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设为首页 | 关于我们《现代商业》杂志社-官方网站在线投稿平台
 产业研究
基于云平台的汽车产业集群协同服务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23-11-17 点击: 发布:《现代商业》杂志社
摘要:为了探索云平台下汽车产业集群产业链业务协同和信息交互服务模式的相关方法和技术,研究了基于SaaS的第三方公共平台在成本和服务方面的优势,提出了解决汽车产业集群协同服务模式的云服务平台总体方案。从汽车产业集群合作的多个视角分析和构建汽车产业集群协同服务体系,利用云服务平台对汽车产业集群进行集中管理、过程控制和信息共享,弥补了当前云平台下汽车产业集群协同服务模式建设的不足。
关键词:云平台;汽车工业;协同服务
 
 
一、研究背景
2014年8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为加快我国生产性服务业整体发展指明了方向。2015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中国首次提出“中国制造2025”规划,全面改变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发展的战略目标。“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已经成为当前制造业的大趋势。汽车作为服务大众、高效便捷的现代交通工具,已经成为当代文明社会最具代表性的工具之一。汽车产业又称“工业中的工业”,是国民经济中规模经济效益大、产业关联度高的大型制造业,“生产型制造”是典型产业之一。随着专业化协作的逐步细化和行业企业间竞争的日益激烈,汽车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升级和自我迭代。汽车制造业的主导产业模式逐渐从传统的“制造型”向以人为本的“服务制造型”转变。一些发达国家早已进入以“服务制造型”为主体的后工业社会,中国汽车工业紧随其后,逐渐呈现出“服务制造”的特征
汽车产业具有关联度高、关联性强的特点,不仅涵盖钢铁、电子、塑料、化工、玻璃、机械、纺织等工业领域,还涉及金融、商业、保险、物流、售后、基础设施等相关行业。汽车产业的发展对其上下游工业企业具有强大的带动作用,其发展速度和质量直接影响着国家工业化进程中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增长。随着社会合作的深入和专业化的日益精细化,我国汽车企业集团逐渐呈现出集群化、共同化的特征,同行业同质企业由过去的单个企业的竞争转变为产业链上企业集团之间的竞争。
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产业集群呈现爆发式增长,从东南沿海向内陆腹地辐射,逐步形成东北、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圈等产业集群聚集地。每个集聚地的产业集群都涉及上千家工业企业,这些地区的产业集群对当地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汽车产业作为一种中心产业链上的企业集团相互协作的产业集群模式,通过对其业务相关范围内各种资源的整合利用,可以实现单个企业无法达到的战略利益。因此,提升汽车产业集群中所有企业的个体竞争力是他们参与市场合作和竞争的法宝。汽车产业集群协调发展的关键是汽车企业之间“以合作换竞争”和“以合作换竞争”。对于大多数中小汽车企业来说,迫切需要应用云平台为汽车产业集群的大规模业务协同信息服务提供技术支持,改造和提升供应链、营销链、物流链、服务链等协同服务过程中的协同效率和服务水平,让客户享受更专业的信息服务,企业节约业务协同成本。
汽车产业集群协同服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计算机理论与技术、大数据方法与应用、网络与电子通信设备、现代管理理论等学科。与那些以集群模式竞争汽车产业协同服务的中小汽车企业集团相比,大多数汽车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陈旧落后,昂贵的信息化开发建设成本一直是中小汽车企业信息化发展的绊脚石。这导致许多中小汽车企业具备了一定的信息管理意识,但绝大多数企业对信息技术和应用没有全面的了解,难以构建符合现代企业管理要求的汽车企业集成协同信息服务系统,制约了中小汽车企业在战略合作中的合作效率。基于SaaS的第三方公共平台,因其具有汽车产业集群内外一体化协同服务和优质资源整合的特点,成为众多中小汽车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的首要开发平台,并逐渐成为汽车产业集群开展产业链业务协同和对外信息交互服务的重要手段。
二、基于云平台的汽车产业集群协同服务模式必要性分析
(一)汽车产业集群协同服务模式研究现状分析
首先,从国外来看,美国汽车产业行动组织AIAG(Automotive Industry Action Group)与通用、克莱斯勒、丰田汽车集团等共同建立了国家汽车产业公共信息与数据交流平台(ANX)[1][2][3],并通过对汽车零部件或整车在物流流通过程中的跟踪控制,整合形成了资源整合共享的较为完整的产业协同服务模式。同时,通用、福特、戴姆勒-克莱斯勒三家全球领先的巨头主机厂共同构建了基于B2B的汽车零部件采购电子商务平台(Covicint) [4] [5] [6],吸引了数十万汽车用户,为美国、欧洲、亚太和拉丁美洲的用户提供服务。我国政府也非常重视汽车制造产业集群协同服务模式的研发,在平台的研发和建设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如基于ASP的协同商务平台解决方案[7]、面向网络化制造的ASP协同平台关键技术体系[8]、基于SOA的多层技术架构[9]。然而,我国现有的汽车产业集群协同服务模式研究仍停留在总体方案设计、架构构建和服务模式的研究阶段,缺乏可解决具体问题的实用云服务应用平台,很少从产业集群协同服务的角度进行相关研究。
