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现代商业学术期刊投稿平台官方网站

 资讯聚焦
长三角 “智” 造引领:激活产业协同新动能,打造区域发展强引擎
发布时间:2025-09-15 点击: 334 发布:www.xiandaishangye.cn 编辑:马建伟

长三角一体化:产业协同发展的进阶之路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整体布局中,长三角地区始终占据关键地位。作为中国经济活跃度高、开放程度深、创新能力突出的核心区域之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自提出后便持续受到关注。从 20 世纪 80 年代的初步探索阶段,到 2018 年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再到如今全面深化推进的新阶段,长三角一体化经过多年发展积淀,正持续释放强劲的发展势能。


进入 2024 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成效显著,跨区域产业协同项目落地数量超 50 个,智能制造集群产值突破 3 万亿元。这些亮眼数据,不仅是长三角产业协同发展的有力证明,更折射出区域内各城市紧密合作、协同共进的良好态势,为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与示范样本。

数据见证实力:50 余个项目落地与 3 万亿元产值的突破

2024 年,长三角地区落地超 50 个跨区域产业协同项目,这一成果的背后,离不开企业与政府部门的共同努力。其中,宣城市长合区表现突出,2024 年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 50 个,总投资达 378.17 亿元,覆盖新能源、汽车及核心零部件、高端装备制造等多个领域。在广德片区,青钠钠离子电池等重大项目加速建设,一德精密装备项目、国清 12GW TOPCon 高效光伏电池生产基地项目成功签约;宣州片区则迎来投资 30 亿元的数控装备产业基地项目,同时集聚 20 个上下游产业链项目。这些项目的落地,既为长合区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也为长三角产业协同发展增添新活力。


嘉善县在产业协同发展中同样收获颇丰。2024 年,嘉善县共签约项目 108 个,总投资 386 亿元。在 2024 年 8 月 23 日举办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联合招商会上,嘉善县成功签约 “碳化硅半导体器件生产项目”“新建年产 200 套智能仓储系统、5000 台智能物流机器人项目”“亿源半导体芯片烧录项目”“电子教育终端及液晶模组项目” 四个重点合作项目,涉及投资约 86.3 亿元,涵盖数字经济、总部经济等领域。这些项目的签约,进一步推动嘉善县智能物联产业发展,同时促进长三角地区相关产业协同共进。


与此同时,长三角地区智能制造集群产值突破 3 万亿元,充分彰显该区域在智能制造领域的雄厚实力。以上海为核心,苏州、无锡、杭州、南京等周边城市协同发展,构建起庞大且完善的智能制造产业集群。集群内汇聚上海电气、苏州西门子、无锡海澜之家、杭州阿里巴巴、南京南瑞继保等众多行业领军企业,它们在智能制造领域持续创新,引领行业发展方向。上海电气通过自主研发与技术创新,打造系列智能化装备及解决方案,广泛应用于能源、工业等领域;苏州西门子凭借先进的自动化技术与数字化解决方案,助力苏州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无锡海澜之家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服装生产与销售的智能化管理,提升企业运营效率与市场竞争力。这些企业的发展壮大,不仅带动自身产值增长,更推动整个智能制造集群发展,使长三角地区在全球智能制造领域占据重要地位。

智能制造集群:长三角产业发展的新名片

在长三角地区,智能制造集群已成为产业发展的核心名片,展现出强劲的发展潜力与竞争力。作为长三角核心城市的上海,在智能制造领域发挥着引领作用。2024 年,上海人工智能产业规模预计突破 4000 亿元,为传统汽车行业带来全新变革机遇。在汽车制造领域,上海已构建 “4+N” 汽车工业服务集群产业格局,覆盖生产制造、研发创新、区域辐射、国际交流、文化生活、产业投资等领域,推动汽车产业与城市发展深度融合。其中,4 个汽车智能制造产业集群包括以嘉定、金桥为代表的传统汽车产业制造集群,以及以临港、金山为代表的新兴汽车产业制造集群,它们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发展,形成完善的产业生态。


