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现代商业学术期刊投稿平台官方网站

 资讯聚焦
新能源车企价格战再升级,行业淘汰赛正式开启?
发布时间:2025-10-25 点击: 288 发布:www.xiandaishangye.cn 编辑:马建伟

新能源车企价格战再升级,行业淘汰赛正式开启?.png


价格战再燃,车企 “内卷” 白热化

最近,新能源汽车市场可谓是热闹非凡,价格战的烽火再次熊熊燃起,众多车企纷纷投身其中,“内卷” 程度堪称白热化。

比亚迪作为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巨头,首当其冲。在今年 9 月销量出现下滑后,迅速做出战略调整,对旗下多款车型进行了改款升级,并给出了相当诱人的价格优惠。宋 Pro DM-i 顶配卓越版车型指导价格下调了 7000 元,纯电续航还升级到了 133km ,不仅满足新国标要求,日常使用实用性也大幅提升;宋 L DM-i 价格下降了 1.6 - 1.9 万元不等,纯电续航里程更是升级到了 200km ,在日常通勤中几乎可当纯电车使用,还全系标配了云辇 - C 智能阻尼车身控制系统等高端配置;秦 L DM-i 改款后价格直接降了 1.3 万元,还新增了一款 9.68 万元起的 128km 进取型,性价比直线上升 。

与此同时,特斯拉也不甘示弱。这位年初打响价格战 “第一枪” 的选手,在年末也没闲着。11 月 25 日,特斯拉上线尾款立减活动,Model Y 后轮驱动版及长续航全轮驱动版车型尾款立减 10000 元,售价 23.99 万元起,还推出 5 年 0 息金融方案。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特斯拉在中国市场已经进行至少 6 次降价或优惠活动 。频繁的价格调整,让消费者们的心跳也跟着不断起伏,也让整个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氛围愈发紧张。

除了比亚迪和特斯拉这两位 “带头大哥”,其他车企也纷纷加入这场价格大战。小鹏推出业内首个 “0 首付 + 5 年 0 利息” 购车优惠,覆盖多款车型;广汽丰田针对 SUV 车型锋兰达和威兰达进行全系降价 。一时间,新能源汽车市场硝烟弥漫,各车企都试图通过价格这把利刃,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杀出一条血路,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

硝烟背后,多因素交织共舞

新能源车企价格战为何会再度升级,陷入如此激烈的 “内卷” 状态呢?这背后是多种因素相互交织、共同作用的结果。

市场增速放缓是一个重要因素。经过前些年的高速增长,新能源汽车市场逐渐趋于饱和,增长的步伐开始放缓。乘联会数据显示,今年前 7 个月,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近 499 万辆,同比增长 33.7% ,但去年同期增幅为 36.2%,2022 年增幅超 90%,2021 年增幅超 160% ,增速放缓趋势明显。市场蛋糕的扩大速度变慢,而车企数量却在不断增加,这就使得竞争变得愈发激烈。为了在有限的市场中获取更多份额,车企们纷纷选择降价这一最直接的竞争手段。

产能过剩的问题也日益凸显。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火爆吸引了大量资本的涌入,众多新势力车企纷纷入局,传统车企也加大了在新能源领域的投入和布局。这导致新能源汽车的产能迅速扩张,但市场需求的增长却跟不上产能的扩张速度,从而出现了产能过剩的情况。据相关数据显示,部分车企的产能利用率甚至不足 50%。在产能过剩的压力下,车企为了消化库存,不得不通过降价来促进销售。

技术进步带来的成本下降,也为价格战提供了条件。随着电池技术、生产工艺等方面的不断进步,新能源汽车的生产成本逐渐降低。以电池为例,近年来磷酸铁锂电池和三元锂电池的能量密度不断提高,成本却在持续下降。特斯拉在一体化压铸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使得 Model Y 后车身原本由 70 个零件冲压、焊接而成,变成了一整个零件,制造时间从 1~2 小时缩短至 45~120 秒 ,制造过程减少了 300 台机器人和上百名工人,节省了约 20%的制造成本 。成本的降低让车企有了更大的降价空间,为了争夺市场份额,车企们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

消费者对价格的高度敏感,也是价格战升级的一大原因。在购车时,价格往往是消费者最为关注的因素之一,尤其是在经济环境不稳定的情况下,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度更高。据市场调研机构的数据显示,超过 70% 的消费者表示,价格是他们购买新能源汽车时首要考虑的因素。面对如此敏感的消费者群体,车企们为了吸引消费者,只能通过降价来提高产品的性价比。

