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现代商业》杂志社-官方网站在线投稿平台

 商业流通
我国农产品流通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24-10-30 点击: 107 发布:《现代商业》www.xiandaishangye.cn 编辑:马建伟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当前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的现状,揭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流通效率低下、信息不对称、物流设施落后及质量控制不足等。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本文提出了一系列改进对策和建议,如优化流通模式、加强信息化建设、升级物流基础设施以及完善质量监管体系。通过对湖南和四川两省的案例分析,进一步验证了这些对策的有效性。研究表明,提升农产品流通效率和质量对农业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并为政策制定提供了参考依据。

关键词:农产品流通;流通效率;信息化;物流基础设施;质量监管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农产品流通的重要性

农产品流通是农业生产链条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连接着生产者和消费者,直接影响到农产品的市场供应和价格稳定。高效的农产品流通不仅能够减少中间环节的损失,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还能推动农业产业链的整体发展。此外,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健全与否直接关系到农民收入的增长和消费者福利的提升。

1.1.2 当前形势下的挑战与机遇

在全球化加速推进的背景下,我国农产品流通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方面,随着国际贸易的扩大,国内农产品市场需要应对来自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另一方面,国内物流成本高企、信息不对称、流通效率低下等问题依然存在,制约了农产品流通的发展。然而,随着信息技术和物流技术的进步,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的兴起为解决这些问题带来了新的机遇。有效利用这些新技术和新平台,可以大幅提升农产品流通的效率和质量。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标

本文旨在深入分析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具体目标包括:第一,识别和分析影响农产品流通效率的关键因素;第二,比较国内外先进经验,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改进方案;第三,通过案例研究验证所提对策的有效性。

1.2.2 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从理论上看,本文丰富了关于农产品流通的研究文献,为后续研究提供了理论参考和数据支持。从实践上看,本文提出的对策建议有助于提升我国农产品流通效率,降低流通成本,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最终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国内研究现状

2.1.1 主要研究机构与学者

在国内,农产品流通问题引起了众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关注。例如,中国农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国农业科学院等单位在该领域开展了大量研究。知名学者如李国祥教授、王志刚教授等专注于农产品流通体制、供应链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他们的研究多聚焦于流通模式创新、流通效率提升以及政策支持等方面,为国内农产品流通的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

2.1.2 已有研究成果概述

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产品流通模式的创新与优化,研究者探索了如何通过新型销售模式(如电子商务)来提高流通效率;二是物流体系建设,许多研究关注如何改善农产品运输、仓储等环节以减少损失;三是政策扶持,学者们分析了政府在农产品流通中的角色和作用,提出了多种政策建议以促进流通领域的健康发展。总体来看,这些研究为理解我国农产品流通问题提供了多角度的视野,也为本研究的开展提供了重要参考。2.2 国际研究动态

2.2.1 国际先进国家的经验

在国际上,美国、日本和欧洲国家在农产品流通领域具有领先地位。例如,美国通过建立高效的冷链物流系统和完善的农产品期货市场,成功实现了农产品的高效流通和风险控制。日本则注重精细化管理,通过建立严格的质量追溯体系保证了农产品的安全和品质。荷兰作为欧洲农业强国,其合作社模式使得农产品流通更加集约化和高效化。这些国家的经验和做法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2.2.2 国际学术前沿

国际学术界对农产品流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几个重点领域:首先是供应链管理理论的应用,研究者探索如何通过优化供应链各环节来提升整体效率;其次是信息技术在农产品流通中的应用,特别是区块链、大数据等新兴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质量追溯和物流管理;再次是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研究,强调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在农产品流通中的重要性。这些研究不仅丰富了理论体系,也为实践中的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持。

2.3 文献评述与研究空间

2.3.1 现有研究的不足

尽管国内外已有大量关于农产品流通的研究,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国内研究多侧重于宏观层面的政策分析,微观层面的实证研究较少;其次,对于信息技术在农产品流通中的具体应用效果缺乏深入探讨;再次,鲜有研究综合考虑环境因素对农产品流通的影响。此外,国际经验尚未充分引入到国内背景下进行全面验证。因此,在这些方面仍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2.3.2 本研究的创新点

