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设为首页 | 关于我们《现代商业》杂志社-官方网站在线投稿平台
 区域经济
新时代资源枯竭型城市产城融合的对策研究——以安徽省为例
发布时间:2022-05-25 点击: 发布:《现代商业》杂志社

 章蓉  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安徽蚌埠  233000

基金项目本文属2018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新时代资源枯竭型城市产城融合的对策研究——以安徽省为例》(项目编号:201810378247)研究成果。

 

摘要:资源枯竭型城市是指以资源开发加工为主导产业,但资源开发进入衰退或枯竭过程的城市。本文以安徽省资源枯竭型城市为研究对象,结合“创新引领、产城融合”的时代发展主题,着力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新时代发展背景,进行实例分析,探索安徽省资源枯竭型城市以产业创新带动城镇化,产业和城市的高度融合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资源枯竭型城市;产城融合;对策

 

一、安徽省资源枯竭型城市现状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为了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现状面貌,政府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发展战略。随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我国钢铁产业持续领跑,煤炭、原油等生产资源的需求不断扩大。一些具有资源优势的城市迅速发展起来,为国内的经济增长提供了动力。然而经济结构的单一性、资源开采的无节制、资源利用率低下、资源的不可再生性,注定使这些城市走向衰败。安徽省工业起步早,工业历史悠久,资源丰富,以铜陵市、淮北市、淮南市、马鞍山市为代表的资源型城市以提供资源、生产原料为主要职能。根据国家评定发布的规则文件所示,全国已经有69个城市被确定为资源枯竭型城市,安徽省的淮北和铜陵市位列其中,这些城市已经走向或正在走向衰败,面临着巨大的城市发展危机。淮北市是我国重要的煤炭和精煤生产基地,但改革开放以后,过度的开采已经使它的煤炭资源走向枯竭。而因铜得名、以铜而兴的铜陵市的采冶铜历史可以追溯到3500年以前,然而长期的大规模粗放式开采使资源日渐枯竭,导致这两个城市产业萎缩,城市化进程缓慢,也无法承载更为高端的产业,为产业发展吸引投资和引进人才,城市经济总量不足,地方财力薄弱,职工收入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产城融合的道路上产生障碍重重。

 

二、产城融合必要性分析

上世纪90年代开始,产城分离的弊端日趋明显,商业区、工业区、商务区、居住区功能定位十分明显,功能缺失,导致城市居民每天在不同的地区大批量往返迁移,城市几近“鬼城”“空城”,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加剧了环境的污染,城市交通的堵塞。产业与城市相互支撑,融合发展的重要性渐显,产城融合的发展理念由此提出。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已经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新型城镇化是走向现代化的必经之路,是拉动潜在内需的最大力量,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更是民生所在。实现产城人之间活力互动,是实现城镇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根本前提。城镇化模式脱离了产业和人的协调发展,终将走向失败。促进“产城融合”发展,产城人互动,是立足新时代背景下实现城市持续发展的必然路径选择。

 

三、安徽省资源枯竭型城市实现产城融合的现实基础

(一)合肥市产城融合优秀成果的实践经验

安徽省合肥市已率先进行产城融合的实践探索,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早于2017年1月,合肥市获批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高新区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完善城市配套设施建设,积极推进产城融合。集中资本进行科技研发,加大力量搞技术创新,发展高新产业,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智能语音等高新技术项目得到了国家的认可与支持,壮大新兴产业,为高新区快速发展注入了不竭动力和源泉。高新区的产业链不断延伸,大量企业入驻,融资方式不断创新,为高新区开拓了多层次的投资市场,带来了大批的高素质人才就业创业。此外,高新区还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同时狠抓教育、医疗,集聚了大批优秀的资源。合肥高新区产城融合的成功实践,将带给合肥整体强大的多方面的核心竞争力,为安徽其他城市开拓了具有安徽特色的产城融合之路。

(二)国家对资源枯竭型城市产城融合的政策支持

2017年2月份,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之一,安徽省铜陵市的狮子山地区获得国家批准成为高新开发区,将工业用地作为土地资源主要利用方式。这一政策性优势意味着资源枯竭型城市将获得更多的技术创新资源,寻找新的产业方向。国家对资源枯竭型城市实行产业扶持政策,明确要求资源依赖型城市要加快转变产业结构,培育新兴产业接替逐渐衰退的资源主导型产业。而且,除了合肥和铜陵市,安徽省的芜湖、蚌埠、马鞍山也分别获批建设了高新技术开发区。国家对安徽省经济位置重要性的肯定必将帮助安徽省资源枯竭型城市加快产城融合,对将其打造成宜居宜业的现代化产业新城具有指导意义。

 

四、影响安徽省资源枯竭型城市产城融合度的因素

(一)生态环境脆弱,资源枯竭

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铜陵市及淮北市的工业“三废”排放量远超安徽省其他城市。资源枯竭型城市由于长期大规模开采利用矿物资源,重工业粗放型生产加工,“三废”排放量大,工厂企业为了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反而忽略了社会效益的同步实现,环境治理效率低下,导致城市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绿地面积下降,河流水质污染严重,空气中可吸入颗粒增加,严重的影响的城市居民的生活和工作,幸福感下降。更为恶劣的后果是,矿山的开采出现地表塌陷,导致城市基础设施受到极大的破坏,城市供水供电、排污排水都受到影响,对于整个城市功能的实现和空间的规划产生直接影响。

 

 

 铜陵市、淮北市2016年矿业“三废”排放量

地区

工业废水排放(万吨)

