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效提升的良好态势与亮眼数据,共同勾勒出上半年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鲜明底色。在经济发展的宏大格局中,中小企业始终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即便身处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它们依然稳健前行,以持续提升的质效为经济增长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数据是最有力的证明。出口领域,中小企业的表现同样可圈可点。5 月份,中小企业出口指数达到 50.7%,这一指标已连续 14 个月处于扩张区间,直观彰显出其强劲的国际市场竞争力。面对全球贸易形势的风云变幻,中小企业主动作为,积极拓展海外市场,不断优化产品结构,凭借高性价比的产品和优质服务赢得了国际客户的广泛青睐。而持续的研发投入,则为中小企业的创新发展筑牢了根基,推动它们不断推出新产品、新技术,核心竞争力稳步提升。
从多维度数据中,更能清晰洞察中小企业的增长亮点与行业特色。规模扩张方面,规模以上工业中小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8.0%,这一数字直观展现出其在工业领域的扩张态势。在经济复苏进程中,中小企业凭借灵活的经营策略和对市场变化的敏锐捕捉,迅速调整生产布局、扩大生产规模,为工业经济增长注入强劲动力。其中,专精特新 “小巨人” 企业表现尤为突出,增加值同比增长 8.6%,这些专注于细分领域、具备独特技术和创新能力的企业,在各自 “小而美” 的领域精耕细作,成为行业发展的引领者,带动整个中小企业群体向高端化、专业化方向迈进。
销售与利润层面同样传来佳音,31 个制造业大类行业中,有 19 个行业的中小企业利润总额保持增长。其中,计算机及通信电子设备、电气机械等装备制造业增速较快,成为拉动利润增长的重要引擎。在数字化、智能化浪潮推动下,这些行业紧抓时代机遇,加大技术研发投入,不断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 ——5G 通信设备、智能家电、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等凭借先进技术和卓越性能,在市场上赢得广泛认可,实现销售额和利润双增长。以一家生产 5G 通信设备的中小企业为例,其近年来持续投入研发,成功推出一系列高性能、低功耗的 5G 基站设备,产品不仅在国内供不应求,还远销海外多个国家和地区,今年上半年销售额同比增长 50%,利润更是翻了一番,成为行业佼佼者。
出口优势持续凸显,中小企业出口指数连续 15 个月处于扩张区间,这是其国际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的有力证明。在全球贸易形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这样的出口势头得益于多方面因素:国内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推动中小企业产品质量与技术含量不断提升,使其在国际市场崭露头角;国家出台的出口退税、贸易信贷、海外市场开拓补贴等政策措施,为中小企业 “走出去” 提供有力支持;同时,中小企业积极借助跨境电商等新兴贸易平台,打破传统贸易地域限制,拓宽海外市场渠道,通过直接与全球客户沟通交易,及时了解市场需求、调整产品策略,在国际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创新突破方面,规模以上工业专精特新 “小巨人” 企业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重达 5.3%,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水平 3.1 个百分点,充分体现出中小企业对创新的高度重视与坚定投入。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对中小企业而言更是如此。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唯有不断创新才能求得生存与发展。高比例的研发投入让 “小巨人” 企业得以不断攻克关键技术难题,推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和新技术,这些创新成果不仅提升企业自身核心竞争力,更推动了整个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例如,一家专注于新能源材料研发的 “小巨人” 企业,通过持续研发投入成功开发出新型储能材料,其更高的能量密度和更长的使用寿命受到市场热烈追捧,为企业带来丰厚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为新能源产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中小企业的良好发展态势,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政策支持方面,国家高度重视中小企业发展,出台一系列措施为其保驾护航。在健全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上,建立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 “小巨人” 企业的三级梯度培育管理体系,为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提供针对性支持与引导。以部分地区为例,当地政府对创新型中小企业给予创业创新支持和咨询培训服务,帮助解决初期技术、管理和市场问题;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资金扶持、项目申报等方面优先考虑,助力做大做强;对 “小巨人” 企业则推动其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提升核心竞争力。在完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上,国家积极整合各类服务资源,构建横向连通、纵向贯通、便利共享、泛在可及的 “一站式” 服务平台,让企业便捷获取政策、技术、人才、金融等全方位服务,降低运营与沟通成本。中国中小企业服务网的上线试运行便是典型,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实现政策、技术、服务 “一张网” 汇集,企业登录即可查询政策法规、获取技术咨询、发布招聘信息及申请融资服务等,大幅提高服务效率与质量。此外,各地开展的 “一起益企” 中小企业服务行动,组织服务资源进园区、进集群、进企业,送政策、送管理、送技术,切实帮助企业降本、增效、提质。
市场回暖为中小企业创造了广阔空间。随着国内经济稳步复苏,市场需求稳定回暖,假期消费的强劲振兴成为重要动力。以今年 “五一” 假期为例,旅游、餐饮、零售等行业迎来爆发式增长,众多中小企业抓住机遇,推出特色产品和服务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小型旅行社精心设计个性化旅游线路,将小众景点与当地文化深度融合,吸引大量追求独特体验的游客;餐饮行业的中小企业推出地方特色美食和创意菜品,受到消费者热烈追捧。同时,各地抢抓开局,积极开展经贸洽谈会、产业对接会等经济活动,为中小企业搭建拓展市场、寻求合作的平台,助力其与上下游企业建立更紧密合作关系,及时了解市场动态和行业趋势。
