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欧班列横贯欧亚大陆,其开通重塑了陆路运输格局,为中国内陆城市开辟出一条兼具高效性与经济性的国际物流新通道。这一通道的形成,不仅显著提升了沿线城市的对外开放水平,更为其出口竞争力注入强劲动能。本文基于中欧班列沿线中国城市的经济贸易数据,深入剖析班列对城市出口竞争力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这种影响体现在多个维度:从直接推动货物运输与贸易增长的直接效应,到带动产业升级、优化资源配置的间接效应;从促进区域经济长期发展的动态效应,到产生知识外溢、技术扩散的外部性效应,中欧班列全方位重塑着沿线城市的经济发展格局。然而,机遇与挑战并存。在推动沿线城市出口贸易繁荣的进程中,中欧班列也衍生出一系列潜在风险与负面影响。针对这些问题,本文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具有实操性与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旨在推动中欧班列实现更可持续、更高质量的发展。
关键词:中欧班列;沿线城市;出口竞争力;国际贸易
中图分类号:F127;F752
在全球化浪潮奔涌向前的时代背景下,国际贸易作为驱动各国经济增长的核心力量,其战略地位愈发关键。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持续深化,国家间贸易往来日益紧密,进出口贸易已然成为衡量一国经济活跃度与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尺。
自 1978 年改革开放拉开帷幕,中国经济踏上高速发展的快车道,在国际贸易舞台上的地位亦实现跨越式提升。尤其是 “一带一路” 倡议提出后,中国凭借这一宏伟战略,不断夯实国家实力,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作为 “一带一路” 建设的标志性成果,中欧班列搭建起贯通亚欧大陆的物流动脉。它不仅有力促进了沿线国家间的贸易互通,更为中国进出口贸易开拓了全新增长极。在其运行过程中,中欧班列凭借压缩运输时长、降低物流成本等优势,同时为沿线各国开展经济合作、文化交流架起了桥梁。
截至 2023 年年底,中欧班列交出亮眼成绩单:累计开行超 8.5 万列,仅 2023 年全年就开行 1.7 万列,发送 190 万标箱,同比分别增长 6% 和 18%。这条被誉为国际物流 “黄金通道” 的铁路线,已成功串联起中国与欧洲 25 个国家的 217 个城市,持续释放着巨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一、中欧班列发展现状
中国通往欧洲的铁路线路主要由西、中、东三线构成。西线串联起西南、西北、中部、北部、东部等地的进出口货物运输,经哈萨克斯坦阿拉山口与新疆霍尔果斯铁路网接轨,跨越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等国,最终辐射至欧洲各地。截至 2023 年 11 月 26 日,经由该线路口岸通行的中欧班列进出口集装箱达 62.15 万标箱,运送货物总重超六百万吨。中线聚焦于中国中部和北部地区的货物进出口,与内蒙古二连浩特的蒙古铁路系统相连接,借由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等国铁路网实现欧洲全境覆盖,目前经此铁路口岸出入境的班列线路已增至 68 条,累计开行突破 12000 列。东线则吸纳了中国东部、南方和东北地区的国际贸易货物,先通过内蒙古满洲里、黑龙江绥芬河与俄罗斯铁路相连,再经白俄罗斯、波兰等国铁路,抵达欧洲各国,截至 2023 年底,东线累计通行 2.3 万列,占全国开行总量的三分之一,运行线路达 57 条,有力推动了中欧间经济合作与交流。
这些线路的高效运行,使中欧班列呈现出显著特点。在运输效率上,通过运输组织优化与服务升级,大幅缩短了运输时间,如从武汉吴家山站开往德国杜伊斯堡的中欧班列,预计 13 天即可抵达,较普通班列运行时间压缩约 30%。服务网络方面,中欧班列已实现对欧洲 25 个国家 224 个城市、亚洲 11 个国家 100 多个城市的覆盖,基本织就欧亚全境的运输网络,为国际合作注入新动力。于国内而言,时速 120 公里的 91 条固定中欧班列运行线,联通 61 个城市,强化了城市间的互联互通。货物品类更是不断丰富拓展,从开行初期以手机、电脑等 IT 产品为主,逐步扩展至服装鞋帽、汽车及配件、粮食、葡萄酒等 53 大门类、5 万多个品种,且综合重箱率始终稳定在 100%,充分展现出满足多样化市场需求的强大能力。
二、中欧班列对我国沿线城市的经济贡献
