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设为首页 | 关于我们《现代商业》杂志社-官方网站在线投稿平台
 产业研究
中国共享充电宝行业发展历程及竞争态势分析
发布时间:2022-06-08 点击: 发布:《现代商业》杂志社
摘要:共享充电宝作为共享经济趋势下的新产品,近年来在国内发展迅速。本文梳理了我国共享充电宝行业的发展历史,分析了其发展现状,总结了三种运营模式,从主要品牌、盈利模式、竞争手段等方面分析了我国共享充电宝行业的竞争态势,进而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共享充电宝;竞争;操作方式
 
一、中国共享充电宝行业的发展
随着共享经济的全面发展,共享单车、共享汽车、共享雨伞等新的共享经济形式在中国市场不断涌现。共享充电宝作为一个新兴行业,受到很多企业的青睐。如今,消费者越来越依赖手机或平板电脑等便携式电子产品。充电宝就是这种需求的延伸,有效解决了这类产品续航能力不足的缺陷。而且与自行车共享相比,共享充电宝的投资、运营、维护成本相对较低,投资人的资金回收率较高。因此,共享充电宝市场受到了投资者和厂商的关注,自2014年首次与消费者见面以来,近年来发展迅猛。
国内最早生产充电宝的企业是深圳来电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来电科技”)。2014年8月,首次提出“充电宝出租”的共享模式,主要针对人们日常出行经常遇到的手机电量不足的问题,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在来电科技创始人袁炳松的带领下,其科研团队不断进行产品研发和硬件测试。2014年10月,推出全球首款共享充电柜,配有专用共享充电宝产品。次年2月,来电科技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交专利申请,成为行业内最早申请专利的企业。截至2017年9月,来电科技已申请专利85项,为来电科技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专利数量远超同行业其他企业。
来电科技试水成功后,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共享充电宝市场。2015年11月,深圳街电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街电科技”)成立,主要从事“安客街电”城市移动电源租赁服务。街电科技强调“街电”这一核心卖点,将充电箱设备放置在主要街道店铺或大型商场。这种方式打破了传统的“收费保管”的租赁服务模式,实现了根据用户需求随时收费的服务。2016年11月,北京伊甸园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小店科技”)成立。其创始团队成员均来自阿里巴巴、富士康等知名公司,拥有一流的科技R&D和创新开发能力。小电科技成立后,短时间内完成了三次融资,投资人都很“贵”。腾讯、红杉资本位列其中,短时间内快速发力,2017年第四季度继续领跑,成为行业后起之秀。
来电、街电、小电在共享充电宝市场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但并没有阻止其他企业跃跃欲试。从2016年底开始,涌现了很多新的共享充电企业,如优电科技、云充电吧、云租电等,其主要产品为“柜室共享充电宝”;以“固定场景充电箱共享充电宝”为主要产品的河马充电、充电技术、点充电;以“小场景桌面共享充电宝”为主要产品的HI电源、魔宝电源、滴滴充电。
随着越来越多以“某电”“某充”为名的企业进入行业,共享充电宝行业也迎来了类似于单车共享的“百电大战”“三国杀”。2016年底,共享充电宝被推到了共享经济的风口浪尖,融资战、专利战不断升级。2016年7月,来电科技以侵犯其三项实用新型专利为由,将云充吧告上法庭。经过一年的争论,来电科技于2017年7月胜诉。2017年10月,共享充电宝“乐电”停止运营,回收所有共享充电宝设备,退出市场。同样遭遇滑铁卢的还有Hi Power,由于自身技术不足,陷入资金断裂造血的困境。共享充电宝行业面临史上第一次洗牌。
