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设为首页 | 关于我们《现代商业》杂志社-官方网站在线投稿平台
 产业研究
影响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稳定性因素的研究思路研究
发布时间:2022-05-25 点击: 发布:《现代商业》杂志社
摘要:1990年代以来,产业技术战略联盟(以下简称联盟)作为一个新兴的 产学研合作模式,已在世界范围内大量涌现,已成为企业提高创新效率、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途径。 然而,让不少企业和学者感到困惑的是,联盟的失败率居高不下。 为此,学者们开始探索降低联盟失败率的方法,最终目标是关注与联盟稳定性相关的问题。 其中,联盟影响稳定性的因素成为学者们研究的重点。 本文将总结学者以往对联盟稳定性影响因素的研究思路,同时对未来的研究思路提出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稳定; 影响因素; 研究思路; 探索
一、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及联盟稳定内涵 财政部、教育部、国务院国资委、全国总工会、 与国家开发银行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的指导意见》。  《意见》指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指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或其他组织,基于企业发展需要和各方共同利益,以提升产业技术能力为目标。 创新,以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合同为保障,形成共同发展、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技术创新合作组织。  
Yan 和 Zeng (1999) 认为战略联盟的不稳定性是影响联盟绩效的行为后果 [1]。 姜、李和高(2008)将稳定性的理解提升到了动态的角度。 他们指出,联盟的稳定性应该具有结果和过程的双重含义。 联盟的稳定性是联盟成功运作和发展的基础[2]。 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认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稳定性是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内部环境、联盟环境和外部环境(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环境)。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生命周期。  ) 以及联盟与其他组织(经济组织、社会组织)之间形成的相对权力的动态平衡。  
 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稳定性影响因素研究思路综述
 总的来说,对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稳定性影响因素的研究,学者们的研究思路主要有两种:研究单一或少数几个关键的非系统性因素和研究多种因素。 维度系统化因子。  
(一)去系统性研究
Morgan and Hunt (1994)指出信任和承诺是维持联盟合作的重要因素,White and Carr (2007)也同意这一观点,并指出信任和承诺 承诺更重要 联盟长期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 中国学者王向辉、胡继云、王亚丽、吕雄伟(2001)指出联盟成员投入联盟的资源互补性对联盟的稳定性有影响,并提出了学习机制对联盟的重要性。 联盟[1]。  Gill 和 Butler (2003) 最终得出结论,信任、冲突和依赖是英国和马来西亚两个日本 IJVS 联盟稳定的关键因素[2]。  Ernst and Bamford (2005) 使用时间序列数据证明了联盟不稳定的真正原因是联盟结构的刚性[3]。 蔡继荣和胡培(2005)指出,专有资源的共享和溢出很容易导致成员之间的冲突,这对联盟的不稳定性有重要影响[4]。 胡龙英、张自力(2007)通过严谨的数理逻辑分析认为,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能否使联盟成员获得创新成长能力,将决定联盟的稳定性[5]。 杨光(2009)认为,如果联盟成员的高层领导具有良好的商业友谊,将显着减少联盟成员的机会主义行为,增强联盟成员之间的信任,进而对促进稳定发挥重要作用。 联盟[6]。 姜章生、胡龙英、田野壮(2009)认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员在联盟知识转移过程中所获得的价值对联盟的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7]。 同时,姜章生、胡龙英(2010)认为,获取知识的能力对技术创新联盟的稳定性有影响。 在研究过程中,他们利用实物期权和博弈论理论知识分析了知识获取能力对联盟成员选择维持、获取或维持的影响。 溶解的影响[8]。  
(二)系统研究
Das and Teng (2000) 考虑战略联盟的不稳定性究其原因,是联盟、合作、竞争的结构刚性,以及长短期目标三对矛盾的存在和发展[9]; 刘云、梁东国(2007)认为,影响跨国公司战略技术联盟稳定性的因素包括: 外源性和外源性两大类,由此形成基于外源性和内源性因素的影响因素体系。 建造。 类型、伙伴关系的匹配度、冲突管理的有效性、信息沟通渠道的畅通等,并设计了影响程度的公式,得出维持联盟稳定需要对因素进行调控的结论。 更大程度的影响[10]。  
 苏晓华,季晓敏(2008)以柯达和幸运联盟为例,实证分析了战略合作伙伴选择、联盟类型、联盟战略适应性、双方信任程度等影响联盟稳定性的因素 最后认为,增强联盟的稳定性需要联盟伙伴之间建立战略适应性和联盟内部的信任机制[11]。 同年,曾晓舟、姜克申(2008)认为诚信问题是影响战略联盟稳定性的源泉,进而建立了诚信视角下的联盟稳定性影响因素体系。 联盟伙伴选择性的三大系统指标为学者们在未来继续研究影响战略联盟稳定性的因素提供了思路[12]。  
李敏,刘鹤东(2009)从联盟外部环境、项目本身、成员合作关系和信任风险四个维度建立了技术创新战略的困境影响因素体系,并采用层次分析法实证分析方法对该体系进行了分析。得出结论,为了解决联盟的困境,具有自我执行性的非正式治理机制和强制性正式治理机制应该真正结合起来[13]。  
李玉华,陈文霞,胡耀英(2010)将系统动力学理论分析方法应用于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稳定性影响因素体系的构建,构建了影响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稳定性的系统动力学图。 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稳定性影响因素同时通过系统动力学仿真实验分析影响因素与联盟稳定性的关系,最终分析各因素对联盟稳定性的影响程度 得到[14]。  