本研究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创新:一是通过实证分析详细探讨了信息技术在农产品流通中的具体应用效果;二是结合环境因素,提出绿色流通的理念和实施方案;三是选取典型省份进行案例研究,对比分析不同地区农产品流通的差异和原因;四是综合国内外经验,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系统性改进建议。这些创新点将为我国农产品流通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第三章 我国农产品流通现状分析

3.1 农产品流通模式与渠道

3.1.1 传统流通模式

我国农产品的传统流通模式主要包括农户+批发市场、农户+农贸市场等。这些模式通常依赖多个中间环节,导致农产品从生产到消费的过程中出现较高的损耗和较长的时间延迟。据统计,传统模式下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损耗率超过20%,且流通效率低下。

3.1.2 现代流通模式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科技进步和政策支持,现代流通模式逐渐兴起。例如,“农户+合作社+超市”的模式通过减少中间环节,提高了农产品流通的效率。此外,以电子商务为基础的新型流通模式迅速发展,通过网络平台实现农产品的直接销售,大大提高了流通效率并降低了成本。据农业农村部统计,2020年我国农产品网络销售额突破5000亿元,同比增长45%。

3.2 农产品流通中的物流体系

3.2.1 物流配送的现状

当前我国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逐步完善,但仍面临诸多挑战。农村地区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特别是在中西部偏远地区,配送效率低下。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数据,2020年我国农村地区的物流准时率仅为85%,远低于城市地区的95%。物流配送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依然突出,影响了农产品的及时性和新鲜度。

3.2.2 冷链物流的发展现状

冷链物流在保障农产品质量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冷链物流的支持力度,冷链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进展。截至2020年底,全国冷库容量达到6000万吨,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数据显示,我国农产品冷链流通率为35%,而欧美国家普遍达到85%以上。冷链物流的不完善导致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损耗严重,每年因缺乏冷链物流损失的果蔬价值超过1000亿元。

3.3 农产品流通中的信息化水平

3.3.1 信息技术的应用现状

信息技术在农产品流通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例如,二维码溯源系统、物联网传感器、大数据分析等技术逐步应用于农产品的生产、储存和运输环节。在一些发达地区,已经有电商平台和企业开始使用区块链技术来记录和追踪农产品的流通过程,提高了产品的透明度和安全性。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的数据,2020年我国智慧农业市场规模达到650亿元,同比增长15%。

3.3.2 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尽管信息技术的应用初见成效,但仍面临诸多挑战。首先,农村地区的信息化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尤其是在中西部农村地区,网络覆盖率较低,信息传输速度慢。其次,农业生产主体对信息技术的接受程度和使用能力有限,导致部分先进技术难以推广普及。此外,信息孤岛现象严重,各平台系统之间的数据难以互通共享,制约了信息化水平的全面提升。据农业农村部调查,2020年我国仍有约40%的小规模农户未使用任何现代农业信息技术。

第四章 我国农产品流通中存在的问题

4.1 流通效率低与成本高

4.1.1 多环节流通的弊端

我国农产品流通模式中存在多个中间环节,从生产者到消费者之间经过层层加价,导致流通成本高昂。例如,传统的“农户+批发市场+农贸市场”模式中,每个环节都需要加价以保证利润,这无疑增加了农产品的终端售价。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0年我国农产品平均流通成本占最终售价的50%左右,远高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多环节流通还导致信息传递不畅,市场需求变化难以迅速反馈到生产环节,增加了生产的盲目性。

4.1.2 成本构成分析

农产品流通成本主要由运输费用、仓储费用、人工成本和损耗构成。以运输费用为例,由于农村地区交通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导致运输效率低下,费用高昂。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数据,2020年我国农产品运输费用占总成本的30%以上。仓储方面,由于缺乏足够的冷藏设施和技术手段,农产品在储存过程中损耗严重,每年因仓储不当造成的损失约占总产量的15%。此外,人工成本也在不断上升,进一步推高了流通成本。

