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第一省” 之争,究竟是如何引发的?
在中国经济版图里,中部地区恰似一颗耀眼明珠,发挥着 “承东启西、连南接北” 的关键作用。河南、湖北、湖南、安徽、江西和山西这中部六省,国土面积约占全国十分之一,却承载着全国近四分之一的人口,贡献了约五分之一的经济总量,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也是综合交通运输枢纽。
长期以来,河南凭借庞大的人口基数和雄厚的经济总量,稳稳占据 “中部第一省” 的位置。但近年来,湖北经济发展势头迅猛,与河南的差距不断缩小,“中部第一省” 的归属开始变得模糊。2024 年,河南 GDP 总量为 59132 亿元,湖北为 55803 亿元,差距仅 3329 亿元,相较于 2019 年的 8431 亿元大幅缩减。到 2025 年上半年,河南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31683.80 亿元,湖北为 29642.61 亿元,差距进一步缩小至 2041.19 亿元。除了 GDP 总量,增速上湖北 2025 年上半年以 6.2% 超过河南的 5.7%。这些经济数据的变化,让 “中部第一省” 是否即将易主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
老牌强者:河南的往昔与当下
(一)长期称雄,奠定地位
河南这片中原大地,凭借独特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庞大的人口基数,在中部地区长期处于经济龙头地位。其经济发展历史悠久,古代时就因地处中原,成为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之一,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十分发达。如今,河南是全国重要的农业大省,粮食产量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重要贡献。同时,它也是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形成了以装备制造、食品、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现代家居等为主导的产业体系。
经济总量上,河南长期位居中部六省之首。2019 年,河南 GDP 总量达 54259.20 亿元,比排名第二的湖北多出 8431 亿元,优势明显。工业规模也不容小觑,工业增加值长期位居中部前列。农业产出方面,河南更是遥遥领先,粮食总产量多年稳居中部第一,为全国粮食供应提供坚实保障。此外,河南作为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运输枢纽,铁路、公路网络密集,航空运输体系日益完善,便捷的交通使其能与国内外其他地区高效开展经济交流与合作。
(二)增长放缓,挑战加剧
不过近年来,河南经济增长逐渐放缓,面临诸多挑战。从经济增速看,2023 年河南 GDP 名义增速仅 1.57%,低于全国平均增速约 3 个百分点,已连续三年处于低速运行状态。增速放缓导致河南在全国各省市区中的排名从长期的第五下滑至第六,被西部地区的四川省反超。
河南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较为突出,传统产业占比过高,新兴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以 2024 年上半年为例,全省传统支柱产业增加值增长 6.3%,虽保持一定增长,但化工、冶金等传统产业仍占较大比重。而在新兴产业领域,河南与东部发达地区存在较大差距,新兴产业规模小、创新能力不足,尚未形成强有力的经济增长点。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河南还面临外贸下滑压力,随着国际市场竞争加剧,出口产品挑战增大。曾经河南外贸总量连续十年位居中部第一,近年来增速放缓,占全国外贸总额的比重也有所下降。
作为人口大省,河南还面临人口流失困境。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河南流出到外省的人口达 1610 万人,净流出人口 1483 万人,是全国净流出人口最多的省份。人口大量外流不仅导致劳动力减少,还冲击了消费市场,进而影响经济发展。这些问题相互交织,削弱了河南在中部地区的领先优势,也让 “中部第一省” 的位置不再稳固。
强劲追兵:湖北的崛起之路
(一)经济增速,后来居上
近年来,湖北经济发展势头迅猛,增速显著,与河南的差距逐渐缩小。2025 年上半年,湖北 GDP 同比增长 6.2%,高于全国平均增速 0.9 个百分点,也超过河南的 5.7%,这一增速彰显了湖北经济的强劲活力,使其在全国经济格局中脱颖而出。
工业领域,湖北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7.9%,展现出强大产业实力,其中高技术制造业表现尤为突出,增加值增长 14.4%,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 27.5%。从产品看,锂离子电池、电子元件、计算机整机、光纤、集成电路圆片等产品产量分别增长 62.1%、53.0%、31.5%、25.7%、21.5%,这些数据充分证明湖北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投资和消费方面,湖北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 6.5%,扣除房地产开发投资后增速高达 9.8%,显示出强劲的投资动力;消费市场同样活跃,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1.31 万亿元,同比增长 6.9%,投资、消费两项数据分别超过全国 1.5 和 1.9 个百分点。这一系列数据表明,湖北在工业、投资、消费等领域均展现出强大增长动力,为经济快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产业转型,成效显著
