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县域农产品:藏在 “小地方” 的大潜力
(一)县域经济的 “核心密码”
在我国经济版图中,县域虽小,却承载着不可忽视的重量。作为城乡融合的关键节点,县域一头连着城市,一头连着乡村,是农产品从田间走向餐桌的重要枢纽,承担着全国 70% 的农产品供给重任。
从龙井市的发展中,我们便能一窥县域农产品布局的变革。过去,龙井市农产品多依赖本地资源,发展受限。如今,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当地农产品布局正从 “资源依赖” 向 “规模扩张” 转型,通过引入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扩大种植养殖规模,打造农产品全产业链,农产品附加值大幅提升,产业竞争力显著增强 。
再看雷山县,这个以茶麻菇稻为代表的特色产业大县,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当地政府立足本地特色资源,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形成了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格局。雷山县的茶叶、天麻、黑毛猪等农产品声名远扬,年产值突破 15 亿元,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有力地印证了 “小县域也能有大产业” 的发展逻辑。
(二)被低估的 “天然优势”
在县域农产品的发展进程中,地理标志产品无疑是一块闪闪发光的金字招牌。就拿雷山银球茶来说,它生长在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腹地,海拔 1200 米至 1600 米的生态茶园赋予了它独特的品质。这里常年云雾缭绕、空气清新、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自然生态系统较为完整,具备高海拔、低纬度、多云雾、无污染、土壤微酸性等优质茶叶生长的绝佳条件 。
银球茶采用当地优质鲜叶茶青为原料,经 “摊青 — 杀青 — 揉捻 — 回炒 — 造型 — 烘干 — 提香” 等复杂工艺加工而成,外形呈球状,直径 18-20 毫米,重约 2.5 克,内含丰富的氨基酸、茶多酚等元素。其汤色黄绿明亮,栗香味浓醇厚,香气高雅持久,鲜爽回甘,备受消费者青睐。凭借卓越的品质,雷山银球茶不仅荣获贵州绿茶茶王荣誉、百年世博中国金奖名茶,更是成为外交部馈赠礼品,尽显中国茶叶文化的魅力 。
再谈谈雷山黑毛猪,这种猪可谓是 “猪中贵族”。它饲喂当地的山野菜、番薯、玉米、米糠、麦皮等绿色熟食长大,喂养周期长,肉质具有品质优、风味特、肉味香、口感好、低胆固醇、高谷氨酸、富硒元素、营养高等特点,被称之为 “无激素、无病毒、无污染、无抗生素、无农残留、无任何添加剂” 的 “六无” 产品 。2017 年,雷山黑毛猪被国家质检总局授予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证书,其衍生产品腊肉、腊肠等也深受全国各地顾客的喜爱。如今,雷山黑毛猪已走出大山,销往北京、上海、贵阳等地,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 。
二、困境突围:县域农产品的三大破局点
(一)从 “千县一面” 到 “一县一特”
在县域农产品发展的赛道上,如何避免 “千县一面” 的同质化困境,是摆在众多县域面前的一道难题。答案就在于挖掘自身的独特优势,打造 “一县一特” 的特色产业。
以雷山红米为例,它生长在雷公山 800-1500 米海拔的原生态环境中,这里空气清新、水质优良、土壤肥沃,为红米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独特的生长环境使得雷山红米富含花青素,含量是普通稻米的 3 倍,具有抗氧化、降血脂等保健功效 。凭借这一独特优势,雷山红米精准卡位 “高端养生米” 市场,深受消费者青睐,价格也比普通稻米高出数倍 。
龙井市则通过运用比较优势理论,对本地资源进行深入分析和评估,筛选出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重点发展。在农产品种植养殖方面,龙井市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选择了苹果梨、黄牛等特色品种,通过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营销,提升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而雷山县通过深入挖掘本地资源,形成了 “茶 - 菌 - 畜 - 渔” 四大产业矩阵,每个产业都有其独特的发展路径和市场定位,避免了与其他县域的同质化竞争 。
