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在全球经济深度调整的关键期,中国以“示范先行”战略破局服务贸易发展瓶颈。国务院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服务进出口总额达7.52万亿元(约1.05万亿美元),同比增长14.4%,首次突破万亿美元大关。北京、上海、海南等28个试点城市通过制度创新、产业升级与开放合作,形成可复制的“中国方案”,推动服务贸易从“规模扩张”向“质量跃升”转型。
制度创新:从“政策试验”到“规则引领”
作为全国唯一“两区叠加”城市,北京通过70余项突破性政策重塑服务贸易规则体系。例如,率先实施跨境数据流动负面清单,使拜耳医药等企业数据出境备案周期从30天缩至5天,破解数字贸易合规困局;自贸试验区各片区实际使用外资占比从不足10%跃升至超20%,形成金融服务、生物医药等产业的集成创新生态。上海则首创国际化期货期权交易品种,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衍生品交易规则,并通过“离岸通”平台整合物流、报关数据,辅助金融机构实现离岸贸易真实性审核,累计核查贸易结算额达32亿美元。
海南自贸港以“零关税”政策为核心,构建全球最大规模的服务贸易开放体系。封关运作后,“零关税”商品税目将从1900个扩大至6600个,占全部商品的74%,并允许免税商品在岛内主体间自由流通,显著降低企业运营成本。这种“负面清单+自由流通”模式,为跨境电商、离岸金融等新业态提供了制度沃土。
产业升级:数字与绿色双轮驱动
数字贸易成为增长新引擎。深圳2024年服务贸易进出口额突破1400亿美元,其中数字贸易占比超40%,35家企业入围中国数字交付贸易百强,数量仅次于北京。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建立可信数据流通体系,推动数据资产登记与跨境托管,支撑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实现商业化运营,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60%。成都、重庆依托中欧班列首创跨省域共商共建机制,回程运输货量居全国首位,带动跨境电商进出口额年均增长12.8%。
绿色服务贸易加速崛起。中国绿色贷款余额突破40万亿元,占全球市场份额的50%,重点支持新能源、生态农业等领域。在2024年服贸会上,瑞士艾可爱尔公司展示的低碳净化器、中国企业研发的退役风电叶片循环技术等200余项创新成果集中亮相,推动绿色技术标准与国际接轨。海南自贸港更将“绿色金融”纳入核心政策,允许企业发行外债支持可再生能源项目,探索碳排放权跨境交易机制。
开放合作:从“单点突破”到“全域协同”
服贸会、进博会等平台成为全球服务贸易“超级枢纽”。2024年服贸会吸引85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促成近千项合作协议,覆盖生物能源、数字医疗等前沿领域。例如,巴西Raizen集团通过展会与中国机构合作开发绿色氢能产业链,澳大利亚组织近60家企业参展主宾国活动,凸显中国市场的全球吸引力。北京临空经济区建立“国际数据口岸”,为9省市80余家企业提供数据跨境合规服务,形成全国首例外资企业数据出境“绿色通道”。
区域协同效应持续释放。京津冀自贸试验区签署《深化协同发展行动方案》,实现203项政务服务“同事同标”与165项资质互认;长三角通过“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枢纽,推动苏州检验检测、杭州数字人民币跨境支付等创新模式向全国推广。这种“中心辐射+区域联动”模式,使服务贸易从“单点试验”升级为“全域协同”。
专家观点:服务贸易重塑全球价值链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崔凡指出,中国服务贸易增速显著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知识密集型服务占比持续提升,个人文化和娱乐服务出口增幅达39.3%,反映出文化软实力的国际竞争力。商务部研究院国际服务贸易研究所所长李俊强调,突破万亿美元大关标志着中国服务贸易进入“制度型开放”新阶段,未来需在数字贸易规则、绿色标准互认等领域加强国际合作,推动全球价值链向高端延伸。
结语
从北京数据跨境流动“负面清单”到海南自贸港“零关税”体系,从上海离岸贸易平台到深圳数字贸易高地,中国正以示范城市为支点,撬动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的“全球杠杆”。正如北京市委主要负责同志所言,未来将进一步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以制度创新激活数据、人才、技术等要素潜能,为世界提供开放型经济发展的“中国范式”。这场以“示范先行”为引擎的变革,不仅关乎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更将重塑全球服务贸易的格局与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