企业自身的升级蜕变同样关键。经历疫情考验后,中小企业深刻认识到创新和升级的重要性,在管理、财务和市场策略等方面不断积累经验、积极创新。管理模式上,越来越多企业摒弃传统粗放式管理,引入先进理念和方法实施精细化管理,通过建立完善制度流程、加强内部沟通协作,提高运营效率和管理水平。财务策略上,更注重资金合理配置和风险管理,通过优化财务结构、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提高资金保障能力,同时加强预算和成本控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与抗风险能力,部分企业还与金融机构合作,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供应链金融等创新融资方式,解决发展中的资金难题。市场策略上,加强市场调研和客户需求分析,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和营销策略,通过品牌建设、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提高市场竞争力。如一家电子产品生产企业,通过调研发现消费者对智能穿戴设备需求日益增长,便及时调整研发方向,推出一系列创新性智能穿戴产品,迅速占领市场份额。
青岛在推动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方面堪称典范,其举措与成果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经验。政策支持与政企协作方面,青岛积极作为,4 月 23 日成立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市民营经济(中小企业)发展工作专项小组,41 个市直部门、6 家驻青单位和 10 个区(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作为成员形成强大工作合力,专项小组办公室设在市民营经济局,全面协调推进相关工作,从顶层设计上提供坚实组织保障。3 月 19 日,市委、市政府召开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座谈会,落实全省专题会议要求,广泛听取企业家意见建议,为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统一思想、坚定信心。这些举措构建起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和良好的政企沟通机制,营造了稳定有利的政策环境和社会氛围。
产业协同与市场拓展方面,青岛积极开展融链固链建链行动,市民营经济局围绕全市 “10+1” 创新型产业体系,制定详细的 2025 年工作方案及全年活动计划,常态化举办产业链对接活动。截至目前,已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命健康、智能装备、未来产业等细分赛道举办多场专场对接活动,吸引众多外地优质中小企业来青交流。如 4 月 24 日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链对接会,聚焦芯片、新型显示等细分产业赛道探讨发展趋势,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协同联动,助力融通创新;7 月 17 日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专场对接会,推动青岛本地企业与苏州优质企业合作,还发布《青岛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产业图谱(新能源汽车篇)》,为产业发展提供清晰指引。这些活动提高了本地专精特新企业的产业链协同配套能力,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拓展了市场空间与竞争力。
丰硕成果有目共睹,2025 年 1-5 月份,青岛民营经济贡献了全市 60% 以上的投资(62.2%)和税收(60.0%),70% 以上的进出口(70.8%),80% 以上的城镇新增就业(89.0%),90% 以上的经营主体数量(98.4%)和企业数量(96.0%)。新增 3 家省级特色产业集群,目前青岛拥有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6 家,居全省首位,与宁波市、深圳市并列全国计划单列市第一;省级特色产业集群 14 家,居全省并列第一位。在 2024 年度全国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评估中,青岛市位列副省级以上城市第 8 位,其中市场环境指标居全国第 3 名,较去年跃升 2 个位次,充分展示了其在推动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方面的卓越成效。
展望未来,中小企业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方面,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将为其创新发展提供更广阔空间,中小企业可借助这些技术实现生产方式智能化变革、商业模式创新升级,在新兴产业领域抢占先机;同时,国家对中小企业的支持政策将持续加码,政策精准度和实效性不断提升,创造更有利的发展环境。
挑战亦不容忽视,国际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原材料价格的波动以及人才短缺等问题,都可能对中小企业发展造成阻碍。国际上,贸易保护主义、地缘政治冲突等可能导致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国际市场需求萎缩,给依赖出口的中小企业带来压力;市场竞争中,随着开放程度提高,中小企业既要面对国内同行竞争,也要应对国际企业挑战,压力不断增大;原材料价格波动给成本控制带来困难,影响利润空间;人才短缺则制约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使企业在技术研发、管理创新等方面难以突破。
面对机遇与挑战,中小企业需坚定信心、积极应对。持续加大创新投入,提升核心竞争力,是在未来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企业应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和技术发展趋势,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和人才,推动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同时加强管理,优化内部流程,提高运营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强抗风险能力;此外,积极拓展市场渠道,加强品牌建设,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满足消费者不断升级的需求,提高市场份额。
在政策持续支持与企业不断创新的双重推动下,我国中小企业有望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为经济增长做出更大贡献。它们将在各自领域深耕细作,绽放更耀眼的光芒,成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