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设为首页 | 关于我们《现代商业》杂志社-官方网站在线投稿平台
 产业研究
新时期我国制造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与产业升级对策
发布时间:2022-05-25 点击: 发布:《现代商业》杂志社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强大,中国的制造贸易在国际市场已经越来越具备竞争力,“中国制造”深入人心。然而,如何由制造业大国提升到“中国创造”,还有较长路要走,目前我国制造贸易的发展还存在许多问题,还不能适应我国产业发展的需要,因此我国制造贸易的健康、快速发展还需要多方努力,产业升级势在必行。

关键词:制造贸易;发展现状;产业升级;对策分析

 

 


80年代至今,制造贸易发展在我国一直备受重视,并且制造贸易在这一时期的发展也不负重望地带动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给我国经济带来了许多积极效应。随着经济的发展,各种经济活动逐渐淡化了国家和地域的界限,科技创新成为新时代的主题,这对于劳动密集型制造贸易产业来说无疑是个致命打击。技术创新对于习惯了以劳动赚取利润的制造贸易来说是陌生的,这就造成了我国制造贸易发展动力不足,因此我们必须进行产业升级。

1.中国制造贸易发展现状

1.1 我国制造贸易发展过程

1979年我国制造贸易的兴起到现在,它的发展大体分为两部分。中国从改革开放到加入WTO是第一阶段,从无到有、由弱到强。1980年,制造贸易的进出口额为16.66亿美元,在外贸进出口中的比重为4%左右;到2004年制造贸易就增加到5496.65亿美元,相应比重提高到50%。我国加入WTO至今为第二阶段,除了第一阶段扮演重要外方角色的香港、新加坡、韩国和台湾之外,一些欧美发达国家也成为我国的制造贸易伙伴,成熟的制造工序和加工技术也就顺势进入我国。第二阶段我国的加工产业出口总额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相对没有太大波动,这表明我国制造贸易已成为我国最大的贸易方式。

1.2 中国制造贸易自身发展特点

首先,我国的制造贸易进出口对象主要是外资企业,同时近年来民营企业的比重也在逐年增加。其次,现在国内的加工产业主要是进料加工。再次,我国制造贸易由先前的以劳动投入为主的产业,向需要高新技术投入为主的产业过渡。最后,沿海地区是我国中小型企业形成区域规模主要地区。

1.3 我国制造贸易发展的特殊之处

其一,我国的制造贸易发展的最初目的是引进外资和扩大出口等的一些积极作用,但同时降低门槛让一些本不该流入中国的制造贸易流入中国,阻碍了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其二,我国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国情相对特殊,这增加了我国制造贸易的特殊性。

2.我国制造贸易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2.1 对外贸易的产业链无优势,“蛋糕”难做大

中国制造贸易产业链比较短,增值率也比较低,尽管我国制造贸易在加工过程中加工的产品数量惊人的大,但是它在产业链条上的非核心的而且比较低端的环节。我们付出了很多的劳动力,然而这是一项既费力又不拿好处的活计,也正因如此,我国制造贸易的蛋糕做不大。

2.2 区域间发展差距大,发展不平衡

在不同国家或不同地区之间有着不同的产业梯度和经济梯度,只要产业梯度间有技术梯度势差,就存在着技术推移的动力,就会形成生产力的空间推移。而中国率先发展起来的沿海地区,其制造贸易目前就缺乏这种动力,产业结构转型遇到了瓶颈,梯度推进缺乏动力,使得沿海地区的带头发展作用没有发挥到淋漓尽致,反而将本来应该带给中西部地区的好处统统的抢了过来[1],导致发展更加不平衡,出现断层危机。

2.3 没有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飞地效应”明显

中国目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在国内还不多,诸多行业的对外技术依存度超过50%。很多没有自主创立的品牌、没有自己特有的设计、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这样的“三无”企业,依靠代工生产来赚取微薄的利润。“飞地效应”是指外商在我国投资制造贸易的时候,不仅不使用我国的国内原材料,还不会给中国带来经济带动作用和经济扩张效应,只是利用我国的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优惠条件[2]。而我国制造贸易总是大批量的加工,在量上面具有优势,对于生产技术却没有什么优势可言,过度依赖进口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制造贸易产业没有形成系统,没有有效发挥制造贸易能给东道国带来的关联促进作用。

2.4 相关政策法规不完善,阻碍制造贸易发展

在我国制造贸易企业进料加工时无需缴纳关税和进口环节税,而我国国内采购料件采取先征收后退费等措施,这导致国内料件成本高于进口料件,制造贸易的国内采购率也就会受到影响,对产业升级产生负面作用。同时,手续复杂,过程繁琐,经常有滞后等问题。而且,我国自主核心技术较弱,还没形成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而且相关的法律并不健全,也使得许多企业担心在我国该如何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所以外商投资企业并不想把核心技术带来我国,进而影响我国的制造贸易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型。

