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零售业的发展历程堪称一部生动的时代变迁画卷。从早期的供销社模式,到曾风靡市场的大型连锁超市,再到如今多元共生的新零售业态,每一次行业迭代都镌刻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其中最核心的转变,便是从对 “地产红利” 的依赖转向对 “人本红利” 的深耕。
零售业发展初期,沃尔玛、麦德龙等大型连锁超市凭借规模化卖场与丰富商品矩阵,快速确立了市场主导地位。在商业地产高速发展的黄金阶段,这些零售巨头通过大规模圈地布局门店,得以充分享受地产增值带来的丰厚收益。它们依托优越区位吸引海量客流,同时向供应商收取高额进场费、堆头费等费用,将部分经营成本转移给上游合作方。在此模式下,商品品质与服务质量往往被边缘化,消费者常面临价格虚高、品质不均、购物体验欠佳等问题。
随着经济发展与消费者认知升级,这种以 “地产红利” 为核心的零售模式逐渐暴露出内生缺陷。消费者不再局限于满足商品的基本功能需求,转而更加看重商品品质、价格合理性、购物便捷度及综合服务体验。消费需求的结构性变化,成为推动零售业变革的核心动力。与此同时,电商行业的崛起对传统零售业形成强烈冲击,其便捷的购物模式、丰富的商品选择与极具竞争力的价格,持续分流传统零售的消费群体,进一步压缩了传统零售企业的市场空间。在内外双重压力的驱动下,传统零售企业不得不启动转型探索,以适配全新的市场生态。
质价比:零售 3.0 时代的核心竞争力
在当前零售市场格局中,“质价比” 已逐渐成为影响消费者决策的关键变量,更是零售企业在 3.0 时代抢占市场先机的核心竞争力。这一概念的兴起,既是消费者认知成熟的直接体现,也是市场演进与政策引导协同作用的必然结果。
(一)消费者的理性回归
伴随经济发展与市场体系的日趋成熟,消费者的购物行为愈发理性。他们不再盲目追捧品牌光环或单纯追求低价,而是更注重商品的实际品质与性价比均衡。以服装消费为例,消费者不再仅关注品牌知名度,而是会细致考量面料品质、制作工艺与穿着舒适度。这种对品质的聚焦,使得消费者愿意为优质商品支付合理对价,但同时也对价格公允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消费者的核心需求正从 “物质满足型消费” 向 “品质提升型消费” 转型。他们愈发重视商品对生活品质的赋能作用,以及购物过程中的体验感。购买智能家电时,消费者不仅期待其满足基础功能,更关注节能环保、操作便捷性与智能化水平等附加价值,希望通过产品提升生活便利度与舒适度。这种消费观念的迭代,倒逼零售企业必须将商品品质与服务优化置于战略核心,以响应消费者不断升级的需求诉求。
(二)质价比驱动的市场实践
在市场竞争中,越来越多零售企业已意识到质价比的战略价值,并通过多元路径提升商品质价比以吸引消费者。社区超市奥乐齐便是典型代表,其凭借 “精选商品 + 高性价比” 的核心模式迅速获得消费者认可。奥乐齐摒弃会员费制度,针对本土家庭结构特点推出低价小包装商品,同时打造了 13 个自有品牌,自牌产品占比超 90%。通过精简中间溢价环节,奥乐齐在保障国际级品控标准的前提下实现了价格优势 ——950 毫升鲜牛奶售价 7.9 元、1 升小青柠汁饮料 9.8 元、240 克双拼瑞士卷 9.9 元,这类高质价比商品精准触达了追求性价比的消费群体。
美团自营超市 “快乐猴” 同样以质价比为核心竞争力。首店落地杭州时,便凭借千余款精选商品与严格质检体系,构建起社区 “好货不贵” 的消费新选择。店内黑猪肉爆汁烤肠、东北甜糯白玉米、五常大米等自有品牌商品,既保障优良品质又保持价格亲民,深受消费者青睐。开业当日,现烤厚酥蛋挞、原味大桃酥等爆款商品三次循环补货,直观印证了消费者对其质价比的高度认可。“快乐猴” 聚焦社区高频刚需场景,以科学品控体系与自有供应链为支撑,为消费者提供新鲜、安全、高性价比的商品,精准匹配了社区居民一日三餐及日常高频消费需求。
(三)政策与市场双驱动
国家政策支持为零售业向 “品质即价值” 转型提供了坚实保障。近年来,国家出台一系列促消费政策,聚焦提升消费品质、优化消费环境,鼓励企业强化产品质量管控、推进品牌建设,推动零售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其中 “品质消费行动” 通过多元促销活动与质量提升举措,引导消费者树立理性消费观念,助力品质消费市场扩容。在政策导向下,零售企业纷纷加大品质提升投入,通过供应链优化、质量管理强化等举措,同步提升商品品质与性价比。
市场竞争的白热化进一步倒逼零售企业深耕质价比。随着电商发展与市场开放程度提升,零售行业竞争维度不断拓展,企业若想实现差异化突围,必须以更优质的商品与服务响应消费者需求。各大电商平台纷纷推出品质保障机制,京东 “正品保障”、天猫 “品质承诺” 等举措,通过严格的商品筛选与质量检测,为消费者提供高品质商品供给;线下零售企业亦积极跟进,通过店铺布局优化、服务水平升级、自有品牌建设等路径,持续提升商品质价比,增强市场竞争力。