其次,从汽车产业集群协同服务的研究现状来看,国内外学者大多从管理学的角度探讨产业集群内企业的内部模式,如产业集群的发展过程[10]、产业集群内企业间的竞争博弈[11][12][13]以及影响产业集群凝聚力的主要因素[14]。上述研究为汽车产业集群的控制和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研究基础,但仅从狭义的产业链角度来看,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汽车产业集群合作是汽车产业集群内企业间的纵向和横向多向业务合作模式,主要包括同质汽车企业集群内横向跨供应链业务合作和异质汽车企业集群内纵向供应链业务合作[15]汽车产业集群中包含的企业联盟越多,协同效应就越大。因此,一些学者从多联盟、多供应链的角度研究了汽车产业集群协同服务的网络结构和竞争模式[16][17][18],但缺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研究产业集群协同服务,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集群协同服务理论体系。
最后,在面向联盟的信息服务研究方面,国内外学者形成了许多支持产业集群协同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体系[19][20],在支持汽车产业集群云服务平台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21]。然而,现有的云平台不仅缺乏汽车产业集群上下游企业集团之间协同服务的有效整合机制,而且缺乏对多联盟、多类型的大型企业集团的动态管控。因此,日益增长的汽车产业集群内共性产业的协同服务需求,迫切需要建立云平台下的汽车产业集群协同服务系统。
(二)基于云平台的汽车产业集群协同服务模式优势分析
针对汽车产业集群对云服务的巨大需求,本研究以基于SaaS的第三方协同云服务平台为支撑环境,从整体宏观角度研究支持汽车产业集群协同服务的整体解决方案和云平台的架构。其优点和特点如下:
1。通过研究基于云平台的汽车产业集群协同服务模式以及汽车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关系的理论和基础,可以为汽车产业集群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有利于保持汽车产业集群强大的竞争优势,充分发挥云平台下产业集群的协同服务效应。让汽车企业充分认识到“未来的竞争不是企业间的核心影响力竞争,而是汽车企业供应链间的竞争与合作”的重要性,让企业树立产业集群协同服务重要性的正确理念。汽车企业应更快地找到自己的定位,及时调整战略目标,以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
2。研究云服务平台下SaaS模式的应用,可以有效缓解汽车行业企业面临的信息服务问题,从而大大降低汽车企业信息化建设成本,加快汽车企业信息化建设进程;在这一过程中,集中优化汽车产业集群内不同企业的优质资源,可以有效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着力提升生产制造的服务水平和协同效率,实现同一产业链企业的资源共享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通过研究汽车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的信息服务模式,可以为汽车产业集群内企业的多联盟、多类型业务协同提供快速高效的解决方案。
3。通过对云服务平台主体架构的研究,从整体宏观角度对汽车产业集群进行集中管理和统一服务,为构建汽车产业集群云服务信息流通模式奠定研究基础;通过研究云平台下的动态管控问题,有助于为汽车产业集群协同服务提供通用的松耦合资源访问和管理机制,解决产业集群、多类型平台、多服务协同系统面临的复杂多样的动态授权问题,通过改善云平台下多层次的复杂资源管控问题,提高汽车产业集群云平台的动态管控水平和服务能力。
4。通过提取和分析云平台中汽车产业集群业务的协同数据,研究了企业考核指标间的多属性获取和反馈体系;通过建立现代汽车产业集群内部经营业绩评价体系,可以为汽车产业集群成员企业提供客观、实时的综合评价结果,有助于汽车企业在选择合作伙伴时做出快速、准确的决策支持;同时,支持汽车产业集群复杂的应用管理需求,可以提高产业集群的成功率。
5。根据云平台下汽车产业集群业务流程整合的需求,分析产业集群内汽车企业间的业务协同服务模式,探索有效的业务流程调整或重组方案;并适时调整汽车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的业务流程,优化企业间的资源配置,提高企业间业务合作效率;根据汽车产业集群中主业驱动的流程集成需求,探索和解决同质业务合作过程中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与核心企业之间的异构业务交互问题,构建一个能够解决异构业务流程集成服务的动态框架,以支持产业集群中业务流程的优化或重组,也有助于为云平台中相似业务流程的集成和改进提供经验和技术支持。
三、基于云平台的汽车产业集群协同服务模式总体设计方案