2024 年 7 月 10 日,随着第 10000 列中欧班列从武汉吴家山站鸣笛启程,中欧班列发展迎来又一里程碑。此次破万列时间较去年提前 19 天,累计发送货物达 108.3 万标箱,同比增长 11%,有力证明其在稳固产业链供应链、推动中欧经贸合作中发挥的关键作用。
从城市维度观察,中欧班列开行格局呈现明显梯队分布。西安、重庆、成都和郑州凭借强大的运输能力,稳居开行城市第一梯队。2023 年,四城中欧班列开行总量达 9303 列,占全国开行总数的 53.12%。其中,中欧班列(西安)表现尤为亮眼,据央视新闻报道,自 2013 年以来,其累计运行数量突破 20000 列,占全国中欧班列总开行量的四分之一,无论是开行量还是货运量,均在全国保持领先地位,彰显出核心枢纽的强劲实力。
在第一梯队之后,长沙、武汉、广州、义乌、沈阳、济南、合肥组成的第二梯队同样不容小觑。2023 年,这 7 座城市中欧班列共计开行 4759 列,占全国开行总数的 27.16%,持续为中欧贸易往来与国际物流运输贡献力量。
表1 2023年我国沿线前10的城市中欧班列开行数据统计
境内城市 | 列数 | 发送箱 | ||
累计 | 同比 | 累计 | 同比 | |
西安 | 3435 | 98 | 377802 | 49611 |
重庆 | 2054 | -572 | 216557 | -39854 |
成都 | 1939 | 113 | 209380 | 31224 |
郑州 | 1881 | 935 | 204682 | 118579 |
长沙 | 838 | -16 | 91410 | 7698 |
武汉 | 772 | 257 | 83845 | 34058 |
广州 | 764 | 236 | 83716 | 31576 |
义乌 | 729 | -106 | 79414 | -2811 |
沈阳 | 581 | 57 | 63654 | 12640 |
济南 | 542 | 57 | 59818 | 9622 |
数据来源:中欧班列网(www.crexpress.cn/)
作为横贯亚欧大陆的物流主动脉,中欧班列对我国沿线城市的影响渗透至经济、社会与文化等多个维度。在经济层面,其凭借高效的运输效率和成本优势,显著提升了外贸企业的全球竞争力,带动沿线城市出口增长。以西安为例,中欧班列长安号的常态化开行,不仅拓宽了与欧洲的贸易通道,更成为推动当地产业发展的强劲引擎。
与此同时,中欧班列还为沿线城市带来了产业升级契机。数据显示,我国 285 个沿线或周边地级市受益于班列的辐射效应,通过贸易增长驱动经济发展,并借助创新驱动、金融支持等手段,加速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在区域合作方面,中欧班列则扮演着 “桥梁” 角色,促进城市间资源共享与协同发展。重庆和成都携手打造中欧班列(成渝)品牌,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正是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生动实践。此外,班列的运行需求也推动了沿线城市物流园区、铁路场站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的硬件设施进一步增强了城市的投资吸引力,为经济增长注入持久动力。
中欧班列的价值远不止于经济领域。作为连接东西方的重要纽带,它在社会文化层面同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班列的开行促进了跨国文化交流,激发了沿线国家在文化、教育、旅游等领域的合作热情;随着班列影响力的扩大,沿线城市的国际知名度不断提升,吸引了更多海外投资与国际合作项目,加速了国际化进程;而对于当地居民而言,中欧班列带来的不仅是物流的便利,更让他们有机会接触到丰富多元的欧洲商品与服务,生活品质得到切实提升。
三、中欧班列提升城市出口竞争力的影响机制
中欧班列对沿线城市出口竞争力的作用机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中欧班列作为贯通亚欧大陆的经济动脉,以独特的运输优势,从多个维度重塑沿线城市的经济格局与发展动能。在直接效应层面,相较于海运的漫长周期与空运的高昂成本,中欧班列显著降低物流成本、压缩运输时间,为企业参与全球贸易提供了更优解。重庆的发展历程便是生动例证:2009 年起,惠普、宏碁等电子企业在此布局 “笔记本出口制造基地”,至 2011 年形成 “3+6+300” 产业集群,年产量突破 2500 万台且半数销往欧洲。面对空运成本高、海运时效低的物流瓶颈,2011 年 “渝新欧” 专列应运而生,16 天横跨六国抵达德国杜伊斯堡,后续 “安智贸” 项目试点、常态化高频次运营,不仅解决电子产品运输难题,更使企业享受到快速通关、简化手续的便利,大幅提升出口竞争力。
