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设为首页 | 关于我们《现代商业》杂志社-官方网站在线投稿平台
 资本运营
产业集群背景下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探究
发布时间:2022-05-25 点击: 发布:《现代商业》杂志社

 谢湘泉  淮北师范大学信息学院  安徽淮北 235000 

基金项目:2015年度安徽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项目(SK2015A740)

 

 要:由于农产品的价格需求弹性偏低(0<e<1),这就使得“谷贱伤农”的现象几乎在每个丰收之年都会出现。那么,如何形成农产品全产业链视角下的深加工模式提升农产品价值,以及怎样在现代商业环境下构筑起区域品牌影响力,则是包括学界、实业界、政界都应关注的系统工程。通过主题探讨,农产品区域品牌可围绕着:引入政府公权力重塑域内市场生态、基于全产业链强化标准化质量管理、依托核心企业中心地位助推规模化、线上线下同步开展农产品信息发布、重视域内文化元素植入增强识别度等五个方面来构建。

关键词:产业集群;品牌;农产品;建设

 

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如何借助产业集群相关优势来推动区域性品牌建设,已成为各地构筑区域经济发展软实力的重要课题。根据产业经济学理论可知,“产业”指代相互关联行业所构成的集合。那么产业集群所呈现出的形态便是,这些相互关联的行业在空间维度形成聚集,进而实现空间经济效益和范围经济效益。由于农产品的价格需求弹性偏低(0<e<1),这就使得“谷贱伤农”的现象几乎在每个丰收之年都会出现。那么,如何形成农产品全产业链视角下的深加工模式提升农产品价值,以及怎样在现代商业环境下构筑起区域品牌影响力,则是包括学界、实业界、政界都应关注的系统工程。基于以上所述,本文聚焦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就文章主题展开讨论。

一、产业集群对农产品商品化的影响

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视角下,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认识这种影响:

(一)影响农产品的深加工品质

影响农产品的深加工品质是从农产品的使用价值层面来认识的,即产业集群所提供的空间聚集效应能够降低农产品中间产品的运输距离和仓储周期,进而能够保证农产品在其保鲜期内进入到下一道加工环节之中。在韦伯的工业区位论指引下,农产品产业集群的区位一般选择在某一优势农产品的原产地,进而就能在节约中间转换时间的同时,降低从供应源到产成品终端之间的货损率。基于这一区位条件,产业集群必然会影响到农产品深加工品质。

(二)影响农产品的市场知名度

对于特定区域内某一优势农产品而言,由于其生长和生产环境的相似性,使其具有产品理化特性上的高同质性,从而该农产品所面对的区域市场具有完全竞争市场的结构特征。但随着电商平台成为农产品销售的渠道载体后,区域农产品则不仅面向域内销售,还将面对域外销售。此时,将区域内某一优势农产品作为整体来看待,则在域外市场面临着垄断竞争市场格局[1]。在产业集群化发展模式下,基于全产业链的农产品粗加工与深加工相结合,区域内的优势农产品借助新经济时代的电商平台以整体产品形式面向市场,产业集群便能在范围经济效应下影响农产品的域外市场知名度。

(三)影响农产品的种植规模化

    需要指出的是,在现代商业化社会环境下农产品需要以标准化生产的形态而出现,这也是为何以农户为单位的家庭式生产难以适应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原因。在产业集群化发展过程中,因相关中游生产环节和下游销售环节在特定地理区域聚集,所以能在资金供给、技术指导等方面,助力上游农产品的规模化种植。从而,在标准化生产模式下便能提高域内优势农产品的商业价值。

二、产业集群背景下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的目标定位

具体而言,可以将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的目标定位于以下几个方向:

(一)定位于重塑区域农产品商业生态

由本文前面的论述可知,文章所论及的农产品主要为区域优势特色农产品,该农产品的生产能有效发挥域内的自然禀赋优势。但受制于小农经济发展常态,农产品种植与农产品粗加工和深加工之间存在着天然的屏障,且长期以来前者与后者的关系主要依靠收购形式来维系。随着以资源指向型为特征的产业集群化发展格局的建立,全产业链各节点之间的经济联系便能在共有的区域品牌作用下得到加强。最终,重塑域内农产品商业生态。