(二)破解 “酒香也怕巷子深” 的营销困局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酒香也怕巷子深”,县域农产品要想在市场上崭露头角,离不开有效的营销推广。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电商成为县域农产品营销的重要渠道。数据显示,2023 年县域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 2693 亿元,华北地区增速超 40%,电商的崛起为县域农产品打开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
商南县的香菇菌棒通过跨境电商出口韩国,年创汇 600 万元,成为当地农产品 “线上突围” 的成功范例。商南县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搭建跨境电商销售渠道,将本地的香菇菌棒推向国际市场,不仅拓宽了销售渠道,还提升了产品的附加值 。
除了电商,农文旅融合也是县域农产品营销的新路径。湘阴县举办的樟树港辣椒节,将小小的辣椒与旅游、文化相结合,通过举办采摘体验、美食赛事等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与,将地头辣椒变成了 “文旅爆品” 。樟树港辣椒节的成功举办,不仅提升了樟树港辣椒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还带动了当地餐饮、住宿、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全产业链产值突破 5 亿元 。
(三)突破 “初加工” 瓶颈,延伸产业链价值
长期以来,县域农产品多以初加工为主,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弱。要想提升县域农产品的综合效益,必须突破 “初加工” 瓶颈,延伸产业链价值。雷山县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以天麻为例,当地不仅对天麻进行简单的清洗、切片等初加工,还开发出了天麻预制菜、天麻酒等深加工产品 。这些深加工产品不仅延长了天麻的保存期限,还提升了产品的附加值,附加值提升了 3 倍之多 。
再看雷山黑毛猪,除了鲜销外,当地还将其深加工为腊肉、腊肠等特色食品,通过精美的包装和品牌营销,产品畅销全国各地 。为了保障深加工产业的发展,雷山县还引进了供应链公司,年加工能力达 0.8 万吨,形成了从养殖、加工到销售的全链条开发模式,进一步提升了产业的竞争力 。
三、成功样本:看小县城如何玩转 “农产品经济学”
(一)科技赋能型:商南县香菇的 “国际突围”
在农产品全球化的浪潮中,商南县的香菇产业凭借科技的力量成功 “出圈”,实现了从地方特产到国际畅销品的华丽转身 。走进商南县智慧农业食用菌产业园,现代化的气息扑面而来。这里依托物联网、智能温控等先进技术,构建了菌棒标准化生产体系,从原料搅拌、装袋、灭菌到接种、培育,每一个环节都严格遵循标准化流程,确保了菌棒的高品质 。
在菌棒生产车间,自动化设备高效运转,木屑、麦麸等原料在精准的配比下,经过机械搅拌,均匀混合,再通过自动装袋机,被精准地装入菌袋,每根菌棒的长度、重量误差极小,为后续的菌丝生长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高温灭菌区,先进的灭菌柜仅需 8 小时就能完成菌棒的灭菌处理,相比传统手工灭菌,效率大幅提升,且灭菌效果更可靠 。接种环节,净化间采用臭氧、新风系统和紫外线灯进行无污染消毒,有效杜绝了杂菌污染,保障了接种的成功率 。
而在养菌棚内,智慧管控中心系统实时监测着每个大棚内的温度、湿度、光照和二氧化碳浓度,通过智能化调控,将温度恒定控制在 23℃,为菌丝生长营造了最适宜的环境 。正是凭借这样的标准化生产体系,商南县的香菇菌棒品质过硬,得到了国际市场的认可 。
2022 年 1 月,首批 4 万袋香菇菌棒成功出口韩国,这一消息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农产品行业引起了广泛关注 。此后,商南县的香菇菌棒源源不断地运往韩国,年创汇超 600 万元 。为了满足国际市场的需求,产业园不断扩大生产规模,目前已实现年产 1500 万袋香菇菌棒的产能 。商南县香菇的成功,不仅在于生产环节的科技赋能,还得益于对跨境运输保鲜技术的攻克 。通过与科研机构合作,商南县研发出了一套高效的保鲜方案,确保了菌棒在长途运输过程中的品质稳定 。这一技术突破,为商南县香菇走向国际市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二)品牌溢价型:樟树港辣椒的 “奢侈品” 之路