在间接效应的驱动下,中欧班列成为产业集聚与升级的催化剂。西安凭借 “长安号” 吸引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汇聚,形成以国际港务区为核心的产业集群;重庆依托 “渝新欧” 回程班列的稳定运营,加速承接欧洲高端装备、汽车产业转移,逐步从传统出口加工向高端制造转型,有望成为中欧贸易重要分发中心。这种产业集聚并非孤立发展,而是通过产业链延伸与协同,带动区域经济整体跃升。
随着中欧班列运营体系的持续完善,动态效应逐步显现,激发沿线城市创新活力与产品升级。成都通过中欧班列,助力 TCL、吉利等企业构建适配国际运输的生产模式,同步引入顺丰、香港玉湖等重大项目,推动供应链与智能制造产业发展。在此基础上,成都国际铁路港创新推出 “蓉欧速达” 全程时刻表运营模式,发展智慧物流优化口岸流程,以技术与管理创新提升出口产品附加值与市场响应速度,为城市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
中欧班列的外部性效应更在国际合作与市场拓展领域持续释放。其不仅推动沿线城市基础设施升级,更搭建起跨国合作桥梁,加速城市国际化进程。“渝新欧” 的开通,打破我国对外贸易 “东强西弱” 格局,促使重庆从内陆腹地转变为开放前沿,助力其构建全球性产业集群。同时,班列网络的拓展使沿线城市得以分散市场风险,实现出口市场多元化,在参与全球经济分工中占据更有利地位。从物流通道到经济走廊,中欧班列正以多元效应交织的合力,重塑沿线城市的发展轨迹与全球经济版图。
四、负面影响与潜在风险
中欧班列在促进沿线城市出口贸易的同时,也可能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与潜在风险。
1.负面影响及对策
中欧班列在促进国际贸易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衍生出一系列对沿线城市出口竞争力的潜在负面影响。资源配置失衡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像西安、重庆等重要节点城市,凭借班列优势吸纳大量物流与贸易资源,导致非沿线城市在资源获取上陷入被动,加剧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传统物流格局也因中欧班列的兴起而受到冲击。依赖海运、空运的城市,其出口企业与物流行业面临业务量缩减、市场份额下降的挑战。在利益驱动下,沿线城市为争夺班列资源和货源,易陷入成本与价格的恶性竞争。部分城市过度提供补贴与优惠政策,虽短期内吸引企业与货源,但长期来看挤压了企业利润空间,不利于市场健康发展。
生态环境方面,中欧班列大规模开行带来的货运量增长,使得交通枢纽和物流集散地的能源消耗与污染物排放增加,生态承载压力显著上升。此外,沿线城市对班列的依赖性逐步增强,一旦遭遇政策变动、国际局势紧张,或是因沿线国家基础设施薄弱、铁路机车短缺等问题造成运输堵点,城市出口贸易将遭受重创。而跨国运输中,不同国家技术标准与监管体系的差异,如欧洲适用 COTIF 的 CIM 统一规则,俄罗斯、中国等适用《国际铁路货物运输协定》(SMGS),这种双重法律制度导致货运活动存在法律不确定性,增加了企业的适应成本与合规风险。
针对这些潜在问题,一系列应对策略可有效缓解负面影响。在促进区域均衡发展上,政府可通过政策引导和资源合理配置,推动沿线与非沿线城市开展合作,加快区域一体化进程。为避免物流体系单一化风险,应鼓励企业根据自身需求灵活选择物流方式,并着力提升海运、空运等传统物流模式的竞争力。同时,沿线与非沿线城市需加强行业协作,聚焦提升出口产品附加值,摆脱单纯的价格竞争。
生态环境保护同样关键,需制定并严格落实相关环保措施,确保班列运营与生态保护协调共进。对于依赖中欧班列的企业,应建立完善的物流风险管理体系,沿线城市也需对影响班列运营的各类因素进行评估,提前制定应对预案。在跨国合作层面,积极推动沿线国家统一技术标准与监管体系,减少企业因规则差异产生的额外成本,保障货运活动顺畅进行。通过这些系统化的对策实施,能够最大程度降低中欧班列带来的负面影响,持续释放其在国际贸易与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积极效能。
2.潜在风险与对策
中欧班列作为连接亚欧大陆的重要贸易通道,在推动沿线城市出口贸易蓬勃发展的进程中,也潜藏着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风险因素。由于其线路跨越多个国家,复杂的地缘政治环境成为首要挑战。沿线国家政治局势的稳定性、外交关系的亲疏变化,都可能对班列的正常运营形成阻碍。
