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持续提升,产业集群模式已在工业领域广泛应用。各县域在推进产业集群发展时,既要充分彰显本地特色与优势,也要正视发展中遇到的各类问题。相关部门需结合实际情况精准施策,才能推动县域特色产业集群稳步发展。本文结合具体县域案例,深入分析其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并提出针对性解决策略。
关键词: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困境;突破路径
中图分类号:F127
县域特色产业集群的发展,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地方经济提质增效的重要抓手。当前我国县域特色产业集群虽已具备技术基础扎实、产业根基稳固等优势,但在向更高质量发展迈进的过程中,仍面临绿色转型受限、协同发展不足等现实挑战。深入剖析这些问题并探索解决之道,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县域特色产业集群的内涵解析
县域即县级行政区,特色产业集群则是指在特定县级区域内,竞争性企业与关联合作企业、科研机构、行业组织等,以特色化方式集聚形成的产业生态。其核心特征是产业在空间上的高度集中,这种集聚效应能有效降低企业的生产与交易成本,同时提升规模效益与范围效益,帮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建立优势 [1]。
二、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对地方经济的带动作用
以某县域为例,其总面积 2046 平方公里,下辖 4 个街道、16 个镇及 1 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019 年户籍人口 1140.009 万人,2020 年生产总值达 560 亿元,同比增长 4.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33.3 亿元,增长 10%;固定资产投资 116.3 亿元,增长 3.4%;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8086 元,增长 3.6%。这些数据直观体现了特色产业集群对当地经济的拉动作用。该县域以工业领域为产业集群发展重点,工业化转型与创新是其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具体作用体现在以下方面 [2]。
吸纳劳动力参与地方经济建设
当地许多特色产业集群源于农村,与农民联系紧密,推动传统工业向现代创新工业转型,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如汽车及零部件、电子新材料、钢铁、传统装备等产业集群的发展,有效盘活了本地劳动力资源,助力经济增长。
助推区域品牌效应形成
产业集群形成后,通过成本控制、效率提升与网络构建,显著增强了县域特色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3]。以当地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为例,依托与煤炭大省相邻的 “钢铁 + 煤炭” 资源优势,以及 40 余年的发展积淀,形成了明显的集聚效应,在行业内积累了一定知名度,品牌影响力逐步显现。
培育本土企业家队伍
作为传统农区,当地曾面临专业企业家人才匮乏的问题。特色产业集群搭建的创业平台,降低了个人创业的资产门槛,吸引了一批具备专业知识的 “农民” 从农业生产转向工业创新领域,壮大了本土企业家队伍 [4]。
带动关联产业协同发展
在电子及电子新材料产业集群中,通过新材料产业链延伸与市场拓展,有效带动了覆铜板、电子布、线路板等下游产业发展,助力国际级电子玻纤产业基地建设。同时,围绕手机、汽车、电脑等领域的研发与企业引进,进一步完善了产业生态 [5]。
提升地方经济整体发展水平
县域特色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与地方经济增长存在显著正相关。以当地碳素新材料产业园区为例,其以碳素新材料生产为主、传统碳素制品为补充,推动了第二产业快速发展,同时注重配套生活性与生产性服务业,催生了一批特色企业,完善了产业链条,显著提升了区域经济发展质量 [6]。
三、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尽管上述县域的特色产业集群对经济拉动作用明显,但与发达地区相比仍存在差距,主要问题如下 [7]。
协同发展机制不完善
首先,产业集群与城乡发展战略衔接不足。县城建设规模有限、城镇化水平不高,长期农业经济环境导致城乡要素交换意识薄弱,产业带动县域发展的协同格局尚未形成。其次,区域内产业同质化严重。多个县域主导产业相似,企业间竞争加剧,深层次、跨领域的产业集群尚未形成。最后,品牌与质量协同不足。部分优质产品如生物基新材料,因缺乏品牌影响力,在宣传、质检、生产规模等方面难以协同推进,导致市场扩张缓慢、产业链不完善,制约了经济与产业的协调发展 [8]。
开放发展程度滞后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县域产业集群发展需与国内外市场深度对接,但当地部分企业管理者受传统模式束缚,思想保守,缺乏开放意识 [9]。同时,受内陆开发条件限制,县域与市级产业集群对接不畅,在合作方向不明确的情况下竞争加剧,难以形成协调发展格局 [10]。
创新驱动力不足
产业集群技术体系建设滞后,存在技术更新慢、创新性不足等问题,导致企业核心竞争力偏弱。企业对技术研发的投入力度不够,制约了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 [11]。
绿色可持续发展落实不到位
一方面,绿色配套设施不完善。县域环保建设存在短板,省级、市级推行的环保理念在县域落实效果有限,且部分县域环保历史欠账多,污水处理、管道铺设等市政工程问题突出,影响绿色发展。另一方面,绿色发展理念未深入人心。企业管理者与员工对环保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认识不足,未能有效贯彻国家环保政策 [12]。