湖北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成效显著,积极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以汽车产业为例,作为湖北重要的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曾是工业经济的 “压舱石”。在新能源汽车时代到来之际,湖北敏锐捕捉机遇,积极推动汽车产业向新能源转型。
为加快汽车产业创新发展,建成中国重要的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和生产基地,湖北省政府发布《湖北省汽车产业转型发展实施方案(2023-2025 年)》,明确到 2025 年建成全国重要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新能源汽车产量占全省汽车总产量比重达 40% 以上,产值 3500 亿元。为实现目标,湖北实施扩量提质、补链强链、创新发展、资源资产增效、基础设施提升等五大行动 18 条举措。在政策支持下,湖北新能源汽车产业迅猛发展,东风汽车作为龙头企业加速向电动化、智能化转型,岚图、猛士等高端新能源品牌市场表现稳步提升。2024 年,东风汽车终端交付汽车 255 万辆,同比增长 4.5%,新能源汽车销售 86 万辆,同比增长 64.4%,高于行业 29 个百分点。湖北还积极引进比亚迪、宁德时代、亿纬锂能、中创新航等动力电池头部企业,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除汽车产业外,湖北的光电子信息产业也发展火热。2024 年,该产业营收规模突破万亿元,获得 “四个第一”—— 全球最大的光纤光缆生产基地、国内最大的光电器件生产基地、国内最大的中小尺寸显示面板研发生产基地以及国内最大的国产先进存储生产基地。武汉作为核心区域,聚集超 1.6 万家光电子信息企业,形成完善的产业链和上下游配套体系,中国信科、华工科技、长飞光纤、海微科技、光迅科技等龙头企业汇聚于此。湖北以武汉光谷为核心,带动周边地区协同发展,加速完善光纤光缆配套,引导黄石、鄂州等做强电子元器件、电子材料等特色产业。产业的成功转型不仅优化了湖北的产业结构,还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注入新活力。
(三)交通物流,枢纽升级
湖北地理位置优越,素有 “九省通衢” 之称,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近年来,湖北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交通物流枢纽地位进一步提升,鄂州花湖机场的建成便是重要里程碑。该机场位于湖北省鄂州市鄂城区燕矶镇、沙窝乡、杨叶镇交界处,西北距鄂州市中心约 15 千米,是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现代化机场,也是亚洲第一个、世界第四个专业货运枢纽机场。
鄂州花湖机场的建设经过科学选址和稳步推进,选址综合考虑了地理环境、空域规划、气象条件、交通配套等因素。运营方面成果显著,客运航线不断拓展,2023 年夏秋航季已有 9 家航司开通 14 条客运航线,通航 20 座城市;货运业务是核心优势,顺丰航空在此开通 40 余条国内货运航线和多条国际货运航线,构建起广泛的航空货运网络。2024 年前三季度,货邮吞吐量跻身全国第五,增速全国第一,2024 年年度货邮吞吐量跃居全国第 5,增速全国第 1,月度货运航班量超过 3000 班,位居全国第 3。鄂州花湖机场的建成使湖北在航空物流领域占据重要地位,提升了区域竞争力,为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加强了与国内外的经济联系,促进了贸易往来和产业协同发展,为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提供有力支持。
多维视角:综合实力大比拼
(一)人均指标,湖北占优
在经济发展中,人均指标能清晰反映地区经济发展质量和居民生活水平。从人均 GDP 看,2024 年湖北达到 102832 元,河南仅 64987 元,湖北几乎是河南的 1.6 倍,这一显著差距直观体现出湖北在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率上的优势。
人均收入方面,2024 年湖北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33921 元,河南 29200 元。收入差距不仅影响居民生活品质,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地区产业结构差异,通常产业结构越优化、高附加值产业越多,居民收入水平越高。人均税收上湖北同样占优,2024 年湖北人均税收 7400 元,河南 5200 元,这一差异体现企业盈利能力和经济效益,较高的人均税收意味着企业经营状况好、盈利能力强,能为地方财政作出更大贡献。这些人均指标的差距,深刻反映出湖北在经济发展质量上的优势,也为其争夺 “中部第一省” 增添了砝码。
(二)科技创新,湖北发力
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在这方面湖北展现出强劲后发优势。科研投入是基础,2024 年湖北研发投入达 1408.2 亿元,同比增长 40.08%,研发投入强度 2.4%;河南研发投入 1200 亿元,强度 1.9%,与湖北存在差距。持续增长的科研投入为湖北科技创新提供了坚实物质保障。
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是衡量地区科技创新实力的重要指标,2024 年湖北达 19900 家,位居中部六省第一,河南 10835 家,仅为湖北的一半左右。众多高新技术企业推动了湖北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专利申请量方面,湖北 2024 年达 35 万件,授权量 18 万件;河南申请量 25 万件,授权量 13 万件。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的领先,体现湖北科技创新的活跃程度和成果丰硕。以武汉光谷为例,这里聚集大量高新技术企业和科研机构,在光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领域取得众多突破性成果,其光纤光缆产量占全球 25%,激光设备占全国 70%,成为湖北科技创新的亮丽名片。湖北在科技创新方面的优势,使其在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道路上更稳健,也在与河南的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三)教育医疗,各有千秋
