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现代商业学术期刊投稿平台官方网站

 财经观察
无人货架“复活”:AI视觉与即时配送的救赎之路?
发布时间:2025-10-15 点击: 275 发布:www.xiandaishangye.cn 编辑:马建伟

无人货架“复活”:AI视觉与即时配送的救赎之路?.jpg

兴起与辉煌:2017 - 2018年的爆发式增长

在零售行业的版图中,无人货架曾书写过一段波澜壮阔的商业篇章。彼时,“新零售”理念蓬勃兴起,无人货架因具备深入办公场所、社区等多元场景的能力,能为消费者呈上即时且便捷的购物体验,迅速崭露头角,成为备受瞩目的新兴力量。这一独特优势吸引了海量资本蜂拥而入,短短数月间,数十家相关企业如春笋破土般涌现,融资总额突破25亿元大关。其中,像猩便利、果小美这类头部企业更是深得资本厚爱,斩获巨额投资,随即开启了迅猛的扩张征程,跑马圈地之势锐不可当。

困境与衰落:高货损率与运营成本的双重夹击

然而,繁华背后隐患暗藏。无人货架行业很快便陷入了艰难境地。其采用的开放式货架模式缺乏有效的防盗机制,导致高货损率成为首要难题。消费者未付款直接取走商品的现象频发,部分企业的货损率竟高达40%,远超传统零售行业的正常水平。与此同时,激烈的市场竞争促使运营成本持续攀升。为争夺优质点位,企业不惜投入重金进行补贴和推广,加之初期盲目扩张,众多点位销售额低迷,难以覆盖高昂的成本。此外,物流配送成本也居高不下,为保障商品供应及时性,企业需构建庞大的仓储和配送体系,这无疑进一步加重了运营负担。多重压力之下,无人货架行业迅速走向衰落。2018年,多家企业传出资金链断裂、关闭站点的消息,果小美甚至放弃了无人货架业务,猩便利也大幅收缩业务战线,曾经风光无限的无人货架逐渐淡出公众视野,沦为商业史上的一个失败案例。

重生与复苏:技术创新驱动下的逆势增长

正当人们以为无人货架已成为过往云烟时,它却以全新的姿态悄然回归市场。近年来,部分无人货架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模式优化实现了逆袭,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以“在楼下”为例,这家成立于2017年的企业专注于生鲜便利柜领域,在2020年成功新增200个点位,广泛覆盖社区、厂区、园区等多种零售场景。凭借精细化运营管理,其所有点位均保持正向现金流,盈利增长率高达217%。同样,钱大妈旗下的无人柜项目“菜吧”在深圳、广州两地开设近百家网点,并开放加盟合作。“菜吧”由5 - 8台经过智能化改造的冰箱组成,主要销售蔬菜、水果、肉类等生鲜产品,经营状况良好的“菜吧”月均销售额可达15 - 21万元,净利润超过1万元。不仅如此,一些传统零售巨头也开始涉足无人货架领域,如永辉超市在浙江杭州试点生鲜智能货柜,京东7FRESH七鲜超市在北京通州设置智能售卖柜,物美与多点联合推出“物美多点社区抗疫服务站”模式,这些举措表明无人货架正重新赢得市场的认可。

AI视觉识别:赋能无人货架的核心技术

技术原理与演进历程

AI视觉识别技术堪称无人货架实现智能化升级的关键所在。该技术依托摄像头等图像采集设备,对货架上的商品进行实时监控。当消费者进行拿取或放回操作时,摄像头会迅速捕捉相关动作,并将采集到的图像信息传输至后端人工智能算法进行处理。算法通过对商品的形状、颜色、纹理等特征进行精准识别和比对,从而准确判断出消费者所拿取或放回的商品种类及数量。相较于早期的重力感应和RFID(射频识别)技术,如今的AI视觉识别技术取得了质的飞跃。重力感应技术仅能通过感知重量变化来判断商品是否被拿取,无法区分同重量的不同商品,误判率较高;而RFID技术则需在每件商品上粘贴标签,成本高昂且易受损坏或干扰。如今,AI视觉识别技术不仅克服了上述缺陷,还具备多商品同时识别的能力,即使消费者一次性拿取多种商品也能准确记录。随着深度学习算法的不断优化,其识别准确率已提升至99%以上,完全满足商业运营需求。

破解盈利难题的关键作用

  1. 降低货损率:高货损率一直是阻碍无人货架盈利的重要因素之一。AI视觉识别技术的应用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通过精准识别消费者的购物行为,系统能够实时监控商品流动情况,一旦发现异常拿取行为(如未付款直接拿走商品),会立即触发警报通知运营人员处理。例如,丰e足食采用该技术后,货损率成功控制在1%以内,为盈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2. 优化选品与陈列:AI视觉识别技术还能基于消费者行为数据分析结果,为选品和陈列提供科学依据。系统可记录消费者在货架前的停留时间、关注商品的种类及频率等信息,帮助运营者深入了解消费者需求和偏好。例如,若发现某款零食在某时段被频繁关注但购买量较低,可能是由于陈列位置不够显眼,此时可将该商品调整至更突出的位置以提高销量;又如,根据数据分析发现某区域消费者对健康食品需求较高,则可在该区域的无人货架上增加相应品类和库存,优化选品结构,进而提升销售效率和盈利能力。