二、中国共享充电宝行业的市场竞争情况
1.操作方式
目前国内共享充电宝企业的运营模式主要分为移动模式和固定模式。其中,移动模式的主要代表厂商有来电科技和街电科技。它的主要特点是租赁柜是固定的,但一个租赁柜可以装十个以上的便携式充电宝,使用方便,但需要押金,多用于机场、火车站、景区等人多的地方,或者餐厅、酒吧等小地方。另一种运作模式是固定模式,主要以小电科技为代表。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实体充电,即充电宝不能从机器上拿走。这种模式使用维护成本低,不需要押金,但主要以桌面充电的形式分布在小地方,使用场景有限。
2.市场占有率
从整体市场份额来看,2016年以来,共享充电宝行业发展迅猛,对传统充电宝行业造成了极大的冲击。截至目前,约有3400万用户在使用共享充电宝,而随着投资人资本的不断注入,共享充电宝的用户群也大大扩大。2017年智能手机用户使用传统充电宝的比例比2016年下降了20%,而使用共享充电宝的智能手机用户数量增长了11%。共享充电宝发展势头迅猛。
从品牌份额来看,到目前为止,中国共享充电宝市场已经涌现出数十家厂商,但综合实力第一梯队依然是最早的三家企业:来电科技、小电科技、街电科技。根据艾媒网2017年发布的《2017中国共享充电宝品牌影响力排行榜》,来电科技以7.8的影响力指数排名第一,小电科技以0.6的差距排名第二,捷电科技以6.8的影响力指数排名第三。但从市场份额和线上搜索关注度来看,2017年以来,街电的市场份额和搜索关注度一路走高,来电科技和小电科技的市场份额在下降。街道关键词整体搜索指数始终与共享充电宝保持一致,比来电整体搜索关注度高出2倍以上。虽然前期有资本光环,但经过两年多的运营,共享充电宝行业第一梯队的较量已经开始显现出差距。
除了第一梯队的三家公司,河马充电和小班充电发展迅速,占据了第二梯队的领先地位。河马充电的品牌影响力为6.6,河马充电与小电科技第一梯队的差距正在缩小,小班充电紧随其后,品牌影响力为6.4。另外,还有一家公司的业绩值得一提,那就是怪兽充电。怪兽凭借其强大的运营和团队实力,成为市场上的一支重要力量。其创始团队来自美团、优步、阿里巴巴、百度等公司,并获得了小米科技等投资机构的天使融资。其产品以蓝牙+2G双通信为特色,提升了用户体验。怪兽充电发展非常迅速。在2017年的品牌影响力排名中,以5.5的影响力排在小班收费之后,是未来市场的强势竞争品牌。
共享充电宝市场发展至今,已经有很多厂商通过自己的运营在市场上建立了竞争优势。但目前各梯队实力差距仍然较小,共享充电宝市场新品牌频出,市场不稳定。未来随着市场竞争的进一步发展,各梯队厂商的位置可能会频繁互换。
3.融资情况
来电科技自2014年首次启动融资以来,一直在共享充电宝市场持续融资,越来越多的资本方进入。其中街电科技、来电科技、小店科技先后完成A轮融资,在行业内占据绝对优势,其他共享充电宝厂商完成天使轮融资。这两年成立的厂商越来越多,融资规模也越来越大。仅2017年4月,已经陆续完成共计10次融资。与此同时,融资方也越来越知名,更受关注的腾讯、阿里、聚美优品纷纷进入充电宝市场。2017年4月,腾讯成为小店科技的战略投资者,而陈欧是街电的主要投资者。阿里蚂蚁金服与来电科技合作推出信用免押金服务,与街电科技达成深度战略合作关系。融资规模和投资人实力表明,越来越多的投资人看中了共享充电宝的市场,试图从中分一杯羹。随着融资的不断升级,未来共享充电宝市场的竞争将进一步加剧。
4.盈利模式
总结目前中国共享充电宝市场的盈利模式,可以概括为租赁费、押金、广告收入、周边产品销售和其他类别(见表2-1)。虽然运营商各有侧重,但大多数企业都采用多种盈利模式。这种盈利模式与自行车共享非常相似,而且相对简单,这也是许多市场评论家不看好共享充电宝市场的原因。目前共享充电宝厂商都在致力于扩大市场规模,更多的促销活动如免费时长、免租金支付宝、红包优惠等。运营成本居高不下。未来要实现盈利,各大厂商还是需要探索多元化的盈利模式。
表2-1共享充电宝的主要盈利模式