(二)定位于打造区域农产品标准体系

农产品种植标准化已成为国家战略,也成为了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物质基础。随着农产品区域品牌战略的实施,借助统一的品牌标识,向域内和域外市场提供基于全产业链条件的各类农产品,这便在工厂化生产形态下倒逼出了区域农产品的标准化体系设计要求[2]。同时,随着上游农产品种植规模化格局的建立,便使得标准化体系的设计能够应用于全产业链之中。从而,区域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便构成了品牌建设的制度保障。

(三)定位于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要求

长期以来,特优农产品主产区因存在着农产品种植与粗加工、深加工相脱离的现状,使得农产品的中间转换成本居高不下,而且也难以保证农户的利益不受损害。在产业集群背景下实施品牌建设,便能在重塑域内农产品商业生态的基础上,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要求。具体表现在,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驱动下,产业集群所构筑的全产业链链条可以及时将市场终端的需求结构信息向上游传导,进而实现农产品种植与生产管理的柔性化目标。

    由以上三个目标定位可知,在推动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过程中,将释放出显著的正外部性效应。但在鼓励这种外部性效应释放的同时,还可能要面对因市场失灵所带来的困扰。因此,在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中需要得到政府“公权力”的助力。

三、定位驱动下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所面临的挑战

在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的实践中,需要直面以下三个方面的挑战:

(一)直面市场无序竞争所带来的挑战

笔者所要强调的是,实现产业集群化不能仅关注其表现形态,还需要从其内部的经济联系和能量转换上来把握。由于农产品产业集群在选址上遵循资源指向原则,所以该区域的市场环境一般难以处于发达状态,则其上游原料供应端的无序、过度竞争必然会直接影响到中下游各节点的能量转换质量,进而最终制约区域品牌建设的可持续性。之所以存在着“制约”效应,可归因于域内农产品资源整合失效所带来的负面效应。

(二)直面产业主体缺位所带来的挑战

实施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必须植入具体的领导者,而该领导者只能在产业集群内的企业中来寻找。但现实情况却是,以政府主导和政策激励下的产业集群在构筑过程中,难以形成以龙头企业为驱动的市场化运作模式。这样一来,集群内分散的产业组织形式不仅无法维系产业链中各节点之间的稳定性,还将在产业集群中产生离心力[3]。将其转换到品牌建设领域,则体现为:在优势农产品生产加工龙头企业缺失的情形下,难以提高域外消费者对域内农产品的识别度,进而抑制品牌建设的效果。

(三)直面品牌价值缺失所带来的挑战

    品牌作为一种软实力已融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品牌建设则能够以文化内涵为载体与社会不同阶层的消费者进行品牌文化互动。品牌建设的商业意义在于获得产品的品牌溢价,通过广泛和经常的品牌文化互动,使得品牌被消费认知和接受,该品牌产品从而借此获得品牌溢价。这就意味着,特色农产品作为区域品牌建设的核心要件,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内涵和文化价值,并且对于目标消费者而言要有足够的使用价值和社会声誉价值。然而,在目前的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过程中,区域品牌的文化内涵似乎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最终,便需要直面品牌价值缺失所带来的挑战。

四、应对挑战的着眼点分析

应对上述挑战,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分析:

(一)着眼于县域政府公权力对市场实施有效干预

这里笔者将公权力的实施主体界定为县域政府,因为县域政府的职能职权范围完全能够满足农产品产业集群的要求。如上文所述,由于在相对不发达市场经济环境下,经济主体自律性不足,所以在农产品全产业链的上游极易出现过度和无序竞争格局。为此,县域政府应在公权力的合理配置下,着力解决上游农户之间、专业合作社与农户之间、专业合作社之间的过度竞争问题。至于破解问题的落脚点,可以从创新规模化经营模式和政府主导下的有序组织管理上下功夫。

(二)着眼于筛选和培育产业集群中的核心龙头企业

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工作的开展需要在核心龙头企业引领下方能成行,政府只能从政策激励和域外宣传上给予助推。为此,在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建立和维护中,必须力争筛选和培育出产业集群中的核心龙头企业。此时问题就转换为,筛选标准是什么?一般而言,产业链下游环节由于其自身实力和更贴近目标消费者,所以更容易塑造和营销品牌文化。结合上文所提出的品牌价值问题,可以在农产品深加工企业中来筛选出全产业链中的核心企业。作为农产品原料供应端企业和粗加工企业,则可以作为核心企业的配套企业参与到域内核心农产品深加工中[4]。这样一来,便能发挥核心企业的引领作用。

