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设为首页 | 关于我们《现代商业》杂志社-官方网站在线投稿平台
 金融视线
银行理财产品十年:动力与发展
发布时间:2022-05-25 点击: 发布:《现代商业》杂志社

 刘杰峰  中国人民大学  100872

摘要:从2004年银行理财产品在我国首次推出,到2014年第一季度全国各家银行共发行1.53万款理财产品,十年间,银行理财产品已经发展成金融市场中活跃的一部分。本文从银行理财产品的发展历程,兴起原因,当前问题以及相关政策建议方面对其进行了全面概述。

关键词:银行理财产品;兴起原因;信息不透明;投资管理费;同质化  

 

一、             银行理财产品的发展

20042月,首只外币结构性理财产品由光大银行推出,拉开了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帷幕;同年9月,光大银行又推出了我国首只人民币理财产品。200521,中国建设银行在四大行中首推人民币理财产品。这一阶段是银行理财产品的初始期,监管制度不明确,产品也较简单,主要是以债券和货币市场为主,多为固定收益产品。

2005年,银监会出台《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以及《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管理指引》 ,明确了对银行理财产品的监管政策。此后银行推出大量结构性、证券投资类理财产品,由固定收益向浮动收益市场发展。

2008年爆发金融危机后,股市的低迷使得投资者遭受巨大损失,与此同时,一些投资于股票的银行理财产品收益也大幅下降,其销售也受到影响。在此情况下,投资者一方面不敢再轻易投资于股市,一方面又将目光重新回到银行理财产品上。这就迫使银行对其理财业务进行反思和总结,此外,监部门加大了对理财产品的风险提示和管理力度,理财产品回归理性,限制在简单稳健的范围内。

2010年以来,银行理财产品逐渐成熟起来。银行发行理财产品的数量增多,种类也多样化,发行规模逐渐扩大。据统计,2014年第一季度,全国共有187家银行发行1.53万款理财产品,募集资金规模约达9.95万亿元人民币。

 

二、             银行理财产品兴起的原因

2005年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一直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不论从数量还是从规模上都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并逐渐发展成为金融市场上的关键的组成部分。银行理财产品的快速发展必然有其内在驱动力,并且也必然符合外在的市场发展趋势。整体上来看,银行理财产品是利率市场化的产物,是银行在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的发展方向,同时也符合广大投资者在股市波动、通货膨胀条件下的投资需求。

1. 市场:利率市场化是银行理财产品的催生力量

作为金融改革的重要部分,利率市场化进程在我国步步推进。2013720,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将利率市场化又向前推进一步。利率作为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在金融市场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任何一项关于利率的政策都会有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影响。银行理财产品即随着利率市场化而生,随利率市场化推进而发展。

20009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改革外币存贷款利率体制的通知》,放开外币贷款利率和大额外币存款利率,其中小额外币存款由银行业协会统一制定。2003年,中国人民银行又进一步放开外币小额存款利率,金融机构可以自主确定部分外币的小额存款利率。外币利率的放开为外汇产品的定价提供了重要标准,直接刺激了外币理财产品在我国的萌发。在外币产品的带动下,银行陆续推出了人民币理财产品,随着2003年之后贷款利率下限的逐渐放开,人民币理财产品也保持了高速发展的态势。

2. 银行:激烈竞争及严格监管是银行理财产品的发展动力

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必然会导致存贷款利率差的逐渐缩小,使得银行依赖存贷利差经营的传统模式受到冲击;另一方面,不少股份制小银行以及城商行的兴起也加剧了银行间的竞争。争先发行理财产品成为新形势下银行提高竞争力的积极战略。发行理财产品,一方面可以防止资金流失,维护客户关系。虽然银行表内存款数量可能减少,但购买理财产品后,客户资金实际仍在银行,并且在理财产品到期后自动转为存款。另一方面,银行凭借其专业的人才和行业优势,为客户合理设计理财产品并进行推广销售,大力发展资产管理等中间业务,打破传统的盈利模式,提高中间业务收入的比重。

发行理财产品也是银行应对严格的贷存比考核监管以及进行流动性管理的有效措施。银行大多会推出滚动发行的短期化理财产品,为自身提供类似储蓄存款的资金,再将这些资金根据流动性管理需要配置于合理的投向和期限。