代表制造商的盈利模式介绍。
租赁费根据收费时间收取。
先交押金再租,退了再退。
广告收入屏和充电宝收费的广告收入怪兽。
周边产品,数据线等周边产品,销售服务,通话技术
(来源:作者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5.主要竞争策略
随着大量共享充电宝厂商的出现,可供消费者选择的品牌越来越多,市场上品牌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从现状来看,共享充电宝市场的产品差异化不大,缺乏强大的核心竞争力,竞争策略也比较单一。
目前,我国共享充电宝市场仍处于初级阶段,各厂商竞争方式粗放,多采用高密度宣传、大规模增加柜机、免租金优惠、一定时间内免费竞争策略等方式。这种策略在行业发展初期是适用的。对于新进入共享充电宝行业的企业来说,争取用户数量是关键。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高覆盖密度的机柜布局是必要的。这些都需要庞大的资金来支撑。随着竞争的加剧,一些企业会遭遇资金不足、增长乏力、APP安装减少,慢慢萎缩消亡。最终一些规模不好的企业会慢慢退出市场,或者进入非重点市场,最终形成竞争态势。
共享充电宝市场,充电宝、充电柜等硬件设施的前期投入成本较高。固定场景下的固定共享服务模式,一方面相比其他两种模式成本更低,另一方面充电宝损坏风险更低。
此外,在共享支付宝行业的竞争中,品牌联盟的特征明显。许多企业使用联合营销和捆绑营销来推广他们的品牌。比如捷电科技与聚美合作,怪兽充电宣布与支付宝战略合作,来电科技与电池领导品牌飞毛腿战略合作。这些合作宣传有效提升了共享充电宝品牌的知名度。
但从现有的竞争模式来看,聚焦技术的竞争并不多。专利数量最多的是来电科技,有45项专利。街电公司以23项专利排名第二,小电公司只有4项专利,其他品牌的专利更少。对于共享充电宝行业来说,经过初期的大规模圈地和土地扩张,技术竞争一定会成为行业内的主要竞争力,而这些专利技术的强弱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可持续竞争力。
三。中国共享充电宝行业面临的挑战
1.行业竞争格局动荡。
从2014年第一家共享充电宝企业出来,到2017年10月,第一家共享充电宝企业出局。短短三年,共享充电宝行业爆发式繁荣之后,开始遭遇行业第一次寒流。目前行业竞争还是以资本竞争为主。越来越多的涌入使得行业用户分散,价格战加剧,行业生态结构非常不稳定。较早成立的企业虽然在技术和市场上有一定的机会,但竞争优势并不明显,行业竞争格局仍处于动荡状态,未来可能会出现大规模的行业洗牌。
2.供应链话语权弱
如上所述,共享充电宝行业关注技术研发的公司少之又少。大多数企业依靠上游电池供应商和下游商家渠道生存。但从上游电池供应商的角度来看,共享充电宝企业如果没有核心专利或技术,就意味着在产品质量、数量、技术创新等方面都不得不严重依赖上游电池供应商。,他们对供应链的控制能力相对较弱;从下游商家渠道来看,这个行业激烈的竞争导致订单不断分流,频繁的价格战也给了商家更多的选择,行业竞争的话语权越来越交给商家。共享充电宝企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提高在供应链中的话语权。
3.单一盈利模式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目前中国共享充电宝行业的盈利模式比较单一。虽然有租赁费、押金、广告收入、周边产品销售四种盈利方式,但更多的企业还是把盈利预期放在了广告收入上。目前共享充电宝的使用率并不高。比如小电科技和捷电科技的充电盒里有6-12个充电宝,但日均使用频率不到0.2次。这种使用率低导致租赁成本低,对于资金投入高的共享充电宝企业来说,不亚于杯水车薪。押金方面,共享充电宝对押金的留存率并不高。用户可以随身携带,用完就带走。也有很多商家收取充电宝押金的现金,押金在账户的留存时间很短。广告收入方面,虽然是大部分共享充电宝公司的盈利重点,但目前处于行业发展初期,很多广告主也在持币观望。目前的收入潜力不确定。至于周边产品的销售,大部分共享充电宝的用户只是为了解决暂时的燃眉之急,并没有购买数据线或其他相关产品的意向。因此,共享充电宝企业要想进一步发展,必须考虑丰富盈利模式。
