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进城:现状与挑战
农产品进城,一头牵系着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一头连接着城市发展的民生需求,是促进城乡融合、迈向共同富裕的关键纽带。随着互联网与物流行业的迅猛发展,农产品进城的步伐持续加快,成果令人瞩目。作为经济强省的江苏,在 “互联网 +” 农产品出村进城领域成效显著:2023 年上半年,全省农村地区网络零售额达 1511.4 亿元,同比增长 8%,其中农产品网络销售额 661 亿元,同比增长 12.2%,占农村网络零售额的四成以上。不仅如此,江苏还培育了众多电商示范县、镇、村,赣榆海鲜、高淳螃蟹、沭阳花木等特色产业集群享誉全国,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撑。
曾经面临农产品销售困境的河北青龙县,也在电商助力下完成了华丽蜕变。抓住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建设的契机,青龙创新推出 “三级书记” 抓电商的机制,全面整合农产品销售渠道,构建起县、乡、村三级电子商务物流体系,让数万吨板栗等农产品走出深山。如今,全县电商主体近 4000 家,从业人员超 1.5 万人,电商带动年人均增收近 2000 元,“青龙板栗” 的品牌影响力也不断提升。
然而,在亮眼成绩的背后,农产品进城仍面临诸多挑战。物流体系的不完善是突出难题,许多农村地区尤其是偏远山区,物流配送网点覆盖率低,“最后一公里” 配送梗阻明显,同时物流成本居高不下,冷链物流发展滞后导致农产品运输损耗严重。数据显示,我国农产品物流成本占总成本的 30% - 40%,远高于发达国家 10% 左右的水平,像易腐坏的果蔬,因缺乏冷链保障,运输损耗率高达 20% - 30%。产品标准化程度低同样制约发展,由于生产分散,同一种农产品在品质、规格、包装等方面差异显著,消费者难以辨别质量,直接影响了市场竞争力与销售价格。专业人才的缺失也成为短板,农村地区难以吸引和留住电商、物流、营销等领域的专业人才,从业者多缺乏系统知识与技能,导致线上销售效果不佳。此外,城市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标准日益严格,而农村质量监管体系尚未完善,部分农产品难以达标,阻碍了进城步伐;加之农产品季节性强的特性,集中上市时易供过于求、价格下跌,非上市季又供应短缺,果农等从业者的收益因此受到影响。
成功案例:点亮破局之路
在破解这些难题的过程中,不少地区和企业探索出了成功路径,为行业提供了宝贵经验。贵州天柱县依托丰富的林业资源发展林下鸡产业,并与京东集团合作,引入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实现养殖全产业链的数字化管理 —— 给土鸡佩戴可溯源脚环,自动采集体重、体温、计步、健康状况等数据并上传至智能平台,达成环控智能化、饲养自动化、管理信息化与分污自然化,构建起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的产业模式。这种数字化管理不仅提升了林下鸡品质,还形成 “企业 + 农场 + 政府” 的全方位管理模式与产业集群,打响了品牌知名度。在销售端,借助京东的电商平台与物流体系,天柱 “跑山鸡” 成功走向全国,让深山优质农产品被更多消费者熟知与喜爱。
河北青龙县的实践同样值得关注,除了此前提到的 “三级书记” 抓电商与三级物流体系,当地还积极培养本土电商主播,整合阿里巴巴旗下天猫、淘宝、盒马鲜生等渠道资源,打造产业销售矩阵。曾经 “养在深闺人未识” 的青龙板栗,如今通过直播带货、天猫旗舰店、入驻知名企业等方式拓宽销路,打开全国市场,全县近 4000 家板栗电商店铺带动近 5000 人就业,相关从业人员超 1.5 万,年人均增收近 2000 元。
首衡集团作为农产品流通领域的代表企业,在保障供应与打通 “最后一公里” 上展现了企业担当。其打造的智慧温控系统与冷链物流园区,能为不同农副产品提供适宜储存环境,比如香蕉后熟保鲜库通过智能系统控制温度与浓度,实现气熏催熟,保证口感与自然成熟一致。在配送端,首衡筹建城市集配仓,依托强大的物流管理能力在城市各区域设立中转点,为方圆十公里内的小型商户提供货源。2023 年,首衡市场净菜交易量突破 240 万吨,其中供应北京 180 万吨;2020 至 2023 年,累计为京津冀地区输送保供农产品 875 万吨,稳稳托住了区域 “菜篮子”。