数字化双引擎:为零售业注入新活力
数字化时代背景下,零售业数字化转型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行业趋势。数字化技术如同强劲的双引擎,为零售业发展注入持续动力,推动行业向高效化、智能化、个性化方向升级。这既是零售企业应对市场竞争的战略选择,也是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的核心路径。
(一)数字化转型的紧迫性
传统零售业在数字化浪潮的冲击下,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挑战。消费者购物习惯的变迁使得线上购物逐渐成为主流场景,这给依赖线下门店的传统零售企业带来巨大客流压力。同时,市场竞争的加剧让传统零售企业在价格、服务、商品品类等多个维度遭遇严峻考验。相关数据显示,近年来传统零售企业销售额增速持续放缓,部分企业甚至出现负增长。在此背景下,数字化转型成为传统零售企业突破发展瓶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抓手。
数字化转型能够帮助零售企业打破时空限制,拓展销售渠道与市场覆盖范围。通过线上平台,企业可将商品触达更广泛的区域,触达海量潜在消费者;同时,数字化转型还能显著提升企业运营效率、降低综合成本 —— 自动化供应链管理系统、智能仓储系统等技术应用,可减少人工干预,提升工作效率,降低库存与物流成本。
(二)数字化转型的核心价值
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在于重构 “人货场” 理论,实现效率革命、成本重构与数据资产化的三重突破。传统零售模式中,“人货场” 呈现分离状态,消费者、商品与购物场景间的信息传递存在延迟与不对称问题;而在数字化时代,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实现了 “人货场” 的深度融合,让消费者能够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便捷获取所需商品与服务。
效率提升是数字化转型的显著成效之一。以智能供应链系统为例,通过实时监控库存水平、销售数据与物流信息,企业可实现动态补货与自动化仓储管理,大幅提升库存周转率。百果园通过全产业链数字化管控,实现种植、采后处理与物流配送的动态协同,将库存周转率提升 30%,损耗率降低 15%;数字化技术还能优化订单处理流程,缩短订单响应时间,提升客户满意度。
成本重构方面,数字化转型推动企业从粗放式投入转向精准化运营。营销成本优化领域,AI 工具可实现全渠道流量整合,将抖音、微信、搜索引擎等渠道流量高效并网,降低获客成本;某超市引入 AI 视觉巡检系统后,仅需 10 余人即可监控全国百家门店,漏扫错扫率下降 40%,人力成本削减 60%;智能补货与库存优化系统通过动态安全库存计算,有效降低缺货率,为连锁超市每年新增上百万元利润。
数据资产化是数字化转型的核心驱动力。零售企业通过整合全域数据 —— 包括消费者行为数据、供应链动态数据、门店客流数据等,可构建 “人货场” 数字孪生体系。基于 360° 客户画像,企业能够深度洞察消费者需求与偏好,实现精准营销,提升会员转化率。泡泡玛特深耕数字化会员运营,其数字化会员贡献销售额占比高达 92.1%,通过标签化精细管理,有效实现消费需求预测;供应链协同领域,物联网设备可实时监控库存与物流状态,降低缺货风险,提升供应链效率与可靠性。
(三)数字化转型的实施路径
零售企业数字化转型需依托具体实施路径落地,其中全渠道融合、AI 驱动场景重构与基础设施升级是三大核心方向。全渠道融合是数字化转型的基础,要求企业打破线上线下壁垒,实现库存、会员、订单的实时同步。靖江美好超市打造 “便民生活圈” 标杆,通过 APP 自助点单、即时配送覆盖社区消费需求,将获客成本降低 30%;万达广场智慧商店提供导航到店、智能支付一站式服务,以优质体验实现商户长租率 100%。通过搭建统一数据中台,整合线下门店 POS 系统、线上电商平台与社交媒体数据,企业可实现全渠道数据贯通,为消费者提供无缝购物体验。
AI 驱动的场景重构是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抓手。基于垂直大模型,企业可实现智能营销获客,自动生成行业定制化方案,达成 “千人千面” 精准推送;居然之家应用 AR 技术实现家居场景虚拟展示,使顾客停留时长增加 50%;绝味鸭脖推出 AI 点餐智能体 “绝味小火鸭”,将产品价值延伸至情绪价值维度,既简化点餐流程,又强化了与消费者的互动粘性。企业微信生态闭环可缩短成交周期 30%,AI 电子名片能够实时追踪客户意向,助力销售资源聚焦高价值客户。
