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设为首页 | 关于我们《现代商业》杂志社-官方网站在线投稿平台
 产业研究
中国茶叶产业外贸和全球化战略定位研究
发布时间:2022-05-25 点击: 发布:《现代商业》杂志社

 摘要:随着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宏观经济背景的变化,检测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人们对消费质量的追求,使得国际茶叶的市场需求结构也发生了改变,这对我国出口茶叶产量、产值,出口额等总量指标有着显著影响。因此,如何在全球化中合理规划和调整我国茶产品的市场策略,奠定稳固而具有明显比较优势的战略地位,从而有效规避发达国家绿色壁垒带来全球化出口份额的流失,都是应当予以密切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茶叶产业;战略定位;出口

中国是世界主要产茶国、出口国之一, 2003年,中国茶叶全球化占有率为14.939%,居世界5大产茶国的第二位,出口量是259 914,占世界总出口量的第三位。

像许多传统产业一样,茶产业在全球化中的竞争一般包括4个阶段,即:资源竞产销竞争→资本实力竞争→技术创新竞争。根据我国目前的状况来看,基本还是处于产销竞争阶段,这一阶段要素禀赋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对近十年来我国茶叶产业外贸情况做出分析和总结,就如何利用要素禀赋优势来提升我国茶产业全球化战略地位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1.我国茶叶产业外贸现状和问题

近几年随着全球贸易的不断扩张,我国茶产业结构在探索中逐渐向标准化、集约化、组织化、国际化、合理化方向平稳过渡。据2006年海关记录数据表明,经历了人民币对外升值对内贬值,以及生产成本大幅提高,日本、欧盟修订提高茶叶农残检测标准等多方不利因素,我国茶叶产业外贸量仍达到了287万吨,同比持平略微上升,出口金额5.47亿美元,同比增长12.98%,是我茶叶产业外贸历史上首次突破5亿美元大关,均价同比增长13%

然而,中国的茶叶产业外贸地位却呈逐年下降趋势。2001年我国茶叶产业外贸24.97万吨, 2002年增长1.04%,2003年增长3%2004年出口28万多吨, 2005年仅1~3月出口就达6.5万吨。表面上我国茶出口量保持增加势头,但销售额却未能随销售量同比例增长。至2003年我国茶叶平均出口单价1.413美元/公斤,2004年我国茶叶平均单价也仅为1.559美元/公斤。

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茶叶产业外贸市场竞争过度,茶叶产业外贸贸易环境进一步恶化,各出口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更为激烈,从而出现了茶叶产业外贸总量增加但出口收入增长幅度降低的情形。

2.我国茶叶产业外贸总趋势

我国茶叶产业外贸从九十年代中期的大幅衰退中得到恢复,出口量逐年增加,呈现出良好势态。从1997年出口量20.25万吨到2007年出口量28.94万吨,10年来我国茶叶产业外贸量增长了42.96%

从总体趋势上我们可以看到出口总量从2002年开始出现弱势反弹,但之后的几年时间内,出口量没有大幅度的上升,趋势线显示拟合趋势良好,总体水平稳中缓升。

然而我国茶叶在世界市场单价从1997年的1.64美元/千克至2002年的1.32美元/千克,一路看跌,直至20029月各种行业规定出台后,我国出口单价才逐渐回升。

 

3.中国茶叶主要出口市场分析

3.1传统出口市场情况

2005年海关统计,中国茶叶产业外贸国家达113个。摩洛哥是中国绿茶出口传统市场,2000年对摩洛哥一个国家的绿茶出口量占我国整个绿茶出口的26%,至2006年我国对摩洛哥出口绿茶已达5.65万吨,金额1.09亿美元,显示了该市场的稳定对我绿茶产业发展的重要性;日本是我国茶叶产业外贸传统主销市场,对日茶叶产业外贸关系到我国整个乌龙茶、蒸青茶生产和出口的稳定;欧盟是高档茶叶主要消费市场,2006年对欧盟茶叶产业外贸平均单价2525美元/吨高于我国对全球茶叶产业外贸平均单价,其中绿茶出口5395吨,出口金额1372多美元;美国是我国茶叶产业外贸第四大市场,美国消费者更青睐于绿茶和特种茶,2006年出口量1.88万吨,金额3538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9%19.9%。其中,绿茶出口1万吨,金额1770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33.4%52.7%

但由于缺乏相关行业管理机制,某些茶叶企业为增加自己的出口量,纷纷采取低价竞销的措施,导致市场的供大于求,最终使我国茶叶贸易条件恶化。摩洛哥、美国、日本的茶叶产业外贸分别有不同程度的出口量下降和需求调整。但是可喜的是应该看到,虽然欧盟对茶叶进口农残检验越来越苛刻,我国茶叶产业外贸企业在国际贸易中不断探索和改进, 2006年我对欧盟25茶叶产业外贸1.76万吨,金额4514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9.3%338%,使输欧茶叶开始止跌回升,我国在对欧盟茶叶产业外贸有着较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3.2我国世界市场产品结构及战略定位