4.2 信息不对称与市场失灵

4.2.1 信息传递机制不畅

信息不对称是我国农产品流通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农民在生产过程中往往无法准确了解市场需求,导致供过于求或供不应求的情况频发。例如,某些年份大蒜供过于求导致价格暴跌,而在另一些年份又出现供不应求导致价格暴涨的现象。这种信息不对称不仅影响了农民的收入稳定性,也给市场带来了波动。根据农业农村部的一项调查显示,2020年我国约有60%的小规模农户表示不了解市场需求信息。

4.2.2 市场调控机制不完善

市场调控机制的不完善加剧了信息不对称问题。虽然政府采取了多项措施试图缓解这一问题,但由于政策执行力度不够以及地方保护主义等因素的存在,实际效果并不理想。例如,政府推出的指导价政策在某些地区未能得到有效落实,市场价格依然波动较大。此外,缺乏有效的市场监管手段使得一些不法商家有机可乘,通过囤积居奇等方式操控市场价格,进一步扰乱了市场秩序。根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数据,2020年全国共查处涉农价格违法案件1200余起,涉案金额超过5000万元。

4.3 质量控制与安全保障不足

4.3.1 质量管理体系薄弱

我国农产品的质量管理系统相对薄弱,标准化程度不高。许多地区仍然依赖于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方法,缺乏科学的质量控制手段。例如,某些小规模农户在生产过程中很少使用标准化的种子和肥料,导致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根据农业农村部的数据,2020年我国仅有35%的小规模农户采用了标准化生产流程。此外,质量检测体系也不完善,很多地方没有建立起完善的质量追溯系统,一旦出现问题很难迅速找到源头并采取措施。

4.3.2 食品安全问题时有发生

食品安全问题是消费者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近年来,虽然我国加强了对农产品安全的监管力度,但食品安全事件仍时有发生。例如,2019年发生的非洲猪瘟事件就暴露出生猪养殖和运输环节存在的重大安全隐患。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数据,2020年全国共收到农产品相关投诉举报案件8万余起,其中涉及食品安全问题的案件占总数的70%。这些事件不仅影响了消费者的健康和权益,也损害了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声誉。如何建立健全质量控制和安全保障体系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五章 国外先进经验与启示

5.1 发达国家农产品流通体系的特点

5.1.1 美国模式

美国的农产品流通体系以其高效和规模化著称。美国农产品流通主要依赖于大型农业企业、合作社和高效的物流网络。农业合作社在美国农产品流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集中采购和分销,降低了交易成本。此外,美国政府还通过立法和政策支持,促进了冷链物流的发展。《农业公平法案》要求所有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必须保持适当的温度控制,以确保食品安全。据统计,美国农产品的平均损耗率仅为2%,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5.1.2 日本模式

日本注重精细化管理和高质量的农产品流通体系。日本农产品流通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其高度组织化的合作社系统和严格的质量追溯体系。日本的农协(农业协同组合)在农产品流通中起到核心作用,负责集中收购、存储和分销。此外,日本政府实施了严格的质量检测标准和认证制度,确保农产品的安全和质量。例如,日本的JA(Japan Agricultural Cooperation)标准严格规定了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运输过程,确保每一批产品都可以追溯到原产地。这一体系大大增强了消费者对农产品的信任度。5.2 发展中国家的成功案例

5.2.1 印度的乳制品合作社

印度的乳制品合作社Amul是一个成功的案例。Amul通过建立广泛的合作网络和高效的运营模式,显著提升了奶制品的生产和销售效率。Amul合作社采用“按质论价”的原则,激励农户提高产品质量。同时,合作社还投资建设了先进的加工和冷链设施,确保产品的安全和质量。Amul的成功经验表明,即使在发展中国家,通过有效的组织和技术支持,也能建立起现代化的农产品流通体系。根据最新数据,Amul在印度市场占有率已超过40%,成为全球最大的奶制品生产商之一。