4.使用安全存在隐患。
央视“3·15”晚会曾曝光公共充电设备可能存在信息安全问题,容易被黑客攻击窃取用户个人信息。桌面共享充电宝虽然相对安全,但是因为位置固定,容易溯源,保证安全,但是便携性不强。便携式充电宝因为用户和场所是流动的,很难保证充电宝的信息安全。如果被黑客借用,做了技术设置,后期使用的客户信息可能很容易被窃取。目前共享充电宝企业还不能完全解决这个问题。随着人们越来越重视个人信息安全,共享充电宝的信息安全将严重影响人们的使用意愿。
5.消费者的使用意愿还有待开发。
从国内手机或平板的使用习惯来看,70%以上的用户还是习惯用插座电源充电,随身携带充电宝的用户比例并不高。所以临时充电需求的可能性大。表面上看,这是共享充电宝企业的机会。但是,需要临时充电的用户大多是经常使用手机的用户,这些用户通常会随身携带充电宝以备后用。也就是说,携带充电宝的用户中,有30%也是应该重点发展共享充电宝的潜在客户,他们需要通过营销手段来改变或激发他们使用共享充电宝的意愿。此外,使用共享充电宝的用户大多不需要长时间充电。一般充电也就半个小时或者一个小时。目前每个企业的空闲时间也就半个小时或者一个小时,所以租赁成本很低。如何改变用户的这种使用习惯,是共享充电宝企业面临的挑战。
四。相关建议
1.增加技术投资
在未来的竞争中,核心竞争力将成为共享充电宝行业成败的关键,技术的缺失将使越来越多的企业出局。在资本大战的同时,共享充电宝企业要专注于软硬件的发展和技术创新,必须思考如何与传统充电宝企业显著不同。与此同时,手机厂商也开始推出无线充电的新功能。共享充电宝企业如何应对这些竞争,让自己的企业保持活力和竞争力,不仅是一个企业需要考虑的问题,也是整个共享充电宝行业必须考虑的问题。
2.推拉战略组合
目前共享充电宝的竞争更侧重于跑马圈地和占领渠道,即更侧重于通过鼓励渠道商来增加市场认可度的“推送策略”。但是从上一篇文章的分析可以看出,共享充电宝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客户的需求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如何更好地引导客户需求,开发潜在客户,也就是“拉动策略”的运用,也应该是共享充电宝企业关注的重点。这些企业在制定营销策略时应考虑推拉结合。
3.精准营销
共享充电宝的用户应该是那些经常有充电需求的人,但是目前的充电宝满足不了他们的需求。并不是所有的手机或平板用户都是共享充电宝的需求者。因此,共享充电宝企业要以营销为主,先分析主要用户特征和使用频率高的地点,再通过更精准的营销手段吸引客户使用共享充电宝。广泛的宣传有助于行业知名度的提升,但对于具体的企业来说,分析用户需求,刻画用户特征应该是营销的首要工作。
4.提高安全性能。
在共享经济的热潮下,共享充电宝行业吸引了众多投资者。不过目前来看,这个行业的进入门槛并不高。单纯依靠布柜数量取胜,只能获得短期的资本收益,但长期来看,安全隐患会直接影响客户对医院的使用。因此,共享充电宝企业应该更加注重硬件和软件的开发,如何更好的保证产品质量,减少安全隐患,给用户优质的体验,从而为他们带来更多的用户群体。

参考文献:
[1]创客. 盈利模式不清晰 共享充电宝解决的是真痛点还是伪需求?[J]. 现代青年, 2017, (05): 1-2
[2]刘敏娟. 共享充电宝虚火旺盛,安全性低成致命缺陷[J]. 商业观察, 2017, (06): 1-2
[3]任震宇. 共享充电宝 安全隐患不容忽视[J]. 广西质量监督导报, 2017, (07): 2-3
[4]王倩. 共享充电宝,“人造风口”能否经得起考验?[J]. 商学院, 2015, (05): 2-3
[5]袁炳松.共享充电宝很快会一片血海[J]. 中国企业家, 2017, (10): 1-2 
[6]共享充电宝盈利模式仍待探索 运营成本过高[N].南方都市报,2017-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