此外,补贴退坡也对价格战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自 2014 年开始实施的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免征政策,将于 2025 年 12 月 31 日截止,2026 - 2027 年期间将减半征收车辆购置税 。地方消费补贴也在逐渐退坡,多地推出 “额度有限、先到先得” 的补贴政策。长期以来,新能源汽车产业在政策的扶持下快速发展,补贴的退坡使得车企的成本压力增大,为了维持市场份额,车企不得不通过降价来应对。

车企百态,几家欢喜几家愁

价格战的浪潮席卷而来,在这场激烈的市场博弈中,不同车企的表现可谓是几家欢喜几家愁,业绩也随之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比亚迪无疑是这场价格战中的大赢家。凭借着强大的技术实力和成本控制能力,比亚迪在价格战中如鱼得水,销量一路高歌猛进。2024 年,比亚迪整车合计销量为 427.21 万辆 ,同比增长 41.26%,成功登顶国内车企销量榜首,正式终结了上汽集团连续 18 年国内销量最高车企集团的纪录 。这一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比亚迪在价格战中的灵活策略。通过推出多款高性价比的车型,如秦 L DM-i、宋 Pro DM-i 等,比亚迪吸引了大量消费者的关注和购买。同时,比亚迪还不断优化产品配置,提升产品品质,进一步增强了产品的竞争力。

与比亚迪的风光无限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广汽集团,在价格战中则面临着巨大的压力,销量出现了明显的下滑。据广汽集团最新公布的产销快报显示,2025 年 3 月汽车销量为 173929 辆,同比下降 3.01%,本年累计销量为 371087 辆,同比下降 9.42%,其中新能源汽车 3 月销售 3.34 万辆,同比下降 0.72%,本年累计销量同比下滑 6.46% 。广汽集团旗下的两大合资品牌广汽丰田和广汽本田,在乘用车业务上的市场表现均呈现出疲软态势。2025 年 1 - 7 月,广汽丰田汽车销量累计达到了 38.96 万辆,但相比去年同期却出现了 25.48% 的下滑;广汽本田在同期的销量数据为 24.12 万辆,其下滑幅度更为显著,达到了 27.34% 。为了应对市场挑战,广汽集团旗下合资品牌不得不采取裁员措施,旗下新能源子品牌埃安也面临着销量突破困境,1 - 7 月销量同比下降了 39.21% 。广汽集团频繁采取降价策略,非但未能成功赢得市场份额,反而导致其陷入了营收与净利润双双下滑的困境。2024 年,广汽集团营业收入为 1068 亿元,同比下降 17.1%;归母净利润为 8.24 亿元,同比下降 81.4% 。2025 年第一季度,广汽集团实现营收 196.5 亿元,同比下降 7.9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 - 7.32 亿元,去年同期净利润为 12.2 亿元 。

除了广汽集团,还有一些车企也在价格战中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部分新势力车企由于资金实力相对较弱,技术研发能力不足,在价格战中难以承受成本压力,销量和业绩都出现了大幅下滑。一些传统车企在向新能源转型的过程中,由于步伐较慢,产品竞争力不足,也在价格战中处于被动地位。然而,也有一些车企在价格战中找到了自己的生存之道。赛力斯与华为深度合作,推出的问界系列车型凭借着华为的技术赋能和品牌影响力,在市场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2024 年新能源 “赛力斯汽车” 销量为 38.94 万辆,同比增长 267.96% 。吉利汽车通过不断提升产品品质和品牌形象,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也在价格战中保持了稳定的增长,2024 年全年累计销量超 217.65 万辆,同比增长 32% 。

行业动荡,产业链波澜起伏

新能源车企价格战的升级,就像一颗投入湖面的巨石,在汽车产业链上激起了层层波澜,对上下游企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行业淘汰赛的大幕也悄然拉开。

先看产业链的上游,锂盐厂首当其冲,受到了巨大的冲击。锂作为新能源汽车电池的关键原材料,其价格走势与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兴衰息息相关。随着价格战的打响,新能源汽车销量的增长并没有达到预期,导致对锂盐的需求增速放缓。而此前锂矿行业的过度扩张,使得产能过剩的问题日益突出。供大于求的市场格局下,锂盐价格持续下跌。2024 年电池级碳酸锂均价从年初的约 20 万元 / 吨跌至年末的不足 10 万元 / 吨 ,部分锂盐厂甚至出现了亏损的情况。一些小型锂盐厂由于成本较高,在价格战的冲击下,不得不减产甚至停产,整个锂矿行业面临着严峻的生存考验。