上海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同样成果显著,产业规模突破千亿元,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智能制造系统集成解决方案输出地与智能制造核心装备产业集聚区。2023 年,上海有 11 家单位获评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工厂,33 家单位的 62 个场景获评国家级智能制造优秀场景,获评工厂数与场景数均位居全国城市首位;其中汽车领域 21 个场景入选,总数与入选比例全国第一,汽车产业智能制造全场景建设成效突出。


江苏省在智能制造领域成果丰硕,尤其在集成电路与新能源汽车产业领域表现亮眼。江苏是全国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在集成电路制造领域处于全国领先地位。2024 年,江苏集成电路年产量达 1403.5 亿块,占全国总产量超三成,同比增长 33.05%,无锡、苏州、南京、南通构成江苏集成电路产业的 “黄金廊道”。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江苏集聚大量整车企业与零部件企业,产业发展态势良好。位于南京的蔚来汽车 F2 工厂掌握多项前沿技术,实现高效柔性化生产,从接收订单到整车下线仅需 14 天;大众安徽在合肥经开区推进汽车全球一体化制造,2024 年首款智能轿跑 SUV ID. 与众成功上市。


浙江省积极推进智能制造发展,集成电路产业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态势良好。2024 年,浙江集成电路产业营收突破 2212 亿元,同比增长 13.1%,形成以杭州、嘉兴、绍兴为核心,多地协同发展的格局;芯联集成、斯达半导体等百亿级项目取得里程碑式进展,碳化硅芯片、12 英寸车规级芯片等先进制造能力不断提升。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浙江培育形成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多次承担省级研发项目,研发智能线控底盘、底盘域控等关键技术,并深度参与杭州智能网联汽车 “车路云一体化” 应用试点城市建设,为自动驾驶与智慧出行奠定坚实科技基础。


安徽省在智能制造领域同样不甘落后,机器人产业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迅速。2024 年,安徽省积极布局机器人产业,发布《安徽省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7)》,致力于构建创新体系与产业生态高地,将合肥、芜湖定位为产业先导区。合肥发布相关计划,目标在 2026 年构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产业集群,从创新平台建设到核心技术攻关,均有专项资金支持。芜湖机器人产业已集聚近 300 家上下游企业,其中规上工业企业 100 多家,规上工业产值突破 300 亿元,形成完整的产业生态。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安徽抓住发展机遇,集聚大量整车巨头与零部件企业,产量与出口量大幅增长,2023 年产量突破 200 万辆,2024 年前三季度保持亮眼成绩;合肥经开区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 80 多家上下游企业,拥有大众、蔚来、江淮 3 家整车企业,形成国际巨头、造车新势力、自主品牌三足鼎立的格局。

协同模式创新:区域合作的实践探索

长三角跨区域产业协同之所以能取得显著成果,关键在于其创新的协同模式与机制。在这一过程中,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等多方主体紧密协作,形成强大合力。


以长三角 G60 科创走廊为例,其在区域协同创新方面开展了诸多有效探索。2016 年,上海市松江区创新性提出 “G60 科创走廊” 概念,经过多年发展,已形成 “一廊一核九城” 的协同发展格局,带动松江、嘉兴、湖州、杭州、金华、苏州、宣城、芜湖、合肥九座城市加速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体系。在创新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方面,长三角 G60 科创走廊依托联席会议办公室,实现九城市干部跨区域协同办公,打破行政壁垒,完善 “央地联动、省市支持、区域协同” 机制。在构建产业要素链接高能级平台方面,聚焦协同创新,集聚多个高能级创新平台,如启迪漕河泾 (中山) 科技园与上海仪器仪表研究所合作成立的 “科学仪器计量检测技术实验室”;同时推动九城市与上海科学院深度合作,覆盖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 31 个项目,并构建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在产业协同方面同样发挥重要作用。示范区围绕 “一体化” 与 “高质量” 发展要求,积极开展未来产业协同发展先行先试研究。通过加强区域内企业集聚、创新资源、园区载体、重大项目等方面的协同,探索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健康等领域的发展路径,为长三角地区未来产业协同发展提供示范。