就汽车企业集群而言,任何一个汽车核心企业都有近千家合作的物流商、经销商、供应商、服务商,产生近百家产业链业务合作关系。汽车产业集群包括更广泛的产业链上下游合作企业,每个合作企业同时与其他核心企业形成多对一的业务合作关系。因此,无论是业务规模还是企业数量都达到了云服务的战略要求。
从云服务平台来看,云平台提供基于多个汽车产业的横向服务和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集团形成的纵向服务;而每一个汽车产业都需要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集团的业务协作,共同保证汽车产业集群的完整性,协作服务形成复杂的纵横双向网络。
  
云平台下的汽车产业集群协同服务包括不同汽车产业间的大规模业务协同和信息协同。针对汽车行业面临的动态合作需求、多样化合作标准、差异化业务结构、多源异构信息资源等一系列复杂问题。因此,从汽车产业集群协同服务和云平台建设的角度来看,建立可行的信息支撑方案和合理的服务模型,将汽车产业集群大规模静态资源管理转化为大规模动态业务协作,合理整合多源异构分布式孤岛资源,进而形成有效的管控机制,是支撑汽车产业集群协同服务的关键。
如图2所示,由协同采购云平台、协同销售云平台、协同物流云平台、协同售后云平台组成的多类型汽车产业集群协同服务平台,在信息流的协同作用下,构成了动态的汽车产业集群云关系协同模型;该模型为构建更复杂的多联盟、多类型汽车产业集群协同服务企业集团奠定了平台基础。在多类型、多类型汽车产业集群互动中,协同采购云平台为支持多联盟企业集团协同采购服务提供平台技术基础,协同销售云平台为构建多联盟汽车企业集团协同销售服务提供平台技术基础,协同物流云平台为支持多联盟企业集团协同物流服务提供平台基础,协同售后云平台为支持多联盟企业集团协同售后服务提供平台基础。
联盟是指生产链上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通过分工协作和资源优势互补,在生产制造过程中实现利益共赢的具有业务合作的战略伙伴[22]。联盟具有协同性、动态性、互补性和依赖性、跨区域性、竞争与合作并存的特点。图2中,多联盟是指公共服务平台下的汽车企业集团产业链上下游合作模式。汽车产业链多联盟协同服务包括不同区域整车制造集团的整合。还包括与整车厂商合作的各类供应商(如五金、零部件厂商)、经销商(如汽车城、4S店)、物流商(如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零部件物流、整车物流等物流载体)和售后服务商(如车库、汽车美容中心),形成多产业链、多核、多合作类型的产业链合作网络模式。
在ASP模式和网络化集成制造的基础上,基于SaaS第三方服务模式构建汽车产业集群协同服务云服务平台的总体思路可以描述为:将汽车产业链上的大规模采购、销售、物流、售后整合为一个业务系统,集成的业务系统几乎覆盖了整个汽车产业链中下游的协同系统,为支撑整个产业链中下游主要业务流程的协同服务奠定了平台基础。因为每个汽车产业链都可能涉及采购、销售、物流、售后等业务合作,不同类型的汽车产业链与这四类业务形成了多对多的映射关系。因此,在构建汽车产业集群协同服务云平台时,应该在逻辑上划分为协同采购、协同销售、协同物流、协同服务四种不同类型的服务平台。此外,应采用相关的信息集成业务流程,实现整车企业之间及相关生产销售活动的数据交换,以达到与多线程核心汽车企业集团内部多源异构系统资源整合的目的;此外,将汽车产业链协同服务模式引入云服务平台,构建接入-授权-响应系统,对汽车产业集群的协同关系和信息服务进行监控;最后,通过信息流传递,将汽车产业集群协同服务模式涉及的四个协同服务系统转化为平台特定功能服务的信息交互模式,从而形成云平台下支撑汽车产业集群内外一体化的协同服务体系。
 
四、结论与讨论
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加剧的背景下,汽车产业从“生产制造”向“服务制造”演变;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协作使汽车产业逐步走向集群化、协同化、同化,推动汽车产业从传统的个体竞争走向产业链企业间的竞争;通过引领汽车产业链企业集团开展上下游业务合作的产业集群协同服务模式,整合广域空间内的多方优势资源,提升汽车产业集群内所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基于SaaS的第三方公共平台凭借其运维成本低、服务专业化程度高等优势,有助于构建基于云平台的汽车产业集群协同服务模式。基于云平台的汽车产业集群协同服务模型解决了以下问题:①针对核心企业集团和供应商、销售商、物流商、售后服务商四大企业集团的大规模复杂协同服务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为解决云平台下广域空间内多个产业集群的制造服务协同问题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持;(2)针对云平台中汽车产业集群的集中管控需求,提出了子系统平台的动态多级访问控制方案,提高了云平台下汽车产业集群的协同管控能力;(3)根据云平台下汽车产业集群内企业的信息互联需求,提出了基于云平台的动态数据交换解决方案,将汽车产业集群内的上下游关系转化为产业集群协同服务的互操作关系。
 
 

参考文献:

[1]   Murray N, O'Connor M, Taraman K. Manufacturing Systems Design Decomposition and Process Failure Mode Effect Analysis[J]. KMUTNB: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3, 6(1): 43-49.