随着中欧班列网络的快速扩张,市场竞争格局也在发生变化。部分区域出现的无序竞争态势,导致运力供大于求,价格战频发,这不仅压缩了运营主体的利润空间,更威胁到班列运输模式的可持续性。在实际运输环节,跨国通关效率问题凸显。各国海关程序、监管标准的差异,使得货物在边境口岸通关时常常面临手续繁琐、耗时过长的困境,严重影响整体运输时效。此外,长途跨国运输中,货物损坏、盗窃等安全隐患始终存在,对安全管理和风险防控体系提出了更高要求。
针对这些潜在风险,需构建一套系统全面的应对策略。在国际合作层面,与沿线国家建立常态化沟通协调机制至关重要。通过共商共建,协同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升级,为班列稳定运行筑牢根基。市场机制的优化不可或缺,借助价格杠杆、资源调配等手段调节运力供需,引导班列服务聚焦高附加值货物运输,提升运营效率与经济效益。
在通关环节,积极推动沿线国家统一海关程序和监管标准,简化通关手续,缩短货物滞留时间。运输模式创新方面,大力发展海铁联运等多式联运体系,增强运输网络的灵活性与抗风险能力,为出口企业提供全程无缝衔接的 “门到门” 服务。安全保障工作需进一步强化,通过完善安保措施、运用智能监控技术,全方位降低运输过程中的安全风险。同时,搭建功能完备的信息服务平台,实现货物实时追踪、运输智能调度、客户服务高效响应,以信息化、智能化手段提升中欧班列的整体运营水平,最大限度消解潜在风险带来的负面影响,护航沿线城市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对策与建议
1.对沿线城市
中欧班列作为联通亚欧大陆的重要贸易通道,为沿线城市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已开通中欧班列的城市,尤其是深度参与班列建设的节点城市,应充分整合政府政策资源,以班列为纽带深化与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合作,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吸引国内外投资,重点扶持优势产业,进一步释放对外贸易增长潜力。值得关注的是,中西部及边缘城市更需加快完善配套设施,出台针对性政策,加速中欧班列发展进程,以此推动区域间协调发展,缩小经济差距。
沿线城市政府在中欧班列的长远发展中扮演关键角色,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通过实施减税降费等优惠措施,切实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激发企业参与班列运输业务的积极性;同时强化宣传推广,提升中欧班列的市场知名度与影响力,助力其构建更广泛的商业网络。
尚未开通中欧班列的城市,应立足本地资源禀赋与主导产业优势,科学制定战略规划,主动融入中欧班列运输体系。通过与现有班列网络的深度对接,借助高效物流服务,实现本地对外贸易的转型升级,在推动自身经济增长的同时,为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注入新动能。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若能充分把握中欧班列带来的机遇,形成政策引导、资源整合、协同发展的良性循环,将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国际贸易繁荣奠定坚实基础。
2.对中欧班列
中欧班列的高效运行离不开坚实的基础设施支撑。为满足日益增长的货物运输需求,需持续加大对线路沿线铁路建设的投入,通过优化轨道铺设、升级站点设施等举措,切实提升班列运输能力与服务质量。这不仅是保障物流畅通的基础,更是增强中欧班列竞争力的关键环节。
科学合理的路线规划同样至关重要。在设置班列站点时,需充分考量口岸资源承载能力,确保其能够有效应对大规模货物运输。推进通关流程无纸化改革,精简重复检查环节,既减少资源浪费,又能显著提升运营效率与通关速度,降低时间和人力成本,为出口贸易营造更顺畅的环境。此外,借助计算机、云计算等互联网技术,搭建与沿线国家共享的信息平台,打破信息壁垒,加强国际沟通协作,推动中欧班列向信息化、数字化方向迈进,以此提升贸易效率与质量。
提升中欧班列服务水平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路径。这需要双管齐下,一方面加强物流专业人才培养,通过系统培训与实践锻炼,打造一支具备高专业水准和优质服务意识的人才队伍;另一方面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积极推动智能仓储、物联网追踪等物流新技术的创新与应用。通过人才与技术的双重驱动,全面优化中欧班列的服务质量与运行效率,使其在国际物流竞争中占据更有利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