教育和医疗是地区发展的重要支撑,河南和湖北在这两个领域各有优势。教育资源方面,河南高校数量占优,2025 年以 178 所超过江苏,成为全国高校第一省。但在优质高校资源上,湖北更胜一筹,拥有 7 所 “双一流” 高校,如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等,在全国排名靠前;河南仅有郑州大学和河南大学 2 所 “双一流” 高校,优质高校资源相对匮乏。优质高校资源差异对地区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能力影响深远,拥有更多优质高校的湖北能培养和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智力支持。
医疗资源方面,河南医疗卫生机构数量较多,2021 年在全国排名第四,但在优质医疗资源和医疗技术水平上,湖北表现更突出。华中医院综合排名 20 强中,武汉占 10 家,同济医院与协和医院更是全国顶尖,能进入全国百强榜前十;郑州仅有 3 家医院上榜,在数量和质量上与武汉差距较大。优质医疗资源分布直接关系居民就医体验和健康保障,湖北的优质医疗资源能为居民提供更高水平服务,提升生活质量。教育和医疗资源的差异,反映出河南和湖北在地区发展支撑上的不同特点,河南在教育资源普及上有成果,湖北则在优质教育和医疗资源集聚上更具优势。
未来走向:“中部第一省” 花落谁家?
(一)河南的破局之策
面对湖北的强劲追赶,河南亟需破局以稳固中部经济地位。产业升级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河南应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扶持,培育新经济增长点,可设立专项产业发展基金,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提供充足资金支持;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提高新兴产业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加大研发投入,突破电池、自动驾驶等关键核心技术,推动产业快速发展。
优化营商环境是吸引投资和企业的重要举措,要简化行政审批流程,提高政府服务效率,为企业提供便捷高效服务;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企业创新,营造良好创新创业氛围;建立健全信用体系,加强企业信用监管,提高市场诚信水平。吸引人才回流对河南发展至关重要,需出台更优惠的人才政策,提高待遇,提供更好发展空间和生活条件;加强与在外豫籍人才联系,建立返乡创业服务平台,吸引他们回乡创业,为河南发展贡献力量。通过这些措施,河南有望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继续保持中部领先地位。
(二)湖北的持续奋进
为保持经济发展强劲势头,湖北需在现有基础上持续奋进、不断突破。科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应进一步加大投入,政府可增加财政科技支出,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资金保障水平;加强创新平台建设,打造国家级、省级平台,吸引更多高端人才和创新资源;支持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提高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提升产业竞争力也是关键,要继续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引导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在光电子信息产业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拓展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完善交通物流体系是发挥区位优势的重要保障,需继续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升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等运输方式的衔接效率,打造高效便捷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强物流园区建设,培育壮大物流企业,提高物流服务质量和水平。通过持续努力,湖北有望在经济发展上取得更大成就。
(三)最终结论
河南和湖北作为中部经济强省,发展各有特色,“中部第一省” 归属充满不确定性。河南凭借深厚历史底蕴、庞大人口和经济规模,在农业、传统工业等领域优势显著,但面临产业结构调整、人口流失等挑战,需通过加快产业升级、优化营商环境、吸引人才回流等实现经济转型发展。湖北近年来经济增速迅猛,在产业转型、科技创新、交通物流等方面成果丰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快,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交通物流枢纽地位日益凸显,不过也需在保持现有优势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提升产业竞争力、完善交通物流体系,以维持强劲发展动力。
无论 “中部第一省” 最终归属谁,河南和湖北的发展都将对中部乃至全国经济产生深远影响。它们之间的良性竞争,将推动中部地区在产业升级、科技创新、交通物流等领域不断突破,加速中部崛起。中部崛起不仅有助于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实现全国经济协调发展,还将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强大支撑。让我们期待河南和湖北在未来创造更辉煌的业绩,共同书写中部经济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