如果说商南县香菇是凭借科技实力征服国际市场,那么樟树港辣椒则是依靠品牌塑造,走出了一条高附加值的发展之路 。樟树港辣椒,被誉为 “辣椒中的爱马仕”,其独特的风味和高昂的价格,使其成为农产品中的 “奢侈品” 。樟树港辣椒的成名,离不开科技的助力 。面对种性退化、产量滞涨的产业困局,湘阴县开启了一场 “上天入地” 的种业革命 。2022 年,163.1 克辣椒种子搭载神舟十四号飞船进入太空,经历宇宙射线诱变后,在樟树港航天育种基地落地生根 。科研团队经过上万株植株的全周期观测与杂交试验,成功筛选出优质基因,使樟树港辣椒的亩均产量从 500 公斤跃升至 1000 公斤,抗寒、抗虫能力提升 40% 。
在邹学校院士的带领下,湘阴县构建了 “基础研究 — 应用研发 — 成果转化” 的全链条创新体系 。通过建设院士工作站、航天育种基地、博士后基地等科研平台,联合湖南省农科院、湖南农大开展产学研合作,重点突破辣椒种质提纯复壮与高效轮作等技术瓶颈,成功培育出 “樟航 1 号” 新品种,研发出 “秋延栽培” 技术,使采摘期延长至 180 天 。科技赋能让樟树港辣椒身价倍增,在品牌营销方面,樟树港辣椒更是独树一帜 。每年的樟树港辣椒文化旅游节,都是一场 “辣味” 与 “文化” 交织的盛宴 。在 2025 年的 “第一摘” 公益拍卖会上,33 盒头茬辣椒以 12.8 万元的高价成交,所得资金注入 “椒香樟情” 爱心基金,反哺乡村教育,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
为了进一步提升品牌影响力,樟树港辣椒积极拓展销售渠道,与山姆、沃尔玛等 42 家高端商超达成合作,电商渠道覆盖率突破 90% 。通过全产业链的布局,从种业研发、智慧种植,到精深加工、冷链物流、数字营销,樟树港辣椒构建起了一个完整的产业生态,全产业链产值突破 5 亿元 。
(三)生态闭环型:雷山县的 “全链绿色经济”
雷山县则另辟蹊径,以生态为核心,构建了 “生态种植 - 深加工 - 文旅体验” 的全链绿色经济模式 。在雷山县的稻田里,“稻鱼共生” 的生态模式正演绎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 。稻花鱼在稻田里游弋,它们以稻田中的杂草、害虫为食,同时鱼的排泄物又为水稻提供了天然的肥料,形成了一个互利共生的生态系统 。这种生态养殖模式下的稻花鱼,肉质紧实、味道鲜美,价格比池塘鱼高出 30% 。
雷山县方祥乡水寨村通过创新实施 “党社联建、产业连片、基地联户、股份连薪、责任连体”“五联” 发展模式,系统推进稻鱼综合种养全产业链建设 。流转集中连片农田建成 100 亩稻鱼综合种养示范基地,配套防渗防漏工程和水循环系统,按照 “五化四有” 标准激活产业要素 。精心规划垂钓竞技区、农耕体验区等特色功能板块,构建涵盖稻米加工、生态渔产、农耕研学、特色餐饮的全链条服务体系,推动稻渔产业链向农文旅领域延伸拓展,实现 “一水两用、一田三收”,带动集体经济年增收 20.4 万元 。
在山林间,林下仿野生种植的天麻也在蓬勃生长 。雷山县充分利用丰富的森林资源,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开展天麻林下仿野生种植 。这种种植方式下的天麻,不施化肥、不打农药,完全依靠自然环境生长,天麻素含量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为了提升天麻的附加值,雷山县积极发展天麻深加工产业,开发出了天麻预制菜、天麻酒、天麻粉等系列产品 。这些深加工产品不仅延长了天麻的保存期限,还提升了产品的附加值,让小小天麻成为了带动农民增收的 “金疙瘩” 。
雷山县还将生态农业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推出了一系列农文旅体验项目 。游客可以走进稻田,体验捉鱼的乐趣;也可以深入山林,探寻天麻的生长奥秘 。通过农文旅融合,雷山县不仅提升了农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还带动了当地餐饮、住宿、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
四、未来展望:县域农产品的 “破圈” 新赛道
(一)数字基建筑牢根基
