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现代商业学术期刊投稿平台官方网站

 资讯聚焦
新能源车企价格战:销量狂飙,利润却“骨折”?
发布时间:2025-09-12 点击: 177 发布:www.xiandaishangye.cn 编辑:马建伟

新能源车企价格战.jpg

新能源车企的市值之殇

在资本市场的动态调整中,新能源车企近期的市场表现引发广泛关注。2025 年 5 月 26 日至 27 日,比亚迪成为汽车板块波动的核心,其 A 股市值两日内累计缩水超 1000 亿元,港股与 A 股市场的累计跌幅均突破 8%。作为此前在市场中持续上行的头部企业,比亚迪此次股价大幅下跌,引发了市场参与者的普遍热议。类似的市值波动并非个例,早在 2025 年 2 月 25 日,特斯拉便在美股市场遭遇显著冲击,当日股价暴跌 8.4%,收盘价定格于 302.8 美元,总市值跌破万亿美元门槛,降至 9740 亿美元,单日市值蒸发规模约合 1.35 万亿元人民币,这一数值相当于当前比亚迪的整体市值水平。


国内新造车势力 “蔚小理”(蔚来、理想、小鹏)同样未能规避此次市场调整。自 2 月 9 日起,三家企业的美股股价连续一周呈现下滑趋势。其中,蔚来股价从美东时间 2 月 9 日的 62.84 美元 / 股跌至 2 月 18 日的 54.43 美元 / 股,跌幅达 13.4%,一周内市值减少 130 亿美元;小鹏股价自 2 月 9 日的 48.75 美元 / 股下行至 2 月 19 日的 40.88 美元 / 股,跌幅 16%,同期市值蒸发 60 亿美元;理想汽车股价则从 2 月 10 日的 31.99 美元 / 股降至 19 日的 29.84 美元 / 股,跌幅 6.7%,市值缩水 20 亿美元。短期内新能源车企集体出现市值大幅下滑,不禁引发疑问:曾受资本市场高度青睐的新能源车企,当前面临何种挑战?

价格战全面升级的疯狂现状

新能源车企市值大幅缩水的背后,是行业内价格竞争的全面升级。2025 年 2 月,特斯拉率先发起价格调整,推出 Model 3 车型史上力度最大的优惠方案,涵盖限时 8000 元保险补贴、5 年 0 息贷款政策及专属充电权益。叠加各项优惠后,Model 3 后轮驱动版售价降至 20.95 万元,综合优惠幅度接近 5 万元。这一举措迅速激活市场竞争,其他车企随即跟进调整价格策略。


小鹏汽车推出 “五年 0 利息 0 首付” 的金融方案,覆盖小鹏 X9、小鹏 G9、小鹏 P7i 及小鹏 G6 等主力车型,其中小鹏 X9 的最高贴息金额达 5.7 万元。蔚来也于 2 月 1 日至 2 月 28 日期间推出购车优惠,用户支付定金购买指定车型可享受 5 年 0 息金融方案,首付比例 20% 且免手续费,同时额外赠送 4800 元换电券、10000 元装修金及 NOP + 系统 5 年使用权。智己汽车则宣布下调智己 L6 起售价,从 2024 年 5 月上市时的 21.99 万元降至 18.99 万元,价格下调幅度约 3 万元。


除新势力车企外,传统车企与合资品牌也陆续加入价格竞争。比亚迪推出秦 PLUS 与驱逐舰 05 荣耀版,官方起售价仅 7.98 万元,创下同级别电动车价格新低,这一定价引发市场强烈反响,并促使其他车企快速调整产品价格。上汽通用五菱宣布将五菱星光 150 进阶版售价从 10.58 万元调整为 9.98 万元,降价幅度 6000 元。长安启源将 Q05 与 A05 两款车型的起售价定为 7.39 万元,并提出 “电比油低!低!低!” 的市场口号。合资品牌方面,广汽丰田推出 “一口价” 政策,自政策实施起至 3 月 31 日,锋兰达、威兰达车型 “一口价” 分别从 8.98 万元、12.98 万元起,最高直降 4.4 万元,同时购车用户可享受 “0 首付、0 利息” 及 “三大核心零部件终身质保” 等附加权益。短期内,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态势愈发激烈,各车企为争夺市场份额采取了多样化的价格与权益策略。