四、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发展的突破路径
聚焦优势产业,推进转型升级
遵循产业政策导向,选取成长性好、竞争力强、关联度高、技术先进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这类产业需具备一定基础优势、较大发展空间和就业效应,能带动区域经济整体发展。同时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力度,推动开发区产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13]。当地未来产业发展将围绕 “突出两个主导,提升三个传统” 展开:重点发展汽车及零部件、电子及电子新材料两大主导产业;改造提升钢铁、传统装备、碳素三大传统产业,形成特色产业体系。
(1)壮大两大主导产业
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方面,坚持 “以零促整、以整带零、零整协同”,吸引整车企业本地化布局,通过整车制造带动零部件产业规模扩张与水平提升,形成本地配套与成本优势。
(2)电子及电子新材料产业
依托现有产业基础,推动新材料产业与汽车及零部件、建筑、铝工业、电子电器等产业的产业链融合优化,促进产业结构从单一经营向多元化转型。重点发展电子功能材料、新型金属材料、新型环保建材等,扩大产业集群规模,建设省内领先的新材料产业基地。
(3)升级三大传统产业
钢铁及铸造产业:控制总量,开发高附加值产品,提升铸造水平,发展关键特种材料,推动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转型。
装备产业:把握智能制造趋势,围绕能源、轻工、环保等领域需求,发展先进机器人、高档数控机床、智能成套设备,推动开发区从传统机械制造向智能装备制造转型,建设全省重要的智能制造装备基地。
碳素产业:鼓励企业与清华大学、湖南大学等科研院所合作,突破大直径超高功率石墨电极技术并实现产业化,开发高附加值产品,推动产业优化升级 [14]。
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提升产业集群质效
(1)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协同
企业应联合开展科技成果转化研究,整合行业先进科技资源,科学制定服务方案。积极参与跨区域科技交流,推动成果共享;内部构建成果转化机制,以协作分工模式开展研发分析,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加速科技成果向实际生产力转化。
(2)强化龙头企业引领
通过培育、兼并、引进等方式培育龙头企业,对创新能力强、潜力大、竞争力突出的龙头企业加大资金与科技投入。围绕特色工业,扶持潜力中小企业,激励企业提升核心技术研发能力,增强市场竞争力 [15]。
(3)扶持孵化新型中小企业
围绕 “突出两个主导,提升三个传统”,支持高潜力、高成长性中小企业发展,培育其成为技术型、综合型企业。依托升级后的开发区建设示范企业,提供双创平台。加强产业集群分类指导与服务,结合实际推动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扩大影响力。
00001. 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完善基础设施
树立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完善相关设施,是契合 “双碳” 战略与国家绿色发展要求的关键举措。实践中需坚持生态优先,在产业园区推行减量化与循环利用,实现经济生态化与可持续化,提升企业全员环保意识。同时,健全绿色基础设施是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推进产业集群发展时,应分类建设专业园区,结合产业需求加强生产要素管理与资源整合,以经济开发区为核心完善绿色配套设施。建设中需重视环境要素评价,具体评价范围如下表所示:
环境要素 | 评价范围 |
环境风险 | 集群规划区域及周边 1 千米 |
声环境 | 区域范围内及周边 200 米 |
地表水 | 集聚区断面至出集聚区断面下游 3 千米左右 |
地下水 | 集群规划区域及周边 1 千米内浅层地下水 |
环境空气 | 综合考虑环境敏感目标分布与地面风场特征,确定为规划边界向外延伸 2.5 千米的 13.3km×11.6km 矩形区域 |
生态环境 | 集聚区及周边四个方向各向外延伸 1 千米 |
促进产城协同发展,优化产业布局
当地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贯彻国家及省市发展战略,优化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布局。从产业基础、国家导向、资源优势、区域特色出发,扬长避短,推动企业形成错位竞争、协同发展格局,避免同质化竞争与重竞争轻合作的现象,促进城乡、产业集群、基础设施间的协同发展。同时,坚守绿色可持续发展底线,在提升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资源循环利用。注重产城融合,避免产业与城市发展割裂,以特色产业集群支撑城镇建设,以城镇发展反哺产业升级,形成良性互动的经济发展格局。
五、结论
本文结合特定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实际,从内涵解析、经济带动作用、现存问题及突破路径四个维度展开分析,强调了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对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并针对性提出解决对策。希望能为面临类似问题的县域提供借鉴,推动县域经济实现绿色、稳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