搭建城乡现代商业桥梁的策略
打通农产品进城产业链,搭建城乡现代商业桥梁,需要多方协同的综合性策略。在物流体系建设上,应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向偏远山区与薄弱地区倾斜,增加物流网点、完善配送网络以破解 “最后一公里” 难题;鼓励物流企业在农村设点合作,提升覆盖率与服务质量;同时重点发展冷链物流,根据农产品特性建设仓储运输设施,引入智能温控、冷藏保鲜等先进技术,通过资源整合实现共同配送、集中配送,降低成本与损耗。
推进标准化生产是提升竞争力的基础,需制定涵盖品种、种养技术、采摘、加工、包装、储存等全环节的统一质量标准与生产规范,确保农产品质量稳定;建立质量检测体系,强化生产、加工、流通各环节监管,严格把控安全关;通过建设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引导农户与企业规范生产,提升整体水平。
专业人才培养需多管齐下,既要通过职业培训、远程教育、专题讲座等提升现有从业人员技能,也要推动高校与职业院校开设相关专业,定向培养人才;更要建立激励机制,提高农村岗位待遇与发展空间,吸引外部人才返乡创业就业,可通过政策扶持、项目合作等方式,为产业注入新活力。
品牌建设与渠道拓展同样关键。要挖掘农产品的地域特色、文化内涵与品质优势,打造具有辨识度的品牌,如赣南脐橙凭借独特地理环境与优良品质成为行业标杆;借助电视、网络、社交媒体等渠道加强宣传,通过展销会、推介会、电商直播等活动扩大影响力;同时加强品牌保护,打击假冒伪劣,维护声誉与消费者权益。销售渠道上,在巩固农贸市场、超市等传统阵地的同时,积极拓展电商平台、直播带货、社区团购等新兴路径,加强与电商平台合作开设专区,提供政策与流量支持;鼓励企业和农户开展直播带货,让消费者直观了解产品优势;建立直供直销体系,减少中间环节,通过与城市学校、企业、社区合作,将农产品直接送达消费者手中。
政策支持与多方合作是重要保障。政府应加大财政补贴、税收优惠、金融支持等政策力度,降低企业成本,比如对冷链物流建设给予补贴、对电商企业减免税收;搭建合作平台,促进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农户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解决难题。
打通农产品进城产业链,搭建城乡现代商业桥梁,是推动城乡融合、实现乡村振兴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由之路。它不仅能促进农产品销售、增加农民收入,还能丰富城市供应、满足居民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在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和谐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望未来,农产品进城的发展前景广阔。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创新应用,农产品生产、流通、销售将更趋智能化与精准化: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可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追溯,让消费者吃得安心;电商直播、社区团购等模式持续升温,为农产品进城开辟更多便捷通道;冷链物流的完善将进一步降低损耗、拓展销售半径,让偏远地区的优质农产品走向全国。
实现这一愿景,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与农户携手共进。政府需持续加大政策与资金投入,完善农村基建,优化营商环境;企业应积极创新,加大技术研发与人才培养,提升产品品质与竞争力;社会组织发挥桥梁作用,提供信息与技术服务;农户则要提升自身素质,主动参与标准化生产与品牌建设。
相信在各方努力下,农产品进城的道路将越走越宽,城乡现代商业桥梁将更加坚固,为城乡共同繁荣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