐渐与国际市场接轨。中国政府大力利用良好的工业基础和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发展外贸加工业,将主要资源配置到沿海港口地区,这也是中国工业体系在国际贸易分工中获得巨大优势的原因。
一、产业结构失衡诱发经济新常态
近年来,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阶段。造成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社会资源的严重错配。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外贸行业发展迅速。2017年,中国外贸顺差达到4200亿美元。通过国际贸易,中国获得了更多的资源。合理利用这种资源可以使中国的经济更好地增长,居民的生活水平也会相应提高。但2008年后,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中国经济面临诸多挑战。为了应对危机,中国将主要资源分配到基础设施建设领域。这一决定极大地改善了中国的基础设施,但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首先,基础设施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对周边经济的带动作用,并不具备很强的盈利能力。因此,分配给基础设施的社会资源很难得到回报。这个问题不仅造成金融风险,也压缩了其他行业的发展空间。其次,为基础设施建设服务的工业生产能力相对落后,不仅消耗能源,而且难以与其他产业兼容。因此,当基础设施建设停止时,钢铁、矿业等落后产能严重过剩的问题更加突出。受此影响,中国通过对外贸易长期积累的财富在基础设施建设中迅速消耗。所以新常态阶段也可以理解为重新积累财富的阶段。
二、从宏观角度分析中国的产业发展
(一)第一产业发展滞后
农业生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由于国际市场供应充足,我国粮食价格难以提高。利润是决定生产环节的主要因素。在低粮价背景下,中国社会资源缺乏进入农业产业的积极性,使得中国第一产业发展更加困难,土地抛荒问题越来越严重。
(二)第二产业资源利用率低。
工业是中国发展的主要动力。通过工业化生产,将社会资源整合到工业产品中,其溢价率大大提高。同时,工业生产为我国提供了数以亿计的就业岗位,是扩大内需、推进城镇化的主要动力。然而,中国的大部分工业企业仍然处于世界工业体系的底层,很难从R&D和销售中获得利润。比如电子代工企业富士康,每台苹果手机的收入只有4-4.5美元,这里面包括了人力成本和运营成本。苹果手机的R&D和销售可以获利200美元左右。生产、储运、运输是价值链中最耗能的环节。中国企业在消耗大量资源的情况下并没有获得高利润,这个问题成为中国普通居民工资难以上涨的关键因素。
(三)第三产业所需的资源稀缺
第三产业能耗低、利润高,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对我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而第三产业是知识密集型产业,对知识型人才和法律环境的要求更高。目前,我国的教学体系难以培养出大量具有创新能力的技术人才,因此第三产业面临着资源短缺的局面。同时,我们当前社会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不够重视,因此通过创新获利的风险很大。
三、优化中国产业结构的具体策略
(一)通过金融工具合理配置社会资源
优化产业结构的关键是在社会分散的资源中低成本地集中所需的资源。对于我国社会资源的价格,采取了严格的管理措施。同时,通过充分发挥国有企业的社会职能,我国石油、粮食等基础资源价格相对稳定。因此,中国的货币具有很强的储备能力和投资价值。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可以通过收集民间资金来集中社会资源,通过提供贷款,社会资源将得到更合理的配置。因此,针对中国产业结构的失衡,有关部门应合理利用金融工具,将优质社会资源配置到R&D、创新等环节,实现中国产业升级。通过产业升级,中国的落后产能将被淘汰,企业利润将大幅增加,居民收入也将相应增加。因此,通过国有商业银行合理配置资源是我国调整产业结构的主要手段。
(二)通过增加居民收入来优化产业结构
居民收入的增加意味着居民可支配资源的增加,其关键逻辑在于社会资源的效率和劳动力资源的生产率。在中国传统的产业结构中,外贸产业是中国的支柱产业。为了获得成本优势,中国在2005年之前通过降低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将产业工人的工资长期保持在较低水平。但这样一来,中国内需市场难以扩大,产业结构难以优化。2005年后,我国外汇储备大幅增加,通过增加居民收入来优化产业结构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新常态背景下,我国政府可以通过养老保险、国企等向城镇居民释放资金,促进城镇居民的旅游消费和教育消费。其次,政府可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降低房价,让乡镇居民和流动人口获得更多收入,进而带动汽车、餐饮等行业的发展。在这种模式下,社会资源以工资的形式流入基层社会的居民,居民可以通过消费带动中国新产业的发展。
(三)促进第一产业发展的具体措施
第一产业占中国GDP的比重相对较低,但它在我们社会中的作用不能用简单的数字来衡量。按照传统的农业发展理念,我国居民数量众多,收入普遍较低,保证粮食供给数量是农业发展的第一要务。受这种发展理念的影响,转基因技术和化学农药在我国农业生产中被广泛使用,导致我国食品安全长期存在隐患。新时期,社会供求矛盾发生了很大变化。农业的发展应以绿色农业为发展方向,并与中国的服务业相结合。通过这种发展模式,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利润,从而吸引社会资金的关注。
(四)促进第二产业发展的具体措施
第二产业是中国的主导产业。在具体发展过程中,政府可以在“一带一路”框架内加强交通设施建设。这样中国商品的流动成本会大大降低,深圳、义务等国际商品集散地的地位会更加稳固。同时,中国企业应着力提高产品质量,通过这种方式,提高“中国制造”的声誉。经过长期积累,中国将依托工业产能优势,逐步掌握国际大宗商品的流动渠道和定价权。
(五)促进第三产业发展的具体措施
第三产业涵盖的范围很广,一般可以指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所有产业。而第三产业的重点行业主要有金融业、现代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目前我国第三产业人才储备少,“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我国政府应积极吸引外资企业进入。通过外资企业的引领作用,培养中国的上下游企业,也培养相关人才。通过积累,有品牌价值的本土企业会逐渐出现在中国的第三企业中。
结论:
在优化中国产业结构的过程中,应把金融工具作为政府调控的主要手段,通过普遍提高居民收入来发展中国的相关产业。同时,政府应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将绿色农业作为第一产业的发展方向,并与金融服务业相结合,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另一个政府可以通过建设一带一路把中国变成工业品的集散地。这样,中国企业就掌握了民族贸易的主动权。
参考文献:
[1]陆岷峰,虞鹏飞.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中国金融业发展策略研究[J]. 天津商业大学学报,2015,35(01):3-9+23.
[2]张云,邓桂丰,李秀珍. 经济新常态下中国产业结构低碳转型与成本测度[J].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5,17(04):10-20.
[3]陆文娟,王东博.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产业结构与社会投资动态调整策略[J]. 改革与战略,2018,34(01):87-8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