中游的零部件供应商也未能幸免,面临着巨大的降价压力。车企为了在价格战中降低成本,纷纷向零部件供应商施压,要求其降低供货价格。比亚迪向供应商发出降价 10% 的要求 ,涉及电控和传感器等多个领域的供应商。供应商们为了保住订单,不得不努力压缩成本,通过优化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等方式来降低成本。然而,对于一些利润空间本来就微薄的供应商来说,降价的压力让他们举步维艰。部分供应商甚至表示,如果继续降价,将面临亏损的风险,不得不削减研发投入,这对整个零部件行业的技术创新和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再看下游的经销商,同样陷入了困境。价格战导致新车价格频繁波动,消费者持观望态度,购车意愿下降,使得经销商的销量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数据显示,2024 年 11 月,汽车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为 62.3% ,较上月上升 0.6 个百分点,连续 4 个月位于荣枯线之上,市场需求不足的问题较为突出。经销商为了消化库存,不得不加大促销力度,进一步压缩了利润空间。一些经销商甚至出现了资金周转困难的情况,经营状况不容乐观。

在这场价格战引发的行业动荡中,淘汰赛的大幕已经拉开,一些实力较弱的车企和产业链企业面临着被淘汰的命运。从 2024 年开始,高合、极越等品牌濒临破产,哪吒、威马等二线势力陷入停产危机 。何小鹏曾透露,行业并购整合速度已达 “每两个月淘汰一个品牌” ,预计 2025 年后,活跃品牌将从当前的 50 余家锐减至 15 家以内。在这场淘汰赛中,只有那些具备核心技术、强大成本控制能力和品牌影响力的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可持续发展。

破局之路,探寻未来曙光

面对这场激烈的价格战,新能源车企们也在积极寻找破局之路,探寻未来的曙光。

技术创新无疑是关键所在。加大在电池技术、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等核心技术领域的研发投入,能够提升产品的性能和竞争力。特斯拉一直致力于自动驾驶技术的研发,其 Autopilot 自动驾驶辅助系统已经在市场上取得了领先地位 。比亚迪则在电池技术方面不断突破,推出的刀片电池,以其高安全性和高能量密度,受到了市场的广泛认可。通过技术创新,车企可以降低成本,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从而在价格战中占据优势。

差异化竞争也是重要策略。在产品定位、功能和服务上,车企需要打造独特优势。蔚来专注于高端豪华市场,为用户提供极致的驾乘体验和优质的售后服务,如免费换电、上门维修等 ,成功树立了高端品牌形象;小鹏汽车则主打智能科技,在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方面不断创新,推出的小鹏 MONA M03 凭借 “20 万以内唯一高阶智驾” 的卖点,吸引了大量追求科技感的消费者。

品牌建设同样不可或缺。通过传播品牌价值观,塑造独特的品牌形象,车企可以提升品牌认知度和美誉度。特斯拉以其创新、环保的品牌形象,吸引了众多消费者的关注和喜爱;比亚迪则凭借其强大的技术实力和丰富的产品线,逐渐树立起了可靠、实用的品牌形象。良好的品牌形象可以提高消费者的忠诚度,使消费者更愿意为品牌支付溢价,从而减少对价格的敏感度。

产业链整合也能增强车企的竞争力。加强与供应商的深度合作,确保原材料稳定供应和零部件质量可靠,能够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比亚迪通过全产业链布局,实现了从电池、电机、电控到整车制造的自主研发和生产,有效对冲了价格战带来的损失,使得零部件采购价格趋近于其制造成本 。宁德时代与多家车企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研发电池技术,降低成本,提高电池性能。

出口海外也是新能源车企的重要发展方向。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分析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需求,推广品牌,可以分散风险,增加收入来源。2024 年,比亚迪出口销量占比约为 10%,但贡献了总收入的 29% ,多家券商预测其 2025 年出口销量会达到 80 万辆,盈利性还会进一步改善。越来越多的中国新能源车企将目光投向海外,如上汽名爵在欧洲市场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哪吒汽车也在积极拓展东南亚市场。

展望未来,新能源汽车行业仍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成本的进一步降低,新能源汽车的性能将不断提升,价格将更加亲民,市场需求也将持续增长。然而,行业的发展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技术创新的压力、市场竞争的加剧、政策法规的变化等。只有那些能够不断创新、提升自身实力、积极应对挑战的车企,才能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可持续发展。



上一篇:AI赋能供应链:开启智能变革新时代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