即时配送:重构物流体系与消费体验

模式创新与实践应用

即时配送模式与无人货架的深度融合为后者带来了新的活力。当消费者在无人货架下单后,订单信息会即时传输至配送平台。平台根据订单地址和附近配送员的位置信息,利用智能调度系统快速匹配最合适的配送员。接到订单后,配送员会立即前往无人货架取货,并按照规划好的最优路线将商品送达消费者手中。目前,许多平台的响应时间已缩短至30分钟内,部分区域甚至可实现15分钟内送达。同时,即时配送网络的覆盖范围不断扩大,不仅在一二线城市全面铺开,还逐步向三四线城市及乡镇地区延伸。以美团配送为例,其业务已覆盖全国2800多个县区市,拥有庞大的配送骑手队伍,为无人货架的商品配送提供了有力保障。

对盈利状况的积极影响

  1. 提高补货效率:传统模式下,无人货架补货周期较长,容易出现缺货现象,影响消费者购物体验和销售额。而借助即时配送技术,运营者可根据实时库存数据随时安排补货,确保商品供应及时性。一旦发现某款商品库存不足,只需在系统中下单,配送员就能迅速将商品送至无人货架点位,大大缩短了补货周期,减少了因缺货导致的销售损失。

  2. 拓展消费场景:即时配送满足了消费者即时获取商品的需求,进一步拓宽了无人货架的消费场景。过去,消费者可能因担心缺货或配送时间过长而选择去传统便利店购物;现在,有了即时配送的支持,消费者在任何时间有购物需求都能通过无人货架快速满足。例如,深夜加班时突然想吃零食,只需打开手机在附近的无人货架下单,短时间内即可收到商品。这不仅吸引了更多追求便捷的消费者,还增加了购买频率,为无人货架创造了更多的销售机会,有效改善了盈利状况。

现存挑战:技术瓶颈与运营难题并存

尽管AI视觉识别和即时配送为无人货架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要彻底摆脱盈利困境仍面临诸多挑战。

技术层面

  1. 复杂环境下的识别准确性问题:虽然AI视觉识别技术已取得显著进步,但在光线不足、商品摆放杂乱或外观相似的情况下仍可能出现误判,导致订单数据不准确,影响用户体验和企业财务结算。例如,在夜间运营的无人货架点位,由于光线昏暗,摄像头采集的图像质量下降,系统可能会将外形相似的两款饮料混淆,错误记录消费者的购买行为。

  2. 即时配送面临的现实困境:城市交通拥堵是普遍存在的问题,高峰时段配送员可能遭遇长时间堵车,导致配送时间延长,无法满足消费者对即时性的需求;配送员短缺也是一个突出问题,随着即时配送市场的快速发展,对配送员的需求日益增加,而劳动力市场的供应相对有限,企业在招聘和留住配送员方面面临较大压力;此外,恶劣天气条件(如暴雨、暴雪等)也会给即时配送带来困难,增加配送风险和成本。

运营层面

  1. 高昂的成本压力:设备采购成本较高,一套配备先进AI视觉识别技术的无人货架设备价格可能高达数万元;技术维护成本也不容忽视,为确保系统稳定运行,企业需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技术研发、系统升级和故障维修;即时配送成本同样居高不下,包括配送员薪酬、车辆购置和维护费用等,这些都给企业的盈利能力带来了巨大压力。

  2. 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随着无人货架市场的逐渐升温,新进入者不断涌入,同时还要面对来自传统零售企业的激烈竞争。新进入者常采用低价策略和大规模补贴来争夺市场份额,使得市场竞争愈发激烈,企业利润空间被进一步压缩;而传统零售企业凭借成熟的供应链体系、品牌优势和客户基础,在竞争中占据一定优势。例如,大型连锁超市推出的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同样能满足消费者的即时购物需求,对无人货架构成有力竞争。

未来展望:机遇与潜力无限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从长远来看,无人货架借助AI视觉识别和即时配送技术仍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巨大潜力。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AI视觉识别技术的准确率将进一步提高,能够适应更复杂的环境和更多样的商品种类,实现更精准的商品识别和库存管理;即时配送的效率和服务质量也将不断提升,配送时间有望进一步缩短,配送范围将进一步扩大,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优质的配送体验。在市场拓展方面,无人货架有望进一步渗透到办公场所、社区、学校、交通枢纽等各类场景,满足不同场景下消费者的即时购物需求。例如,在办公场所提供更多种类的办公用品、零食、咖啡等商品;在社区与团购相结合,提供生鲜、日用品等商品的即时配送服务;在学校满足学生课间、课后的购物需求,提供学习用品、饮料、零食等商品。此外,无人货架还可拓展至旅游景区、体育场馆等新兴场景,为游客和观众提供便捷的购物服务。商业模式创新也将为无人货架带来新的盈利增长点,如与品牌商合作开展精准营销活动,为品牌商提供商品展示和推广平台;与本地生活服务平台合作整合资源,实现互利共赢。例如,与外卖平台合作将无人货架上的商品纳入外卖配送范围,拓展销售渠道;与家政服务平台合作为消费者提供一站式生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