5.2.2 巴西的出口导向型模式

巴西采取出口导向型的农产品流通模式,利用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气候条件,大力发展咖啡、大豆等经济作物的生产和出口。巴西政府通过提供出口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鼓励农产品出口。同时,巴西建立了完善的物流系统和质量控制体系,确保出口产品符合国际市场标准。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数据,巴西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咖啡出口国和第二大大豆出口国。这一模式不仅促进了巴西农业的发展,也为其他国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经验。5.3 对我国的启示

5.3.1 可借鉴的国际经验

5.3.1.1 强化冷链物流建设

借鉴美国的经验,我国应加快冷链物流设施的建设步伐。政府可以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鼓励企业和合作社投资建设冷库、购置冷链运输设备。同时,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确保冷链物流的标准和质量。

5.3.1.2 推动合作社发展

学习日本农协的做法,推动农业合作社的发展。通过政策扶持和示范项目,引导小农户加入合作社,形成规模化生产和经营。合作社可以提供统一的技术服务、质量管理和市场营销支持,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5.3.1.3 完善质量追溯体系

参照日本的做法,建立完善的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区块链、物联网等手段,实现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的质量监控和追溯功能。这不仅有助于保证产品质量安全,还能提升消费者的信任度和满意度。

5.3.2 适应我国国情的策略建议

5.3.2.1 加强政府政策支持

政府应继续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特别是在冷链物流、信息化技术和质量控制体系建设方面给予更多支持。同时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例如可以提供税收减免、贷款贴息等优惠政策吸引更多投资者进入该领域。根据农业农村部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指导意见》,到2025年目标是全国新增各类冷库容量1500万吨以上;新建改建公益性市场500家以上;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

5.3.2.2 推动科技创新应用

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经营模式和管理体系。比如通过搭建智慧农业平台实现精准种植养殖;运用大数据分析预测市场需求变化趋势帮助企业做出科学合理决策;采用区块链技术构建全程可视化供应链管理系统提高整个产业链条透明度与安全性等等。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底我国已有超过7万个村庄接入了宽带网络并且正在积极推进5G基站覆盖范围向乡村延伸工作当中去这表明未来几年内数字技术将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作用。

建议

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影响农产品流通发展的因素给出一些相关建议。 (1)加大硬件方面的投入。对于理想的农产品流通供应链应该是采用先在原产地进行冷藏,然后通过冷链运输,通过在本市内的配送中心进行温度控制配送,最后送达消费者手中的模式[7],这样成本低,中间环节少。因此,政府应该加大相关设备的投入,在实际运行中,引入仓库管理系统(WMS),以便实现对农产品温度的实时控制。 (2)对冷链资源进行整合,构建农产品流通产业群,建立共享平台,共享资源。我国冷链资源分布比较分散,农产品流通点分布比较分散且数量少,不对其整合,其经济效益很难有所提高。要整合农村和城市、东部和西部资源,实现农产品流通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农产品流通共享平台,所有的资源采用共享模式,车辆调用可以借鉴目前共享单车的模式,根据大数据对各地的农产品流通量进行统计,合理安排各地各运输点冷藏车数量,对车辆的调度采用统一调度管理。 (3)改变冷链经营的传统模式。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多元化的条件下,传统冷链经营模式已经不适用当今时代的发展。农产品流通产业应该紧紧抓住经营全球化的大势,与国际接轨,紧紧抓住分销商、配送中心、第三方农产品流通的关系,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变独立经营为多方合作。 (4)加大农产品流通技术的投入。农产品流通在运输过程中实行的是全过程低温控制,容易造成大气污染。农产品流通行业应该不断对冷链车辆中低温控制中心的技术进行不断改进,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使之成为绿色农产品流通。 (5)提高农产品农产品流通信息化水平。建立全方位的信息沟通机制,例如大力发展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实时监控产品信息,完善全球定位技术(GPS)和电子数据交换技术(EDI),实时监控产品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