 马斌,张国燕(2011)从先天和后天因素的角度分析了联盟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内在因素包括:联盟伙伴的选择和联盟类型的选择,而后天因素包括:利益分配因素、增加的联盟管理成本、信任因素、道德风险、成员变动、外部环境因素[15]]。  
 蔡继荣(2012)以战略联盟的合作伙伴特征和可信承诺为研究切入点,构建了联盟稳定性影响因素的实证概念模型,最终得到了以战略联盟的投入和质量衡量的联盟。 关系资产。 伙伴可信承诺行为对联盟稳定性有显着影响,联盟伙伴的特征通过可信承诺间接影响联盟稳定性[16]。  
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稳定性影响因素研究展望
 当前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稳定性影响因素研究已成为国内学者关注的热点 和国外。 目前的研究不仅从联盟伙伴之间的承诺和信任、联盟的创新能力等关键因素入手,而且通过数理逻辑推理或实证方法来确认所研究的因素对联盟稳定性的重要性。 联盟; 从系统的角度,利用实证调查的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回归分析等测量​​和统计方法,分析影响联盟整体稳定性的因素,进而提出 一些政策建议。 总的来说,对于影响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稳定性的因素研究,本文认为应坚持以下原则或思路:
(一)应坚持构建要素体系结合关键要素的原则。 和综合因素
 产业技术创新 影响战略联盟稳定性的因素不止一两个,但各种稳定性影响发生或发生的概率不同,或许各种稳定性影响因素的破坏力也不同 不同的。 因此,如果分析中影响因素过多,不仅会增加研究人员的负担,还会使相关参考人员无法找到关键点。 这就要求我们在构建稳定的影响因素分析模型时,要坚持重点和全面。 综合原则。  
 (二)影响稳定性因素分析的“平台”应具体到联盟的每个生命周期阶段
 本文认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有自己的生命周期,联盟有自己的生命周期 在生命周期的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 特点和面临的主要问题和矛盾不同,影响联盟稳定性的因素也不同。 这种差异可能在程度或性方面。质的差异,即:在这一阶段对联盟的稳定性有影响,但在下一阶段或前一阶段没有显着影响。 因此,本文认为,在考虑联盟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基础上,分析联盟稳定性的影响因素会更加实用。
参考文献:
[1] Yan A, Zeng M. International joint venture instability: A critique of previous research, a reconceptualization, and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1999, 30 (2): 397-414
[2] Jiang X, Li Y, Gao S X. The stability of strategic alliances: Characteristics,factors and stage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 2008, 14(2):173-189
 [3] 王向晖,胡继云等. 战略联盟的稳定性初探[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1(04)
[4] Gill J, Butler R J. Managing instability in cross-cultural alliances. Long Range Planning, 2003, 36(6), 543-563
[5] Ernst D, Bamford J. Your alliances are too stable. 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5, 83(6):133-141
[6] 蔡继荣,胡培.基于合作溢出的战略联盟不稳定性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05(04)
[7] 胡珑瑛,张自立.基于创新能力增长的技术创新联盟稳定性研究[J]. 研究与发展管理,2007(02):50-55.
[8] 杨光.高层人员的商业友谊与战略联盟的稳定性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02).
[9] 蒋樟生,胡珑瑛,田也壮.基于知识转移价值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稳定性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9(2).
[10] 蒋樟生,胡珑瑛.不确定条件下知识获取能力对技术创新联盟稳定性的影响[J].管理工程学报,2010(04):41-47.
[11] Das TK & Teng BS. Managing risk in strategic alliances. Academy of Management Executive, 1999, 13(4): 50-62
[12] 刘云,梁栋国.跨国公司战略技术联盟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及评估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04)
[13] 苏晓华,季晓敏.战略联盟稳定性影响因素研究[J].华东经济理,2008(04):141-144.
[14] 曾小舟,江可申.诚信视角下战略联盟稳定性影响因素研究[J].企业参考,2008(2).
[15] 李敏,刘和东.基于AHP的技术创新联盟困境影响因素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9(06)
[16] 李煜华,陈文霞,胡瑶瑛.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复杂产品系统技术创新联盟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J].科技管理2010(06):25-27
[17] 马斌,张国艳.企业战略联盟稳定性的影响因素研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1(1).
[18] 蔡继荣.联盟伙伴特征、可置信承诺与战略联盟的稳定性[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