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现代商业学术期刊投稿平台官方网站

 资讯聚焦
县域经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战略路径与实践探索
发布时间:2025-09-03 点击: 264 发布:www.xiandaishangye.cn 编辑:马建伟


一、引言:县域经济新质生产力的时代价值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承担着打通“城乡循环”“区域协同”的关键功能。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新质生产力作为代表人类社会发展方向的生产力新形态,其本质是通过科技创新、要素重组和制度变革形成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要求 。当前,我国县域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2024年全国GDP超千亿元的“千亿县”达62个,以全国1.3%的陆地面积贡献了7.8%的GDP,县域单位吸纳全国约六成就业人口 。在此背景下,以新质生产力赋能县域经济发展,既是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关键抓手,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路径。

 

二、县域经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理论逻辑

 

(一)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内涵

新质生产力突破传统生产力发展路径,强调创新驱动与要素重构。从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看,其本质是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 。具体表现为:以数据要素为核心的科技创新对生产力要素的全面激活,以数智技术和绿色技术为代表的劳动资料革新,以及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载体的劳动对象升级 。例如,浙江永康五金产业通过智能化改造,电动工具出口占全国30%,形成“智能制造+跨境电商”的新型产销体系 ,印证了新质生产力对传统产业的重构作用。

 

(二)县域经济的空间载体功能

县域作为城乡融合的枢纽,具备承接中心城市产业外溢、激活乡村资源要素的双重优势。2023年县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比46.3%,麦肯锡预测到2030年中国66%的个人消费增量将来自县城。这种独特的空间属性使县域成为新质生产力培育的“试验田”:一方面,县域可依托特色资源发展细分领域产业集群(如福建晋江运动鞋占全球20%市场份额 );另一方面,通过承接中心城市技术转移,实现传统产业高端化转型(如江苏宜兴紫砂产业结合现代设计,产品溢价率达300% )。

 

三、县域经济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路径

 

(一)产业链重构:特色化与协同化并进

 

1. 因地制宜打造特色产业链

县域应立足资源禀赋,聚焦细分领域构建差异化竞争优势。例如,湖南汨罗依托循环经济模式,将废旧物资回收转化为年产值超百亿的再生资源产业集群,形成“资源—产业—价值”转化范式 ;广西横州以茉莉花产业为核心,通过品种创新和数字化营销,2024年茉莉花茶全网销售额达48.4亿元,带动34万花农增收 。

2. 强化区域协同与分工协作

建立跨县域产业协作机制,融入“城市群”“都市圈”发展格局。长三角地区通过“科创飞地”模式,推动浙江诸暨袜业旧厂房改造为智能仓储中心,物流效率提升40%,倒逼上下游企业数字化转型;广东通过“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引导珠三角产业向粤东粤西粤北有序转移,建设承接产业转移主平台 。

 

(二)科技创新赋能:主体培育与平台建设并重

 

1. 激活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计划,培育“专精特新”企业集群。福建柘荣生物医药产业通过力捷迅药业、广生堂药业等龙头企业带动,2024年研发投入占比达74.33%,形成27家关联企业集聚的产业园区 ;浙江德清地理信息小镇集聚430余家“地信+”企业,产值连续6年翻番,成为全国地信产业高地。

2. 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

推动县域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联合攻关机制。湖北利川依托智算中心,与科大讯飞合作孵化全国首个县域级文旅大模型,2024年带动数字经济规模增长210%,并招引4家人工智能生态企业 ;仙居县通过“仙创绿里”项目,与浙大共建中试平台,推动绿色医药产业升级 。

 

(三)要素配置优化:市场化与数字化结合

 

1. 深化资源要素市场化改革

建立土地、人才、数据等要素协同配置机制。广东南海区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造,将23处集体闲置资产转化为文创园区,村集体年增收3600万元;浙江德清探索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与碳汇交易,完成湿地碳汇领域生态补偿首单交易 。

2. 推进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5G基站、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布局。黑龙江肇源经开区成立科协组织,推动皮革产业“智改数转”,生产效率提升18%,人工成本降低3%;湖北利川建成全国首个县域全栈国产化智算中心,为长三角企业提供算力服务,同时孵化文旅、农业等领域AI应用 。

 

四、县域经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挑战与对策

 

(一)主要挑战

 

1. 创新资源分布不均:2023年广东研发经费支出4600亿元,但主要集中于“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县域创新资源相对薄弱 。

2. 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县域高层次人才占比不足,广东县域科技应用型人才缺口明显 ;中西部地区“人才虹吸”现象普遍,制约产业升级。

3. 基础设施瓶颈制约:部分县域5G覆盖率不足30%,物流成本高于城市20%-30%,影响产业链协同效率。

 

(二)对策建议

 

1. 完善创新资源下沉机制

建立“中心城市—县域”创新飞地,推动技术、人才、资金跨区域流动。浙江通过“人才飞地”模式,吸引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资源向县域辐射,培育新能源动力、医疗器械等新兴产业 ;广东实施《促进县域创新驱动发展实施方案》,引导创新资源向粤东粤西粤北流动 。

2. 构建多层次人才支撑体系

实施“科技特派员”“乡贤回归”等计划,培育本土人才队伍。福建柘荣通过“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为生物医药产业输送专业技术人才,带动就业超1.5万人 ;湖南汨罗依托“湘商回归”政策,凝聚3万余人的回收团队,构建“回收—拆解—修复”全链条体系 。

3. 强化基础设施共建共享

推进县域新型基础设施与城市群互联互通。湖北利川通过“冰火相济”技术方案,建设绿色智算中心,实现100%清洁供能,并辐射武汉、合肥等长江经济带城市 ;浙江诸暨改造旧厂房为智能仓储中心,引入物联网技术提升物流效率,带动上下游企业数字化改造。

 

五、未来展望:县域经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趋势

 

(一)绿色化与智能化融合发展

县域将加速推进“双碳”目标落地,通过绿色技术应用和循环经济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湖南汨罗计划创建国家级零碳园区,推动再生铝、再生锂产业向高端化延伸 ;浙江德清推广MEC生态除鳞技术,每年减少酸洗危废0.84万吨,降低二氧化碳排放2.4万吨 。同时,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将深度融入农业、制造业、服务业,如江苏镇江无人农场、贵州赤水乌骨鸡养殖基地通过AI实现精准种养,减少农药使用30%以上。

 

(二)城乡要素双向高效配置

以县城为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将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广东通过“县城连接城乡”机制,引导资本、技术向乡村流动,同时促进生态、人文要素向城市输出 ;湖北红安县将17处旧校舍改造为乡村振兴服务站,集合电商培训、医疗巡诊等功能,覆盖86个行政村,年节约财政支出1200万元。

 

(三)制度创新与治理现代化

深化“放管服”改革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构建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制度环境。浙江德清建立“地信+车联网”“地信+通航”等产业组合,通过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入选国家数据局“数据要素X”典型案例 ;福建永春推动香产业“全链出海”,构建“一香引领、多链协同”的产业矩阵,2024年出口欧洲香品实现突破。

 

结语

 

县域经济新质生产力的培育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的原则,通过产业链重构、科技创新赋能、要素配置优化等路径,破解资源约束、人才短缺、基础设施薄弱等瓶颈。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形成更有效率、更有利于创新的制度安排” 。未来,随着数字技术、绿色技术与县域特色产业的深度融合,县域经济将成为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为实现共同富裕和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