在政策支持层面,长三角地区各省市纷纷出台相关政策,为产业协同创新提供保障。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四省市联合发布《长三角地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明确区域创新发展的目标与路径;江苏省出台《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提出加强产业链协同创新,推动产业集群发展。这些政策的出台,为长三角地区产业协同创新营造了良好政策环境。


在资源共享方面,长三角地区通过建立产业联盟、协同创新中心等方式,实现资源共享与优化配置。长三角 G60 科创走廊构建 “1+7+N” 产业联盟体系,覆盖汽车零部件、生物医药等多个产业,开展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与产学研合作,推动区域协作不断深化;金华、芜湖等地在松江设立 18 个协同创新中心,积极引进国际高端企业,加速资源流动,进一步优化跨区域创新资源配置。


在技术创新方面,长三角地区加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合肥市共建的合肥国家实验室,便是产学研合作的成功案例。长三角地区积极响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提升产业创新能力,通过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产业技术创新。

未来发展蓝图:持续深化与拓展

展望未来,长三角一体化产业协同发展前景广阔,潜力巨大。根据《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 年)》,未来长三角将从多方面发力,推动产业协同发展迈向新高度。


在科技创新协同方面,长三角将深入推进张江、合肥两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作共建,支持南京、杭州 - 宁波创建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深化长三角基础研究合作,探索设立长三角基础研究联合基金;围绕重大攻关任务组建长三角创新联合体。这些举措将进一步整合长三角地区科技创新资源,提升区域整体创新能力,为产业协同发展提供有力技术支撑。通过加强基础研究合作,有望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更多突破,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在产业集群建设方面,长三角将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共建长三角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体系;支持低空经济发展,协同推进未来产业发展,联合争创国家级未来产业先导区。未来,长三角有望打造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产业集群,推动产业集群向数字化、绿色化、国际化方向发展。在新能源汽车领域,通过加强产业链协同,提升产业配套能力,增强长三角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全球的竞争力;在低空经济领域,加快布局低空产业基础设施建设、产品研发与制造,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不过,长三角一体化产业协同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产业同构化风险依然存在,部分地区产业结构相似,易导致资源浪费与恶性竞争;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不同城市在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基础、创新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影响区域协同发展整体效果;政策协调难度较大,长三角涉及三省一市,不同地区政策法规、标准规范存在差异,需加强政策协同,构建统一政策环境。


为应对这些挑战,长三角地区需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明确各城市产业定位与发展方向,避免产业同构化;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通过产业转移、技术帮扶等方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强政策沟通与协调,建立健全区域政策协同机制,实现政策互联互通。


2024 年长三角一体化产业协同发展取得的成绩令人振奋,未来发展蓝图更值得期待。在国家战略引领下,长三角地区将持续深化产业协同创新,不断拓展产业发展空间,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力量。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长三角将成为全球产业协同发展的典范,绽放更加耀眼的光彩。

结语:长三角产业协同发展的无限可能

2024 年长三角一体化产业协同发展取得的成绩,是区域经济发展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这一年,超 50 个跨区域产业协同项目成功落地,如同在长三角经济沃土上播下希望的种子,它们快速成长,为区域经济持续增长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智能制造集群产值突破 3 万亿元,标志着长三角在产业转型升级道路上迈出坚实且意义深远的一步,智能制造已成为长三角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引领区域经济向更高质量、更具创新力的方向迈进。


这些成就的背后,是长三角地区各城市主动打破行政壁垒、加强区域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的不懈努力。这种紧密的合作模式,不仅推动产业协同发展、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更为全国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借鉴,成为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典范。长三角一体化产业协同发展,对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我国在全球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具有重要意义。它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推动产业升级、增强区域经济抗风险能力,同时促进科技创新与人才流动,为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展望未来,长三角一体化产业协同发展前景广阔,充满无限可能。在科技创新引领下,长三角有望在人工智能、大数据、新能源等新兴领域取得更多突破,培育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区域合作将不断深化,城市间协同效应将进一步增强,形成更紧密的经济共同体。长三角一体化产业协同发展必将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发挥更重要作用,成为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强大动力源。让我们共同期待长三角在未来发展中创造更多辉煌,书写更加精彩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