基础设施升级为数字化转型提供技术保障。混合云与边缘计算的协同应用,可支持高并发处理与门店实时决策;5G 与物联网技术能够打通 “智能货架 - 仓储 - 物流” 全链路。中粮智尚的 “蓝京灵” 系统通过整合多维度数据,有效打破信息壁垒,探索出行业 “全链路智能化” 新路径,可稳定支撑超 30 万台智能终端运行,覆盖全国 31 个省份、350 个城市。通过网络基础设施升级、大数据平台搭建、物联网技术应用等举措,企业可为数字化转型筑牢技术根基。
(四)数字化转型的挑战与破局
尽管数字化转型势在必行,但零售企业在转型过程中仍面临技术整合难度大、数据安全风险高、数字化人才短缺等多重挑战。技术整合是首要难题 —— 零售企业通常部署多个异构信息系统,如 ERP、CRM、OMS 等,系统间兼容性与数据交互效率较低;不同技术供应商的解决方案存在差异,进一步增加了企业技术选型与整合的难度。对此,企业需建立统一技术标准与数据规范,采用开放型技术架构,实现不同系统无缝对接;同时加强与技术供应商的深度合作,共同推进技术整合优化。
数据安全风险是数字化转型不可忽视的隐患。随着数据规模持续扩大,数据泄露、篡改等安全事件发生概率显著上升。此类事件不仅会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还将对企业品牌声誉造成严重冲击。零售企业需强化数据安全管理,构建完善的数据安全防护体系:采用数据加密技术保障数据存储与传输安全;建立精细化访问控制机制,为不同用户设置差异化权限,防范非法访问;定期开展数据备份,应对数据丢失风险。
数字化人才短缺是制约转型进程的关键因素。数字化转型需要既懂业务又通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但目前这类人才市场供给相对稀缺。零售企业需构建 “培养 + 引进” 双轨人才体系:通过内部培训提升现有员工数字化技能与互联网思维;与高校、科研机构开展人才联合培养项目,储备专业化人才;积极引进具备丰富数字化实践经验的高端人才,充实数字化团队力量。
人本红利时代的零售新生态
在质价比与数字化双引擎的协同驱动下,零售业正加速迈入 “人本红利” 时代,构建以消费者需求为核心的全新生态体系。这一生态体系通过全方位升级用户体验,实现零售企业与消费者的价值共赢。
(一)用户体验的全方位升级
人本红利时代,用户体验的优化体现在商品力、供应链、服务体验等多个维度。商品力层面,零售企业更加聚焦商品品质与差异化竞争。盒马以 “鲜” 为核心竞争力,构建从源头直采到冷链配送的全链路生鲜供应链,确保消费者获取新鲜优质食材;其 “日日鲜” 系列产品通过严格品控与短保策略,为消费者提供新鲜健康的食品选择。
供应链领域,数字化技术的深度应用让供应链更趋高效透明。京东物流借助智能化仓储管理系统与大数据分析,实现库存精准管控与快速配送。在 “618”“双 11” 等购物高峰期,京东物流通过智能需求预测提前布局库存,保障商品及时送达;同时运用区块链技术实现商品溯源,让消费者清晰掌握商品生产、运输、销售全流程信息,增强消费信任。
服务体验升级是人本红利时代的显著特征。海底捞以极致服务体验著称,从进店接待、用餐服务到离店送别,每个环节都传递着精细化关怀;其提供的免费美甲、擦鞋、儿童游乐等增值服务,构建了独特的消费体验场景。数字化时代背景下,线上服务优化成为重要补充 —— 众多零售企业通过在线客服、智能客服等渠道,提供 24 小时不间断服务,及时响应消费者诉求。
(二)零售企业的创新实践
众多零售企业通过质价比打造与数字化转型深耕 “人本红利”,为行业提供了实践范本。胖东来凭借独特经营理念与卓越服务体验,成为零售行业标杆企业。在员工价值绑定方面,胖东来员工平均月收入达 9000 元,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同时提供每年 30 天带薪年假等福利,极大提升了员工积极性与归属感,员工流失率仅 1%-2%。商品力建设上,胖东来坚持 “高品质 + 性价比” 策略,不追求绝对低价,而是在保障高品质的前提下实现价格合理性,引导品质消费趋势。服务体验方面,胖东来门店设计优先考量顾客体验,注重细节优化(如设置宠物寄存区、优化扶梯动线等);信息传递坚持透明化,公示供应商信息与产品检测结果,不进行强制推销;客诉售后环节推行优厚退换货政策、产品召回制度,实现客诉快速响应处理。数字化应用层面,胖东来通过构建 2000 万会员的详细数据画像,开展个性化产品推荐,闭店日客流量因此提升 25%,平均客户价值增长 18%。