[2]   Steinfield C W, Markus M L, Wigand R T. Cooperative advantage and vertical information system standards: an automotive supply chain case study[C]//System Sciences (HICSS), 2011 44th Hawai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EEE, 2011:1-10.
[3]   Flugge B. IS standards in designing business-to-government collaborations[R]. Tilburg University,2010.
[4]   Evavold T R, Miller D. Creating a Secure Connected Vehicle[J]. ATZelektronik worldwide eMagazine, 2011, 6(6): 4-7.
[5]   Thompson M. The Federal Trade Commission and Regulating E-Commerce (Keynote Address) [J]. Journal of Civil Right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2012, 16(3): 5.
[6]   Laudon K C, Laudon J P. Essentials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M]. Upper Saddle River: Pearson, 2011.
[7]   赵慧娟,唐慧佳,孙林夫.基于应用服务提供商的汽车产业链协同商务平台解决方案[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6,12(5).
[8]   康玲,陈桂松,王时龙.云制造环境下基于本体的加工资源发现[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13, 19(09).
[9]   王忠杰,徐晓飞.面向双边资源整合的服务创新模式[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9, 15(11).
[10] 陈静,孙林夫.业务关联的多产业链协作网络模型[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10,16(5).
[11] 丁绒.自组织演化视角下的战略联盟企业间合作机制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
[12] 方忠民,陈治亚,曾明华.不确定响应时间下准时交货激励契约的协同研究[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12, 29(5).
[13] Wei T. Comparation and coordination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modes based on manufacturer[J]. 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s, 2011, 10: 016.
[14] Dickson P H, Weaver K M. Institutional Readiness and Small to Medium 一Sized Enterprise Alliance Formation[J]. 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 2011, 49(1):126-148.
[15] LIAO W, SUN L, DU P. Modeling After-Sale Service Capacity and Service Capabilities Analysis for the Automobile Service Station[J].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2010,39(5): 747-751.
[16] 王磊,高红伟,周长礼.具有多联盟结构的扩展型部分合作对策[J].运筹学学报,2013, 16(4).
[17] Oerlemans L A G, Knoben J, Pretorius M W. Alliance portfolio diversity, radical and incremental innovation: The moderating role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J]. Technovation, 2013, 33(6).
[18] 高尚,滕春贤,孙嘉轶.混合式结构多供应链竞争研究[J].系统工程学报,2015, 30(2).
[19] 余旭,朱玉明,谢晖.汽车模具产业链协作公共服务平台的研究[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学术版,2010(02).
[20] 尹翰坤,尹超,龚小容,王明远.汽摩零部件新产品开发云制造平台总体框架及关键技术[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13, 19(09).
[21] 张以文,倪志伟,宋捷等.云计算环境下动态虚拟企业伙伴选择模型[J].计算机科学,2011,38(07).
[22] 陈迪.企业战略联盟存续发展与协同演化[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