工业废气排放(亿标立方米)

固体废物产生量(万吨)

铜陵市

3934.88

3024.11

1854.86

淮北市

3661.13

1334.98

1174.30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二)、产业结构单一、创新能力不足

资源型城市以其优势资源的生产加工为主要产业职能,产业结构不合理,一旦资源枯竭,难以支撑其主导产业的生产资料需求,必然使整个城市的产业区失去核心竞争力。经济效益低下,也无法满足逐渐增多的城市就业人口的岗位需求,人才外流,最终导致产业无法支撑城市经济发展和功能的实现,形成“空城”“死城”。创新支持力度不足,安徽省资源型枯竭型城市过去主要依赖资源发展经济,资金投入方向主要是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而对科技创新、人才引进方面的投入明显不足,城市转型艰难。2016年淮北市科学技术支出仅占安徽省GDP0.68%,科教投入水平过低,必然导致城市发展后续力量不足。

(三)城市建设与产业规划无法衔接

产业协调运行,以及各种类型企业的相辅相助,才能促进城市的健康良好发展。然而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现实产业状况难以达到这样的要求,其很多资源加工开发产业正处于持续低谷期,高新产业极为匮乏,发展速度迟缓,阻碍产业改革。另外,人才资源和创新技术不足,使高端、绿色环保型产业的发展受到了限制,对就业以及推动经济发展贡献不大。资源枯竭型城市受到区域环境和不科学的产业发展规划的影响,主要城区产业出现不均衡状态,而且土地城市化过快,但人口城市化与产业的力量不足,产业和城市之间难以融合发展。

 

五、新时代安徽省资源枯竭型城市产城融合对策研究

(一)把握产业趋势,引领产业变革。

铜陵市淮北市都是因矿建市、因厂建市,加工初级产品、输出廉价资源。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国家经济水平的发展,高端产业逐渐蓬勃发展,信息技术成为经济发展的重大推动力,资源和低端产品带来的经济效益和发展质量显著降低,使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不断下降。资源枯竭型城市应当紧抓科技创新是第一动力的新时代主题,转变产业结构,摆脱过去对资源的依赖;在坚持发展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同时逐渐转移产业重心,紧抓国家对创新产业的扶持政策,为高新产业的发展寻找契机;创新融资方式完善投融资体系,资本市场要多层次化,为资本积聚拓宽渠道,吸引更多的投资和引进人才资源,实现城市居民的“家门口就业”;加快推进公司企业的股份结构改革,使公司的上市工作稳步快速,为城市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

(二)大力发展民生,完善社会服务设施

民生问题是城市发展的永恒话题,是经济发展的长效动力。资源枯竭型城市应当加大社会保障制度,大力提高医疗保障水平,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社会问题;增加教育资源的投入,建立社会职工技能培训机构,使就业者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发展需要,减少失业率,为城市建设提供智慧、创新型的人才。合理的规划人口的规模和分布,制定相应得政策以刺激当地人民的消费,使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相协调。促进居完善户籍制度,引导农民人口迁移工作,使农民进城工作,准许户籍迁入,为外来人口的安居乐业提供社会保障,实现产城融合成果的共享,把“产业、城市、人协调和谐发展,相互促进,相互支撑”的理念真正融入到产城融合的道路中来。

(三)改善城市功能布局,优化生态环境

改善城市的功能布局,使其适应产业定位。把重工业转移到远离人口集中的城区的位置,逐渐淘汰高耗能、高污染、效益低的落后产业。通过科技创新研发新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把资源优势转化为资本优势,发展循环、环保的绿色经济。加强污水废气治理的投入成本,增加城市绿地面积建设,把环境污染治理问题摆在城市建设任务的重要位置。深化生态环境源头管控,健全污染综合防治机制、绿色采购制度,完善生态文明的监督管理制度。加强城市交通道路建设,大大减少工业运输成本。合理利用城市土地面积,建设高架桥,减少占用绿地面积,缓解交通堵塞的问题,减少城市居民的生活成本,提高环境承载力。

 

六、结束语

安徽省资源枯竭型城市面临的发展危机已经迫在眉睫,城市转型遭遇艰难的爬坡,长期的资源枯竭、环境破坏、社会矛盾造成了推动产城融合发展的复杂性。需要对整个城市规划和产业结构的转型进行优化调整转变,而这一切,不但需要企业提高社会责任感,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社会效益,回馈社会;也需要社会公众提高环保意识,创新意识,提高自身的科研创新能力,为产业转型、城市发展提供不竭的智慧来源;更需要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增加财政支出,大力扶持新型产业的发展,研究开发新能源,完善监管体系。只有政府、企业、公众等多方面参与合作,才能实现居住与就业,城市与产业,人与自然的自我协调,融合发展。资源枯竭型城市要做到准确把握产城融合的涵义,有效衔接和融合产业与城市,探寻出一套健康可持续、协调进步的产城融合道路。

 

 

参考文献:

[1] 史宝娟.邓英杰.郑祖婷.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资源型城市产城融合度的研究评价[J].时代金融.2016.(12).

[2] 余翔.任红.新型城镇化格局下推进“产城融合”的路径.[J].江南论坛.2017.(10).

[3] 张浩.陈梦宇.新常态下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新路径研究.[J].山西农经.2018.(02).

[4] 陶训健.基于产城融合模式探析新城区的发展———以郑蒲港新区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8(25).

 

 

关键字:

QQ在线编辑

  • 在线咨询
  • 投稿咨询 投稿咨询

投稿咨询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