3.我国制造贸易产业转型升级对策分析

3.1 增长产业链

产业链是在价值链条、企业链条、供需链条和空间链条这四个维度之间相互对接均衡的过程中形成的,其过程叫做“对接机制”[3]。如果产业各部分之间的关联度越强,产业链条就越紧密,产业的资源配置效率也就越高,产业链条越长,企业越能往深度加工上发展。对于中国的制造贸易来说,国内产业链越长,产品附加值就会越少的流向国外,这样不仅提高了国内的增值率,而且提高了国民生活水平,带动了我国其他产品的出口。

3.2 中西部转移

我国的制造贸易发展主力军在东部、南部沿海地区,这些地区的制造贸易额占全国的绝大多数,然而西部省市却微乎其微。就全国来看,中西部发展制造贸易的潜力很大,这也充分证明了转移发展地区很有发展前途。不过中西部地区缺少地理优势,交通运输略有不便,这就需要政府加大对中西部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如重视交通运输,多修建交通运输干线并且发展多种运输方式,健全通讯网络等基础设施以及相关产业配套的发展[4]

3.3 大力发展境外制造贸易

上世纪90年代至今,境外制造贸易以一种新兴的跨国经营方式成为中国“走出去”战略的主要措施,同时也是当前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新亮点。当前,发展境外加工不仅能促进国民经济发展,还可以转移出过剩的生产和技术能力,加强我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同时规避许多贸易壁垒。

3.4 协调区域发展

继续发挥东中西各个地区的优势和积极性,通过健全市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助机制、扶持机制,逐步扭转区域发展差距拉大的趋势,形成东中西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针对中西部运输成本高等基础设施带来的不便,需要中西部的制造贸易发展有移动优势的产业和产品,即发展运输成本可以忽略不计或者很低的产业和产品,这对协调区域发展有着积极意义。

3.5 发展绿色制造贸易产业

首先,支持企业不断探索研究低污染、低能耗、高效益的先进生产技术。其次,加强海关监管,提高外商来华投资门槛,以便减少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进驻中国。再次,出台相关政策,对高污染高能耗的制造贸易采取限制措施。最后,完善我国环境保护管理体系,并应用到实际的制造贸易生产中。

3.6 加强自主创新能力

我国的制造贸易存在的主要矛盾就是没有自主创新能力。科技创新是第一生力,只要我们掌握了产业链中最能带来附加值的环节给掌握住,不仅可以长久发展,还可以将企业的规模做大,将企业提升到一个很高的档次上,和更多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竞争与合作,不断挑战和发展。

3.7 优化产业价值链

制造贸易企业处于专业化的生产过程的不同阶段,所以在各个阶段的获得利益力也就不同,形成了中间低、两端高并且像人们微笑的嘴唇一样的曲线,此即产业链的微笑曲线理论[5]。对照微笑曲线理论,我国多数制造贸易产品处在产业链附加值最小的阶段,因此我国制造贸易需要从原来的生产环节慢慢向两边的研发和营销上发展,也就是延长产业链。对企业来说,要抓住机遇,做好升级或下移,升级即提高产品档次,下移即创造不同的市场,降低营销固定成本,创造规模经济的理念。

3.8 加强政府监管

首先,对于制造贸易,我国的监督管理体系还不够完善。建立产业评估的制度,优化制造贸易商品的结构,鼓励深精加工,限制或禁止一些污染、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不高以及存在走私难以监管的项目。其次,充分利用网络管理的手段,并不断完善网络监管体系。

3.9 积极应对贸易摩擦

首先,要树立企业的标准意识。不采用先进的标准体系是很多企业的通病,虽有时国家强制执行一些标准,但也被一些企业当作任务来完成,更不用说主动采取标准体系了。其次,企业也应该优化出口产品结构,避免产品市场过于集中。最后,企业还要认识到贸易摩擦的带来的积极作用。贸易摩擦是市场作用的产物,一定程度上促使我们必须加强科研能力,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增强法制意识,从而增强自身能力。

4.结语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加强的今天,中国制造贸易想要在国际舞台享有一席之地,就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目前存在的各种问题,不断发展转型升级所需条件,做好可持续发展的计划。同时政府也要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在鼓励投资的前提下,适当提高投资门槛,努力促进我国制造贸易健康持续发展,使得中国制造贸易在激烈竞争中生存下来并独树一帜。

 

参考文献:

[1]陈淼.我国制造贸易转型升级存在的问题及政策[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11, 89-92.

[2]林立.制造贸易企业转型升级研究[D].北京: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56-59.

[3]王立成.促进我国制造贸易产业升级的对策[J].经济纵横,2007,(12)9-12.

[4]李晨.我国制造贸易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J].产业经济研究,2010,(4)82-90.

[5]兰宜生,江凌.中国制造贸易产业升级战略研究[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6(3)86-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