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设为首页 | 关于我们《现代商业》杂志社-官方网站在线投稿平台
 管理纵横
企业盈余管理的成因及规范
发布时间:2022-07-26 点击: 发布:《现代商业》杂志社
 摘要:盈余管理涉及到许多与企业相关的利益,长期以来受到社会各界和政府相关部门的广泛关注。适当的盈余管理可以增加企业的借贷能力,激发企业的市场活力,有助于企业的经济发展。然而,过度的盈余管理也会误导投资者、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正确估计,侵害后者的经济利益。如果不加以规范和限制,很可能会为企业的后续发展埋下隐患。就我国企业盈余管理而言,现状不容乐观,不良操纵时有发生。基于这种认识,本文在分析企业盈余管理形成原因的基础上,探讨了盈余管理的规范措施。
  关键词:盈余管理;成因;规范性措施
 
  一、盈余管理概述
 
  目前,学术界对盈余管理的概念、定义和意义有不同的看法。虽然西方发达国家对这方面的研究早于我国,但至今没有一致的意见,有些观点甚至将盈余管理视为舞弊。虽然学术界对盈余管理持有不同的看法,但总体上有一点是基本一致的,即“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当局追求自身利益或企业利益最大化的一种行为。”而且,其利益形式也是复杂多样的。比如,其利益的表现形式可以是企业高管薪酬的增加和职位的晋升,也可以是企业股价的升值和税收的节约,等等。盈余管理在西方国家的企业管理中非常普遍。自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由于资本市场的日益活跃,盈余管理在企业中的应用日益增多,并表现出与西方国家不同的复杂性。目前,国内业界学者正在加紧这方面的研究工作。
 
  在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诸多因素中,盈余管理是最重要的因素,会计信息反映了企业的盈利能力和财务状况。其中,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有助于投资者辨别企业的优劣,促进社会资金的良性活动。但粉饰的会计信息会误导投资者对企业的评价,对社会资金的良性活动产生负面影响。因此,企业的盈余管理是否规范,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巨大,不容忽视。
 
  二、企业盈余管理的成因
 
  (一)会计政策法规不健全
 
  从政策层面看,在起草会计准则时,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总会留有一定的可选择空间,给予一定程度的应用宽容。据此,企业会计人员可以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选择符合自身利益的会计政策。因此,这也为企业进行盈余管理创造了条件,因为会计准则的制定并不是纯技术性的,其中还要考虑到企业、债权人和投资者之间的利益博弈,还需要整合各相关方的利益。而且,从时间上看,会计政策的制定总是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在新会计政策没有出台的情况下,企业当然要进行对自己有利的盈余管理。(二)审计监督不到位
 
  我国目前的企业审计监督情况大致如下:就企业内部而言,虽然大企业的监督机构和监督制度已经正式到位,但实际上审计部门还要服从上级领导的安排,监督管理责任没有充分发挥,而中小企业的所谓监督机构和监督制度不全,自说自话,更谈不上发挥监督管理责任;就企业外部而言,企业管理当局通常会自行联系注册会计师开展相关审计工作,这就容易诱发企业管理者与注册会计师之间的利益联结,从而影响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独立性,同时也为企业进行盈余管理创造了条件。
 
  (三)会计信息的不对称
 
  会计信息的不对称是企业完成盈余管理的重要条件之一。在企业经济活动过程中,会计信息提供者和会计信息使用者之间的不对称既有时间上的,也有内容上的。企业管理当局作为会计信息的提供者,直接掌管着企业的经营,控制着企业的经济活动,因此能够充分掌握企业内部的各种信息。作为会计信息使用者的投资者、债权人和地方行政部门等。不能直接参与企业的经济活动过程,需要依靠企业管理当局提供的信息来了解企业的经济活动,因此他们在掌握企业内部各种信息方面与企业管理当局相比处于明显的劣势。显然,企业管理当局不愿意完整、及时地向信息使用者披露自己拥有的各种信息,因为这对于管理当局进行盈余管理是非常有利的。
 
  (四)降低政治成本的必要性
 
  所谓政治成本,是指“当一些企业面临与会计数据明显正相关的严格控制和监控时,一旦财务结果高于或低于一定限度,企业就会招致严厉的政策限制,从而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企业的盈利能力越强,越会受到社会的关注。当企业的财务报告显示盈利水平较高时,容易引起消费者和媒体的关注,政府部门会从税收方面对企业进行更严格的控制,这将大大增加企业从事经济活动的政治成本。因此,为了避免政治成本的发生或尽量减少政治成本的影响,企业通常会利用盈余管理来粉饰真实的财务报告。
 
  (五)企业高管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企业高层管理者的自利性与企业的盈余管理密切相关。他们的个人工资,职位晋升,工作表现等。都与企业的盈余管理密切相关。在这样的前提下,如果没有能够全面完整地反映企业经济活动的信息指标,那么,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很可能利用自己的信息资源侵占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信息使用者的利益,而信息使用者却很难知道这一点。因此,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企业主管部门的高层管理者也有理由推动盈余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实施。三。规范企业盈余管理的措施
 
  (一)推进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建设
 
  一方面,会计处理是会计人员做出的专业判断。即使是同一会计事项,不同的会计人员也会选择不同的处理方法。而且企业主管部门出于自身经济利益的考虑,会或明示或暗示会计人员选择某种会计处理方法。所以,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从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上缩小会计方法的范围。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新的会计业务将会诞生,这将导致原有会计不能适应实际会计业务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加快新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建设。
 
  (二)完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
 
  由于企业管理当局内部的各种信息并不完全处于公众的监督之下,这就为企业当局的“暗箱操作”提供了便利条件。可以说,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不完善为企业管理当局操纵利润打开了方便之门。因此,为了准确有效地监督企业主管部门的经济活动,有必要完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
 
  (三)加强职业经理人市场建设。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职业经理人市场还相当落后,职业化水平还有欠缺。一般来说,我国企业管理者的任命和考核是由政府部门负责的,所以企业管理者的利益通常与企业的利益是脱节的,这使得企业管理者为了谋取个人利益,通过盈余管理来隐藏企业的真实经济数据。因此,有必要加强职业经理人的市场建设,避免企业当局过度使用盈余管理。
 
  (四)增强审计监督的有效性
 
  审计是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手段。审计虽然不能发现所有的会计舞弊,但可以发现企业主管部门经济活动中的重大错误和弊端,降低会计信息发布虚假的概率,提高会计信息的可信度。因此,加强审计监督的有效性和审计的独立性,可以有效防止企业经济活动中盈余管理的滥用。
 
  (五)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
 
  会计人员的职业意识和思想认识在企业当局实施盈余管理的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可以从根本上防止企业当局实施不当盈余管理的自觉驱动,提高会计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和公平性。提高会计人员职业素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言而喻,在此不再赘述。
 
参考文献:
[1]许波.企业盈余管理:一种基于中国国情的分析[J].财会月刊,2004(4B).
[2]刘晓.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分析[J].经济管理,20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