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现代商业学术期刊投稿平台官方网站

 资讯聚焦
​黄河流域的绿色蝶变:六市携手共建绿色化工基地
发布时间:2025-09-15 点击: 286 发布:www.xiandaishangye.cn 编辑:马建伟

引言:黄河流域的绿色发展使命

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 “母亲河”,其奔腾的水流不仅孕育了璀璨的华夏文明,更成为承载民族精神与历史记忆的文化符号。从地理功能看,黄河流域是连接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的关键生态廊道,拥有多个国家级重要生态功能区;从经济价值看,这里是我国能源、化工、原材料及农产品的核心供给基地,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安全格局中占据不可替代的地位。


然而,长期以来,受过度开发与资源利用方式不合理等因素影响,黄河流域面临水土流失加剧、水资源供需失衡、水体污染等严峻生态挑战 —— 这些问题既威胁着流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也对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形成制约。在此背景下,山东东营、河南郑州等六市联合推进绿色化工基地建设,犹如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经济协同发展注入 “绿色动能”,成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经济走廊建设的标志性实践。

六市协同:绿色化工发展新篇章的开启

在国家绿色发展理念的指引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推动下,山东东营、淄博、潍坊、滨州、菏泽与河南郑州六市主动响应号召,达成共建绿色化工基地的合作共识。这六座城市在化工领域各具特色优势,形成互补性极强的产业基础:


  • 东营作为 “石油之城”,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储备与成熟的石化产业体系,是流域内石化产业的核心支撑点;

  • 郑州依托省会城市的区位优势,交通网络便捷、科技研发实力突出,在化工新材料领域具备显著的创新潜力;

  • 淄博是传统化工强市,产业发展历史悠久,已构建起覆盖全产业链的完备化工体系;

  • 潍坊的化工园区建设水平领先,在盐化工、精细化工领域积累了丰富的产业经验与技术成果;

  • 滨州聚焦炼化一体化与特色炼化领域,在原油深加工与产业精细化升级方面表现突出;

  • 菏泽则凭借本地煤炭资源优势,在现代煤化工领域形成了差异化发展基础。


此次六市共建绿色化工基地,核心目标在于整合区域优势资源,释放产业协同效应,探索绿色化工发展的创新模式。通过深化区域合作,六市将实现技术共享、资源互补与市场共建,推动化工产业向绿色化、低碳化、循环化转型 —— 既降低产业发展对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影响,又提升化工产业的整体竞争力,为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区域实践:六市共筑绿色化工发展格局

(一)山东东营:绿色化工的先锋实践

作为山东省重要的化工产业核心区,东营在绿色化工发展中具备天然优势。其产业布局高度集中,拥有以东营港经济开发区为代表的专业化化工园区,目前已集聚大量化工企业,形成涵盖石油化工、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等领域的完整产业链,产业集聚效应为绿色化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技术创新与减碳实践上,东营的表现尤为突出。当地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与高校、科研机构建立深度合作,不断突破绿色化工关键技术瓶颈。其中,东营港经济开发区率先响应国家 “碳达峰、碳中和” 战略部署,编制完成全国化工园区首个《绿色低碳发展规划》,从源头减碳、过程减碳、末端固碳三个维度构建减碳体系:


  • 源头减碳方面,140 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已落地,所产生的绿电全部接入东营港电网,为化工生产提供清洁电力支撑;

  • 过程减碳方面,“十四五” 以来累计投资 75 亿元推进 133 个技术改造项目,每年可节约 35 万吨标准煤,减少碳排放 98 万吨,通过设备与工艺升级显著提升能源利用效率;

  • 末端固碳方面,自主研发建成全国首台套 25 万吨 / 年二氧化碳捕集与同步制氮装置,碳捕集成本控制在 200 元左右,捕集的二氧化碳可供应胜利油田驱油项目及碳酸二甲酯等高端化工项目,实现资源化利用。


此外,东营港经济开发区还率先打造山东省首个 “5G + 智慧化工园区” 示范单位、首个 “化工产业智能化改造标杆园区” 与首个化工园区级工业互联网平台。依托智慧园区与工业互联网系统,开发区整合 6 个行业平台资源,对区内 155 家 “四上” 企业、危险源风险点及危化品车辆的生产运行、安全环保、物流调度实现一体化智慧管理 —— 既提升了生产效率,也强化了环境实时监测能力,进一步推动绿色化工发展。

(二)河南郑州:化工产业的绿色转型探索

郑州在化工产业绿色发展中,始终以绿色制造与循环经济理念为核心,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其发展规划明确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核心载体,引导化工企业向绿色、低碳、循环方向转型,河南明晟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便是这一转型过程中的典型代表。


该公司专注于高表面铝合金坯料、高性能铝合金板带箔材等产品生产,与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3C 电子等领域形成紧密合作。2021 年 5 月,公司建成 12 万平方米光伏绿色工业标准化厂房,厂房屋顶配套 11.62MW 分布式光伏电站,预计年发电量达 1200 万度,可减少约 7000 吨二氧化碳排放,实现能源自给与绿色低碳发展的双重目标。在生产环节,公司严格践行绿色生产理念:有机废气排放工序采用 “吸收 - 解析 - 回收” 全流程处理,排放口配备 24 小时在线监测系统,确保废气达标排放;生产产生的废边角料通过熔铝炉回收利用,有效降低二氧化硫与氮氧化物生成,实现资源循环。凭借在绿色发展中的突出表现,明晟新材先后获得 “河南省制造业头雁企业”“郑州市第一批绿色低碳工厂”“河南省绿色工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等荣誉称号。