销量增长的 “虚假繁荣”

(一)表面的销量飘红

在激烈的价格竞争背景下,新能源车企的销量数据呈现增长态势。从行业整体数据来看,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显示,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已从 2019 年的 120.6 万辆增长至 2024 年的 1286.6 万辆,2022-2024 年期间,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年均销量增长率超过 36%。2025 年 8 月,新能源狭义乘用车销量达 111.5 万辆,同比增长 8.8%,环比增长 13.0%;2025 年 1-8 月累计销量 757.0 万辆,同比增长 26.0%。


企业层面,比亚迪 2025 年 8 月新能源汽车销量 37.36 万辆,与上年同期的 37.31 万辆基本持平;1-8 月累计销量 286.4 万辆,同比增长 23%。新造车势力中,蔚来 2025 年 8 月交付新车 3.13 万辆,同比增长 55.2%,创下历史最高交付纪录;小鹏汽车 8 月交付智能电动汽车 3.77 万辆,同比增长 169%,环比增长 3%,同样刷新单月交付纪录。这些亮眼的销量数据,看似反映出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持续扩张态势。

(二)背后的隐忧重重

然而,透过销量增长的表象,新能源汽车行业仍存在多重潜在问题。随着市场发展,新能源汽车市场饱和度逐步提升,更多企业进入该领域,市场竞争加剧的同时,产品同质化现象日益明显。相关分析报告指出,当前部分地区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已出现供大于求的情况,部分车型开始面临库存积压问题。


从增长速度来看,2025 年新能源汽车销量虽保持增长,但与前几年 50% 及以上的增长率相比,26.0% 的同比增速已显著放缓。这一变化表明,市场增长潜力正逐步接近天花板,单纯依靠市场自然增长推动销量提升的难度不断加大。此外,为在竞争中获取优势,车企需投入大量资金用于营销推广,导致销售费用大幅增加,进一步压缩利润空间。部分车企为控制成本,可能在产品质量管控与研发投入方面采取缩减措施,这将对企业长期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利润下滑的 “罪魁祸首”

(一)价格战的直接冲击

价格竞争是导致新能源车企利润下滑的主要直接因素。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各车企为吸引消费者,普遍采取大幅降价与权益让利策略。据乘联会数据,2024 年全年共有 227 款车型实施降价,其中新能源汽车的平均降价幅度达 1.8 万元。2025 年第一季度,理想汽车单车平均售价为 26.6 万元,同比下降 3.6 万元,环比下降 0.3 万元;同期单车平均净利润从 2023 年第一季度的 1.78 万元降至不足 0.7 万元,降幅超过 60%。这一数据清晰表明,价格战导致车企利润空间被严重压缩,即便销量实现增长,也难以抵消价格下降带来的利润损失。

(二)成本居高不下的困境

除价格竞争外,新能源车企还面临成本持续高企的挑战。从原材料成本来看,尽管近年部分原材料价格出现波动,但整体仍维持在较高水平。以电池为例,原材料成本在电池总成本中占比显著,且部分关键材料依赖进口 —— 在高端市场中,约 70% 的电解液、隔膜与正极材料需从国外采购,这一现状直接增加了生产成本。同时,电池生产工艺复杂,从生产到回收换新涉及多个环节,新技术研发初期需投入大量资金,而初期销量有限,导致单车成本分摊比例较高。