在数字化浪潮的席卷下,县域农产品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5G、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如同一股强劲的东风,为县域农产品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成为其 “破圈” 的重要支撑 。
以雷山银球茶为例,当地通过引入 5G 溯源系统,实现了茶叶 “从茶园到茶杯” 的全程可追溯 。消费者只需扫描茶叶包装上的二维码,就能获取茶叶的产地、采摘时间、加工工艺等详细信息,真正做到了喝得放心、喝得明白 。这一举措不仅提升了消费者对雷山银球茶的信任度,也为茶叶的品牌建设和市场拓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大数据在县域农产品种植结构调整中也发挥着关键作用 。通过对市场需求、价格走势、气候条件等多维度数据的分析,农民可以更加精准地选择种植品种和种植时机,避免盲目跟风种植带来的市场风险 。在华北地区,大数据指导下的县域农产品种植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农产品电商销售额增速领跑全国,数字化正重塑着农产品的流通逻辑 。
(二)“新农人” 激活创新基因
人才是推动县域农产品发展的核心动力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返乡创业,他们带着先进的理念、技术和资源,成为了县域农产品发展的 “新农人”,为产业注入了新的创新基因 。
在长城镇,“归雁” 人才的回归为胡萝卜产业带来了新的生机 。这些返乡人才不仅带来了电商运营、冷链物流等先进技术,还对胡萝卜品种进行了改良,引入了水肥一体化等现代农业技术,使胡萝卜的亩产从原来的 1 万斤提升到了 2 万斤,户均增收超万元 。他们通过电商直播、短视频等新兴渠道,将长城镇的胡萝卜推向了全国市场,让小小的胡萝卜成为了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 “金疙瘩” 。
这些 “新农人” 还注重品牌建设和产品创新 。他们通过打造特色品牌,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开发农产品深加工产品,延长产业链条 。在他们的努力下,县域农产品正逐渐摆脱传统的 “土味” 形象,以崭新的姿态走向市场 。
(三)政策东风助力腾飞
政策是县域农产品发展的重要保障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力推动下,一系列利好政策为县域农产品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
作为连接城乡、畅通产销的关键纽带,农批市场正成为县域特色产业发展的新平台 。目前,全国约 70% 的农产品通过农批市场进行分销,农批市场在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各地政府通过加大对农批市场的扶持力度,完善市场基础设施,提升市场服务水平,为县域农产品的流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
再看电商领域,2023 年,“832 贫困县” 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 376.4 亿元,同比增长 23.9%,增速比全国农村高 10.6 个百分点 。这一数据背后,是政府对县域电商的大力支持 。政府通过建设电商服务站点、开展电商培训、提供物流补贴等措施,帮助县域农产品搭上了电商的快车,实现了从 “区域性” 到 “全国性” 的跨越 。
结语:小特产里的大民生
从雷山黑毛猪闯进大城市餐桌,到樟树港辣椒成为文化符号,县域农产品早已超越 “农产品” 本身,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点。从 “种得好” 到 “卖得俏”,关键在放大特色、做精品质、讲好故事 —— 这既是县域经济的突围之道,更是让农民 “钱袋子鼓起来” 的务实选择。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中,县域农产品必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让我们共同期待,这些来自田间地头的宝藏,能够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为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愿景贡献更多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