(三)着眼于依托核心企业组织资源提升产品价值

    随着核心企业筛选标准的提出,进一步的工作就是要着眼于提升产品的价值,而这里的价值可以理解为“附加值”,或者说品牌溢价。在上文已经指出,品牌溢价外在于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度,内在于消费者对品牌文化的接受度。因此,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就要以核心龙头企业为主导,从文化角度来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最终获得产品价值的提升。

五、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路径构建

根据以上所述,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路径可从以下五个方面来构建:

(一)引入政府公权力重塑域内市场生态

结合前面的论述,这里市场生态重塑的重点应放在农产品种植销售领域。目前,随着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进程的加快,需要着手解决以农户为单位的农产品种植模式。为此,需要在县域政府牵头下,创新专业生产合作社的内部治理结构。笔者建议,为了给规模化、标准化种植提供制度保障,县域政府可以设计出允许农户以自有耕地入社、入股的制度安排,由专业生产合作社以委托并提供技术指导的方式按统一技术标准来组织家庭户种植。

(二)基于全产业链强化标准化质量管理

强化标准化质量管理是品牌建设的制度保障,在全产业链视角下的标准化管理需要分模块来开展。产业集群背景下的农产品生产模块,可以分为:农产品种植模块、农产品粗加工模块、农产品深加工模块、农产品销售模块。因此,可以由县域政府牵头、核心企业推动,分别对上述模块制订种植、生产加工和销售标准。由于农产品销售模块处于流通领域,所以在质量监管上存在着一定难度。此外,销售环节又是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的关键一环,储运水平能够显著影响农产品的销售。因此,还需引入外包物流企业来共同制订相应的储运标准。

(三)依托核心企业中心地位助推规模化

在全产业链视角下,核心企业存在的价值在于其能够为链条上各个节点实现价值创造,从而其他所各节点都作为核心企业的供应和服务端而存在。这样一来,就弥补了传统模式下:农户+公司模式的不足[5]。笔者建议,核心企业在农产品采购管理时应强化质量监督,并在内部市场化交易的基础上倒逼上游种植主体走规模化道路。只有在农产品规模化种植模式下,才能最有效的使用专业的农业生产机械,也才能保证农产品品质符合市场需求结构。

(四)线上线下同步开展农产品信息发布

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还涉及到农产品信息发布工作,这里可以采取线上与线下同步开展的方式。对于线上而言,首先县域政府在其政务网站上,应积极发挥全产业链产品信息发布、宣传的职能。以核心企业代表的各个企业,应以同一品牌标识在电子商务平台向域外消费者发布产品信息,并通过微视频来展示农产品生产的全过程。对于线下而言,首先可以由县域政府牵头培育域内农产品洽谈会、交易会等区域性商贸活动。再者,县域政府在对外交流中可以主动介绍本土优势农产品。

(五)重视域内文化元素植入增强识别度

在培育核心企业时,需要整合本土农产品种植文化和消费文化资源,以历史典故、人文内涵等方式植入到产品信息的介绍中来。由于文化元素具有不可复制的优势,所以赋予精加工农产品以独特的文化元素,能够有效提高其在域外销售时的识别度。

六、小结

本文认为,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如何发挥产业集群优势来助力区域性品牌建设,已成为各地构筑区域经济发展软实力的重要课题。通过主题探讨,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路径可围绕着:引入政府公权力重塑域内市场生态、基于全产业链强化标准化质量管理、依托核心企业中心地位助推规模化、线上线下同步开展农产品信息发布、重视域内文化元素植入增强识别度等五个方面来构建。

 

参考文献:

[1]刘丽.基于产业集群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的几点思考[J].农业经济,2006(11).

[2]马清学.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模式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

[3]钱淼.农民专业合作社对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的作用[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4]黄蕾.区域产业集群品牌:我国农产品品牌建设的新视角[J].江西社会科学,2009(9).

[5]邓贝贝.关于我国农产品品牌建设的思考[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