研发投入方面,随着汽车行业向多领域拓展,智能驾驶成为新的竞争焦点,车企为在市场中占据优势,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此外,日益严格的环保与安全标准,也迫使车企投入更多资金用于技术升级。这些研发成本最终会部分转嫁至产品成本中。同时,人力成本、运输成本等运营成本的持续上升,进一步加重了车企的成本负担。即便销量实现增长,高企的成本仍使得利润难以提升,甚至出现下滑。

(三)市场竞争加剧的压力

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更多企业进入该领域,市场竞争愈发激烈。为在竞争中获取市场份额,车企不仅需在价格层面采取策略,还需在产品研发、营销推广等方面投入大量资源。


产品研发方面,为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车企需不断推出新车型、研发新技术,这一过程需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与财力。营销推广方面,为提升品牌知名度与产品销量,车企需投入巨额资金用于广告宣传、线下活动等。这些额外投入直接增加了企业运营成本,导致利润下降。同时,市场竞争加剧还削弱了车企在供应链中的议价能力,进一步压缩了利润空间。

车企的破局之路在何方

面对销量增长无法抵消利润下滑的困境,新能源车企需积极探索发展路径,在销量与利润之间构建新的平衡。


技术创新是突破当前困境的关键方向。车企需持续加大在电池技术、自动驾驶等核心领域的研发投入,以提升产品竞争力。电池技术方面,研发更高能量密度的电池不仅能延长车辆续航里程,满足消费者对长续航的需求,还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电池成本 —— 通过优化电池材料与结构,提高能量密度的同时减少电池重量与体积,从而降低生产成本。自动驾驶技术研发同样重要,随着技术成熟,高级别自动驾驶功能将成为吸引消费者的核心卖点,车企可通过与科技公司合作,联合研发自动驾驶技术,加快技术迭代速度。


成本优化也是车企需重点关注的领域。原材料采购环节,车企可与供应商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通过规模化采购降低原材料成本;同时,积极探索新型材料与技术,寻找性价比更高的替代方案。生产环节,引入先进生产工艺与设备,提高生产效率,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浪费与损耗;采用智能制造技术实现生产自动化与智能化,既能提升效率,也能降低人工成本。此外,优化供应链管理,减少库存积压,加快资金周转速度,可有效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品牌建设与服务质量提升同样不可或缺。车企需明确品牌定位,突出品牌特色,通过精准的市场调研,了解目标消费者需求与偏好,制定匹配的品牌策略与营销方案。品牌推广方面,利用社交媒体、线上线下联动等多渠道进行传播,与消费者建立良好互动,提升品牌知名度与美誉度。服务质量方面,构建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及时解决消费者使用过程中的问题,提供便捷的维修保养服务;同时推出免费检测、上门服务等增值服务,提升消费者使用体验,增强用户忠诚度。


新能源车企当前处于关键发展阶段,唯有通过技术创新、成本优化、品牌与服务升级等多维度努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突破,达成销量与利润的协同增长,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

总结与展望

当前,新能源车企正面临市值缩水、价格战升级、销量增长难以掩盖利润下滑的多重挑战。价格战虽在短期内推动销量增长,但背后伴随市场饱和度提升、增长速度放缓、利润空间压缩等问题;同时,成本高企、市场竞争加剧进一步加剧了车企的利润压力。


不过,危机中也蕴含着发展机遇。从行业趋势来看,新能源汽车市场仍存在一定增长空间 —— 随着技术不断进步,新能源汽车性能将持续提升,成本有望进一步下降;政策层面的持续支持,也将为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此外,国际市场拓展为新能源车企提供了新的增长方向,越来越多的中国新能源车企开始进入国际市场,逐步提升国际竞争力。


对于新能源车企而言,未来需坚定推进技术创新、成本优化与品牌服务升级,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在市场竞争中实现可持续发展。期待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能够尽快突破当前困境,进入更加健康、有序的发展阶段,为消费者提供更优质的产品与服务,同时为全球绿色出行转型贡献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