在郑州,类似明晟新材的企业不断涌现,共同推动当地化工产业向绿色化、低碳化转型,为黄河流域化工产业绿色发展提供 “郑州经验”。

(三)其他四市:特色化绿色发展路径

除东营、郑州外,淄博、潍坊、滨州、菏泽四市也结合自身产业优势,走出差异化绿色化工发展道路,与东营、郑州形成协同互补格局。


  • 淄博:作为传统化工强市,淄博充分发挥产业基础雄厚的优势,聚焦化工产业高端化升级。通过技术创新,当地企业在精细化工领域突破多项关键技术,研发出一系列高附加值产品;同时,淄博加强化工园区规范化管理,升级园区环保设施,实现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同推进。

  • 潍坊:依托盐化工与精细化工的产业特色,潍坊通过优化化工园区布局、强化企业协同合作,构建起完整的盐化工产业链。在绿色发展中,潍坊重点推进资源循环利用,通过建设循环经济示范项目,实现废弃物减量化、再利用与资源化 —— 例如部分企业将盐化工生产副产品回收加工,开发新型化工产品,既降低成本,又减少环境污染。

  • 滨州:在炼化一体化与特色炼化领域探索独特路径。当地炼化企业通过技术改造提升原油加工深度与资源利用效率,推动炼化产业提质增效;同时,延伸炼化产业链至化工新材料、高端化学品领域,提升产业附加值与竞争力。在生态保护方面,滨州加强炼化企业污染治理,确保废气、废水达标排放,为黄河流域生态安全提供保障。

  • 菏泽:聚焦现代煤化工产业,依托本地煤炭资源优势,引进先进煤气化、煤液化技术,提升煤炭转化效率与产品质量。在绿色发展中,菏泽构建 “煤炭 - 化工产品 - 废弃物综合利用” 的循环经济模式,例如将煤化工产生的煤渣、粉煤灰用于建筑材料生产,实现资源最大化利用。


四市的特色实践与东营、郑州的发展形成互补,共同推动黄河流域绿色化工基地建设落地见效。

建设成效:绿色化工发展的阶段性成果

经过多年协同推进,山东东营、河南郑州等六市共建绿色化工基地在减排降碳、能源利用、产业结构优化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减排降碳方面,六市化工行业二氧化碳排放量较共建前累计降低 [X]%。这一成果的取得,得益于清洁能源替代、生产工艺优化、碳捕集与利用技术推广等措施的落地 —— 以东营港经济开发区为例,海上风电项目与技术改造项目的实施,每年可减少数十万吨二氧化碳排放,成为区域减排的重要支撑。


能源利用方面,六市化工企业通过采用先进节能设备与技术、强化能源管理,实现能源消耗大幅下降。与共建初期相比,六市化工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 [X]%,能源利用效率显著提升。部分企业通过余热回收、生产流程优化等方式,实现能源梯级利用,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产业结构调整方面,绿色产业占比持续提升。传统高耗能、高污染化工产业比重逐步下降,化工新材料、精细化工等绿色、低碳、高附加值产业快速发展 —— 目前,绿色产业在六市化工行业中的占比已从共建前的 [X]% 提升至 [X]%,成为推动化工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这些成效对黄河流域产生深远影响:在生态保护层面,碳排放与能源消耗的降低缓解了流域环境压力,改善区域空气质量,减少温室气体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同时,化工企业加大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投入,进一步保护和修复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在经济发展层面,绿色化工基地推动产业升级,提升化工产业整体竞争力 —— 高附加值绿色产业的发展不仅增加企业经济效益,还带动相关产业链发展,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此外,基地建设吸引大量投资与人才流入,为区域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据统计,近年来六市化工行业总产值年均增长 [X]%,对当地经济的贡献率持续提升。

未来展望:绿色化工发展的长远路径

展望未来,山东东营、河南郑州等六市共建绿色化工基地的发展空间广阔,需从技术创新、产业合作、生态保护三个维度持续发力,为黄河流域生态经济走廊建设提供更强支撑。


技术创新方面,六市将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推动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重点攻克新型催化剂研发、高效分离技术、绿色合成工艺等制约绿色化工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提升化工生产的绿色化与高效化水平。同时,探索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在化工领域的应用,推动生产智能化升级,实现精准控制与节能减排。


产业合作方面,六市将拓展合作广度与深度:一方面,加强与国内外其他化工产业基地的交流合作,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与资金,提升基地整体竞争力;另一方面,深化黄河流域内部城市协同,与上游城市在资源开发、初加工领域合作,保障原材料稳定供应,与下游城市在市场拓展、产品深加工领域联动,提升产品附加值。此外,推动六市产业融合,促进化工与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交叉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六市将始终坚守绿色发展底线:严格执行环保标准,加大环境监管力度,确保化工企业污染物达标排放;加强化工园区及周边生态修复,建设绿色生态园区;推广环保新技术、新工艺,减少化工生产对土壤、水、空气的污染 —— 例如完善污水处理设施,提升污水循环利用水平;采用先进废气净化技术,降低有害气体排放。


绿色化工基地建设对黄河流域生态经济走廊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既为区域经济增长提供动力,也为生态保护奠定经济基础,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良性互动。未来,随着基地不断发展壮大,将吸引更多人才、技术与资金集聚黄河流域,进一步推动区域经济繁荣与生态改善 —— 一幅经济兴旺、生态优美、民生幸福的画卷,正在黄河流域徐徐展开,为中华民族母亲河的绿色未来注入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