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设为首页 | 关于我们《现代商业》杂志社-官方网站在线投稿平台
 财经观察
绿色经济在我国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分析
发布时间:2022-05-25 点击: 发布:《现代商业》杂志社

 张鑫   辽宁省凌海市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管理中心121200

摘要:在工业经济下,全球整个市场水平和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都大大的提升,但这也直接导致了今天的自然生态环境与能源危机出现。如今,自然生态环境恶化、能源短缺等问题已经成为了全球发展所面临的最大难题,严重阻碍了社会与市场的长远可持续发展,甚至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为此,我们必须要快速转变工业经济发展模式,走绿色经济的发展道路,在市场经济发展、物质水平发展和自然生态环境保护、能源保护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调整产业与市场结构,以更加科学化、绿色化、生态化的方式来推动经济增长。本文基于作者自身的工作与学习经验,首先简单探讨了发展绿色经济的重要性,然后对绿色经济在我国的发展机遇和挑战进行了分析,最后主要就绿色经济在我国的发展策略提出了部分建议,以期能对我国绿色经济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绿色经济;作用意义;机遇;挑战;策略

以无节制消耗自然能源、破坏自然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方式在当前已经被完全否决,因为这无异于是“杀鸡取卵”,不能实现长远的可持续发展。而绿色经济则是一种以长远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出发点的经济发展模式,它重视经济发展、自然生态以及人类生存之间的平衡关系,可以以更加科学化、绿色化、生态化的方式来推动经济增长。

一、发展绿色经济的重要性

工业经济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它在短时间内有效提升了全球的经济水平,也促使了全球市场经济一体化的形成,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由此大大提升。但其缺点更加的显著,那就是导致了自然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能源被过度地消耗,这使得全球各个国家都陷入了不同程度的生态与能源危机,从市场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如果全球依然走工业化的发展路线,在不久之内全球的自然生态环境就会进一步恶化,能源就会接近枯竭,届时全球的市场经济发展就会失去“筹码”,人类的生存也将面临巨大的困境。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我们必须要平衡好市场经济发展、物质水平发展和自然生态环境保护、能源保护之间的关系,以更加长远的视角,更加科学化、绿色化、生态化的方式来推动经济增长,保护、修复自然生态环境,节约能源消耗,使市场经济与人类的生存实现长远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必须要快速转变工业经济发展模式,走绿色经济的发展道路。

二、绿色经济在我国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一)机遇

从机遇方面来讲,首先是我国的内国市场非常大,体系也相对完善,这是绿色经济在我国得以发展的良好基础,而且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以及国际地位的提升,我国在国际市场当中的占有率和主动权也越来越大,这非常有利于我国绿色经济的全面发展,而且能够对全球市场起到一种辐射影响作用,带动全球绿色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就是我国绿色经济相关产业领域的发展已经起步,整个社会的绿色环保意识大大提升,整个社会都具有发展绿色经济的良好意识,尤其是国家政府非常重视绿色经济的发展,当前已经出台了不少的制度、政策来辅助绿色经济产业发展;最后就是我国在清洁能源方面的研究与实践应用都得到了显著的发展,理念和技术都日益成熟,如太阳能、风电、核电等等,这能够为我国绿色经济的发展带来强大的推动力[1]

(二)挑战

从挑战方面来讲,第一是我国的绿色经济发展目前过于依赖外需,很多的新兴绿色产业非常依赖欧美等市场,如新能源产业。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目前我国的太阳能组件产量非常之高,同时在风力发电设备制造方面也位列世界领先水平,但是这些新能源的组件、设备基本上都用于出口,在国内的推广应用非常少。这样一来我国的新能源产业发展就受到了欧美市场的牵制,如果欧美市场发生变化,而国内市场又尚未打开,那么我国的新能源产业就会遭到严重的打击。现实的案例就是金融危机过后,欧美政府减少了对新能源的财政补贴,因此我国的新能源产业就受到了明显的影响;第二是资源与能源瓶颈,我国的能源结构以煤为主体,但经过长时间的挖掘、开发、利用与出口,目前我国可用的煤炭能源已经大大减少,但当前我们对煤炭的挖掘、开发、利用与出口强度依然没有明显的减少。而且我国目前自身对煤炭的利用科学化程度还不够高,不能全面有效的使用煤炭能源,也无法有效减少煤炭使用后对自然生态环境带来的破坏;第三是国际压力较大,据《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网站报道,2014年中国占世界GDP的比重已经上升到12%,但消耗了世界能源的18%,钢铁消耗占44%,水泥消耗占53%,巨大的资源消耗及带来的环境影响,将不利于中国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也助长了“中国环境威胁论”的升温。国际社会通过绿色贸易壁垒、国际环境履约、跨界环境纠纷等给中国发展不断施加压力。如一些西方国家对进口产品提出碳关税、碳足迹要求,控制碳金融等绿色产品金融市场,主导绿色产品技术标准和技术市场等,以更加隐蔽的方式主导全球绿色制度体系,增加广大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压力,减少其绿色经济话语权[2]

三、我国的绿色经济发展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