我国出口茶产品种类丰富,按海关统计可分为绿茶、红茶、特种茶。但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我国茶类净贸易条件总体呈下降趋势,就下降幅度而论依次为:绿茶﹥红茶﹥特种茶,换言之,占出口份额越大的茶类出口价格下滑越明显。净贸易条件的恶化会抵消出口量增长对出口创汇收入的拉动作用,从而削弱我国出口茶叶在全球化上的整体竞争实力。

但绿茶的国际价格基本能够控制,出口量大,依然作为出口茶中的主要创汇产品引导我国出口茶类结构的重组和优化。世界茶叶贸易中红、绿茶比重为3:1,近80%是红茶,其次是绿茶,再次是龙井茶,而我国的自然禀赋决定了我国适宜于生产绿茶和特种茶而不具备种植红茶的优势。我国占有世界80%的绿茶市场,从国际茶叶市场看,我国绿茶品种、工艺、技术等都具绝对优势,2004年绿茶出口占我国茶叶产业外贸总量、总金额的70.0%67.3%;红茶品质由于要素禀赋原因先天不足,以中、低档红茶居多,国际竞争力较弱,浓度、鲜度方面许多指标不及肯尼亚、印度和斯里兰卡等国;而随全球化需求改变,特种茶近几年出口比例越来越大,且出口单价远高于红茶和绿茶,显示出较大的发展潜力。因此,若要充分发挥我国资源禀赋条件,保持茶叶创汇优势,总的原则就是要逐步减少红茶出口,增加绿茶和特种茶(花茶、乌龙茶、普洱茶等)的出口。

4.政策及建议

4.1茶叶产业外贸交易制度创新

针对我国绿茶以散茶出口为主特点,当前建立茶叶产业外贸拍卖市场交易方式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能引导培育高绩效的茶叶产业外贸竞争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是扭转我国当前绿茶出口低绩效竞争的格局,改“竞卖”为“竞买”,避免因信息滞后所造成生产的盲目性。可实行合同订购和拍卖相结合的“双轨制”,能有效限制进口商多点订货之压价行为,提高出口国的市场地位,通过对空间和时间的高度组织化,降低了获取信息的成本,提高了交易的效率。

4.2加快茶叶产业的标准化建设

中国茶叶产业外贸频遇绿色壁垒限制的关键原因是生产与加工过程的标准化水平落后于进口国的要求,产品质量标准也是国际竞争力的重要表现形式。中国茶叶卫生质量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药残留、有害重金属残留、有害微生物、非茶异物超标和粉尘污染、茶叶陈变与质变,涉及茶叶栽培、加工、运输和贮藏的每一个环节与过程。因此,规范市场,强化出口管理,才能改善我国出口茶叶贸易条件。在这方面,有关部门要加强宣传引导,对种植、加工、客户以及销售的各个环节提出具体要求,抓好可追溯体系项目的有效管理。必要时需制定相关的行业法律法规,保障我国出口企业规模经济优势并约束我国企业加强质量监管,提升产品形象。

4.3优化我国出口茶叶产业结构

总体上来看我国茶产业市场集中度过低,茶产业资源的组织配置过于分散,必然导致产业运行交易成本的提高、技术进步和资本积累机制弱化等。提高茶产业运行效率依赖于产业资源组织配置方式改革,当前茶产业资源配置优化的主要方式是现有存量资产的重新组合(如兼并、转制、租赁、合资和托管等);再者,茶产业组织制度的创新能带来潜在的收益或减少成本,同时技术进步能通过茶叶生产、加工的规模经济特性来降低技术性成本。

4.4促进产品多样化,发展深加工

目前我国年产茶叶约75万吨,深加工茶叶只有约5万吨,茶叶深加工比例只有约6.7%,而目前世界的平均水平约为22%,产品品种方面也主要以散茶为主。在茶叶初级产品出口不可能大幅增长的总趋势下,促进产品研发创新,发展茶叶深加工为主的方式是目前茶叶产品的突破点。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提高茶产品的技术含量,仔细研究世界消费市场的需求,逐步完成由少数的花色品种向多元化、多种类茶叶转变,开发袋泡茶、速溶茶、有机茶、保健茶饮料等新型茶制食品来迎合现在“绿色”、“健康”的消费理念,组建高标准茶叶深加工企业,使其成为科技型、高效型、创汇型的产业龙头,这将是茶产业经济今后主要的增长方式和发展方向,也是保持和提高我国茶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 崔岩.我国茶叶产业外贸贸易的几点思考.广西教育学院学报[J].2007,1

[2] 许咏梅.中国茶叶产业外贸国际竞争力比较分析.世界农业[J].2006,1

[3] 沈佐民,宛晓春.促进中国茶叶产业外贸贸易发展的思路与对策.农业经济问题[J]2007,5

[4] 郭勤,王登良,张大春.关于茶叶产业外贸现状的思考.福建茶叶[J].2002,1

[5] 汤一,许月丽,倪雪华.我国茶叶产业外贸贸易条件之实证分析.茶叶科学[J].2002,222

[6] 苏祝成.世界主要茶叶生产国市场运行组织模式比较及借鉴.中国农村经[J].2001,(8)

[7] 杨勇,王岳飞,王强贤.茶叶深加工、综合利用与产业关联度分析.茶叶[J].2004,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