3. 投资者:通货膨胀和其他渠道受限是银行理财产品的外部助力。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居民收入不断增加,理财意识也逐渐增强。然而,从2010年以来,我国的通货膨胀一直处于较高水平,再加上我国银行存款利率上限还未完全放开,实际存款利率已经很低,投资者迫切需要合适的投资渠道来使自己的资产保值增值。一般来讲,这些渠道包括房地产投资,股票投资,贵金属投资以及各类基金、信托产品。但是近年来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使其处于波动期,2008年金融危机后,股市一直低迷,投资有很高的风险,其他投资渠道也有各种局限性,投资者逐渐将目光转向了风险较低,收益较为保险,投资门槛较低的银行理财产品。

 

三、             银行理财产品当前存在的问题

1. 资金池类产品信息不透明且存在流动性风险

随着监管政策的变化和金融创新的推进,银行理财产品也经历了“单一贷款、贷款对倒、组合资产管理和资金池”等阶段,自2006年资金池模式出现后,银行对此类产品多采用“滚动发售、集合运作、期限错配、分离定价”的管理方式,银行希望通过将项目的长期融资需求与投资者的短期理财需求相匹配,通过集约化管理来降低成本,提高投资收益。但这样的管理暴露出来的问题也广受诟病。

首先,不同理财产品募集到的自己实行集合运作,但却无法真正分账经营。资金池与资产池对应,产品却无法与资产一一对应。然而,在激烈的竞争中,银行有其内在动力提高理财产品的收益,将资金投向房地产和一些非交易所转让的股权及债券融资项目。在此情况下,投资者无法得到明确的资金投向信息,也无法了解自己投资所面临的较大风险。

其次,由期限错配方式引起的流动性风险也不容忽视。在理财资金投向上,银行一般选择期限较长的投资对象以期获得较高收益,但在理财产品的设计上,银行一般推出较为短期的产品以满足大多数投资者的需求。这样一来,资金来源和资金投向之间便出现期限错配,银行实行滚动发售的方式来用短期资金支撑长期投资项目,一旦资金出现中断便会引发流动性风险。

2. 投资管理费用不合理

银行理财收取的主要费用有申购费、赎回费、销售费、投资管理费、托管费和超额收益等部分,由于缺乏明文规定,收费标准不统一引发众多争议。其中争议最大的要属固定期限产品的投资管理费,即在扣除销售费、托管费等其他费用后,超出预期最高年化收益率部分的收益。

这样将超额收益当作投资管理费收取并不符合资产管理的本质,投资者承担了全部的投资风险,却不能享有与风险相应的超出预期收益部分的收益,而银行作为代客理财的中间人角色除了本该收取的服务费用,还另外占有这部分超额收益,显然是不应该的。虽然一些收取固定管理费、超额收益分成的规范模式开始出现,但目前大多数封闭型产品仍采用将超额收益作为管理费的模式。

3. 产品创新落后,同质化问题突出

银行理财产品发展十年以来,虽然其发行规模不断扩大,但产品开发的创新度却远落后于市场需求。大多数理财产品都是由总行设计开发,分支机构等具体操作,并未对市场进行人群、区域等细分,无法真正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此外,绝大多数理财产品沿用预期收益率模式,目前仅有几家银行在推净值型产品,且余额规模仅为几百亿元。预期收益率产品存在刚性兑付,随着银行理财规模扩大,将在银行内部造成信用风险累积。

 

四、银行理财产品更好发展的政策建议

银行理财产品发行十年以来,不论从数量上还是从规模上讲,都取得令人欣慰的成绩,但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也不容小觑,如何进行调整改革以使银行理财产品更符合社会需求、更好发挥在金融市场的作用,需要监管机构、各大银行以及投资者的共同努力。 

首先,要加强对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的监管,从产品的设计、销售、投资一直到兑付等环节都要进行全程监管,使银行理财产品发行于市的每个环节都有章可循。同时也要加强落实产品的分类管理,分账经营,明确每一个理财产品的资金来源与投向。

其次,改进当前收费模式,建立统一的管理费用收取标准,改变当前银行将超额收益作为投资管理费收取的现状,使投资者能够享有与其风险承担相应的收益。

最后,鼓励理财产品创新,监管部门要支持和引导有利于理财产品市场发展的产品,银行要鼓励开发符合市场需求的创新产品,适当发展净值型等产品以解决当前理财产品市场出现的问题,同时也要加强对投资者的宣传教育,使其更容易接受新的理财产品。

 

 

参考文献:

[1]巴曙松. 银行理财产品发展的内在动力机制与风险监控研究. 现代产业经济. 201305

[2]杨苏伊、徐萌萌. 后金融危机时代银行理财产品的创新发展. 中国外资. 201305

[3]魏豪、李阳. 银行理财产品的监管与发展前瞻. 时代金融.  201403

QQ在线编辑

  • 在线咨询
  • 投稿咨询 投稿咨询

投稿咨询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