山姆会员店以 “极致性价比” 与数字化转型赢得市场认可。山姆遵循 “宽 SPU、窄 SKU” 原则,仅保留 4000 个产品 SKU,爆品率却高达 30%,通过精选商品与自有品牌打造,为会员提供高质价比商品。以联名供应商恩喜村推出的瑞士卷为例,山姆将传统植物奶油替换为动物奶油,剔除香精成分,采用烘焙预拌粉制作,单片成本降至 3.7 元,价格仅为麦德龙同类产品的 73%,借助小红书 “种草” 传播,单月销量突破 200 万盒,登顶烘焙类目 TOP1。数字化转型方面,山姆与京东开展深度合作,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运营 ——2016 年启动平台战略合作,2018 年入驻京东到家,借助京东流量与物流优势,20% 的线上注册会员来自无山姆门店的城市,线上订单占比超 50%,30 分钟送达服务覆盖 80% 会员。
零食行业知名品牌来伊份通过数字化转型实现用户体验与运营效率双提升。来伊份构建全渠道营销体系,实现线上线下深度融合,消费者可通过门店、APP、小程序等多渠道购物,享受线上下单、线下取货或配送到家的便捷服务。依托大数据分析消费者购买行为与偏好,来伊份实现精准营销与个性化推荐,通过会员数据分析推送定制化促销信息与产品建议,提升会员转化率与复购率。供应链管理层面,来伊份通过数字化管控实现库存优化与配送高效化,搭建智能化仓储管理系统,实现库存实时监控与动态调整,有效降低库存成本与缺货率。
(三)未来展望
在质价比与数字化双引擎的持续驱动下,零售业未来发展充满无限可能。随着消费者需求不断升级与技术创新迭代,零售企业将更加坚守 “以人为本” 核心导向,通过持续创新与优化,为消费者提供更优质的商品与服务,创造更卓越的消费体验。
未来零售企业将更加聚焦品质提升与创新突破,持续推出契合消费者需求的新产品与新服务。商品品质方面,企业将强化供应链全链条管控,保障商品质量安全;创新层面,将加大研发投入,推出更多具备差异化竞争力的商品。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不断成熟,零售企业将实现更深度的智能化运营管理 —— 智能货架、无人收银、智能客服等技术将广泛应用于零售场景,进一步提升运营效率、降低成本,为消费者提供更便捷高效的购物体验。
零售企业将更加注重与消费者的互动沟通,构建紧密的情感连接。通过社交媒体、会员体系等渠道,企业将深度洞察消费者需求与反馈,及时调整经营策略,提供更具个性化的服务;同时将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履行社会责任,提升品牌形象与社会认可度。
总体而言,零售业正处于历史转型的关键节点,向着高质量发展方向稳步迈进。在这一进程中,质价比与数字化将持续发挥核心驱动作用,推动零售业实现从 “地产红利” 到 “人本红利” 的华丽转身,开启行业发展的新篇章。


![《现代商业》杂志征稿函[list:jibie] [list:zhouqi]](/static/upload/image/20251014/1760434003116724.jpg)
![现代商业杂志2025年10月第20期目录[list:jibie] [list:zhouqi]](/static/upload/image/20251104/1762243489601608.jpg)
![现代商业杂志2025年10月第20期封面[list:jibie] [list:zhouqi]](/static/upload/image/20251104/1762243441765766.jpg)
![现代商业杂志2025年10月第19期目录[list:jibie] [list:zhouqi]](/static/upload/image/20251022/1761096032866484.jpg)
![《现代商业》杂志发行情况[list:jibie] [list:zhouqi]](/uploads/220502/17-220502133J1235.jpg)
![《现代商业》稿件模板范文[list:jibie] [list:zhouqi]](/static/upload/image/20241209/1733711300842260.png)
![《现代商业》杂志投稿须知[list:jibie] [list:zhouqi]](/uploads/220523/17-2205232146252P.jpg)
![《现代商业》杂志栏目介绍[list:jibie] [list:zhouqi]](/uploads/220519/17-22051921225LM.jpg)
![《现代商业》杂志创刊时间|主办单位[list:jibie] [list:zhouqi]](/uploads/220512/17-220512201I9420.jpg)
![《现代商业》杂志投稿版面要求[list:jibie] [list:zhouqi]](/uploads/220501/17-220501141Ab59.jpg)
![《现代商业》杂志社编委会成员[list:jibie] [list:zhouqi]](/uploads/220501/17-220501142PM60.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