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现代商业学术期刊投稿平台官方网站

 资讯聚焦
预制菜“紧箍咒”生效,“低质低价”困局能破吗?
发布时间:2025-09-12 点击: 222 发布:www.xiandaishangye.cn 编辑:马建伟

预制菜 “紧箍咒” 生效后能否破解 “低质低价” 困局.jpg

监管风暴来袭,预制菜行业大震动

近期,预制菜行业正经历一场力度空前的 “监管风暴”。针对该行业,多地已陆续出台预制菜生产标准与标签规范,监管范围覆盖原料采购、生产加工至产品销售的全流程,行业各环节均被纳入严格监管体系。


在生产标准制定上,各地细则呈现高度精细化特征。以广东省为例,该省发布的首批预制菜省级地方标准,不仅明确界定了预制菜的术语定义与分类方式,还通过原料组成类型、主要原料品种、产品食用方式等多维度分类,实现对不同类型预制菜的全面覆盖,清晰划分各类预制菜术语的内涵与适用范围,有效避免行业内术语混淆与认知偏差。此外,标准还将 “煲”“浸”“啫” 等具有粤菜特色的烹饪工艺纳入规范,形成地方饮食文化与行业标准化建设的有机融合。


四川省则在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中,针对预制菜生产许可管理、生产经营过程控制等核心环节作出细化规定。办法明确,在四川省行政区域内开展预制菜生产活动,必须依法取得食品生产许可;申请该许可需满足多项硬性条件,包括具备与生产食品品种、数量相匹配的生产场所及设备设施,配备专职或兼职食品安全专业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等。


标签规范领域,各地同样积极推进制度建设。其中,广东省发布的《粤菜预制菜包装标识通用要求》,是全国首个以预制菜为标准化对象的包装标识地方标准。该标准提出多项强制性要求:产品名称中需明确标示 “预制菜” 或 “预制菜肴”;若产品名称提及特定原料或成分,需同步标注该原料或成分的投料量及在成品中的含量;此外,还需详细标注食用或烹饪方法,确保消费者能按最优方式处理产品,以获得最佳口感与风味。值得关注的是,标准创新性要求在包装上添加包含粤菜文化宣传及制作生产工艺流程的二维码,此举不仅便于消费者快速获取粤菜相关详细信息,更对粤菜文化的传播与推广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上述政策从原料、工艺、标识等关键维度,构建起对预制菜行业的全面约束体系。原料端强调源头管控,要求原料新鲜且符合质量标准,并建立原料供应链追溯机制;工艺端聚焦生产流程规范化,对热加工、冷加工车间实施严格分区管理,推广应用先进杀菌工艺;标识端则以保障消费者知情权为核心,要求信息标注准确、完整。不过,在系列监管措施落地后,预制菜行业能否真正摆脱 “低质低价” 的发展困境,仍需进一步探讨与观察。

“低质低价”,预制菜行业之殇

在监管政策实施前,“低质低价” 问题已成为制约预制菜行业发展的突出瓶颈。在各大电商平台上,“9.9 元包邮佛跳墙” 的宣传广告随处可见,5 元一份的预制菜套餐也较为常见。此类低价产品看似为消费者提供了实惠,但其背后潜藏的问题不容忽视。


大量低价预制菜来源于小型生产作坊,这些作坊普遍缺乏必要的生产设备与卫生保障条件,生产过程中亦未建立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据媒体暗访报道,部分小作坊生产环境恶劣,食材随意堆放,工人操作不符合规范,产品质量与安全根本无法得到保障。原料选择层面,部分商家为压缩成本,不惜采用以次充好的手段:使用冷冻时间过长的肉类、不新鲜的蔬菜作为生产原料,甚至添加劣质添加剂与调味料来改善产品口感与外观。例如,部分低价酸菜鱼预制菜中,鱼肉多为低价冷冻鱼,肉质松散且无鲜味;酸菜则可能采用劣质原料腌制,亚硝酸盐含量超标,对人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预制菜行业竞争日趋激烈,不少企业为争夺市场份额,盲目发起价格战,直接导致产品质量下滑。企业在降低售价的同时,不得不压缩生产成本,而成本压缩往往以牺牲产品质量为代价。这种 “低质低价” 的竞争模式,既损害了消费者合法权益,也使整个行业陷入发展恶性循环:消费者购买到低质量产品后,易对整个预制菜行业产生负面印象,进而降低信任度与购买意愿。长此以往,预制菜行业的发展前景将面临严峻挑战。

监管为剑,斩断 “低质低价” 根源

此次监管风暴对破解预制菜行业 “低质低价” 难题具有关键作用,从多个层面推动行业乱象治理。


标准层面,各地出台的生产标准为预制菜设立了明确的质量门槛。以山东省为例,该省在预制菜生产标准中,对肉类原料新鲜度、蔬菜农药残留量等指标作出严格规定:要求肉类原料必须为当日屠宰的新鲜肉,蔬菜农药残留量不得超过国家标准规定上限。这一要求直接压缩了以次充好企业的生存空间,有效阻止低质产品进入市场流通。


市场规范层面,监管部门加大了市场秩序维护力度。通过强化对预制菜生产企业的日常监管,严厉打击不正当竞争行为,对恶意压价、扰乱市场秩序的企业依法予以处罚。这一举措不仅保障了合规企业的合法权益,更为行业营造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例如,江苏省监管部门已查处多起预制菜企业不正当竞争案件,对涉事企业采取罚款、责令整改等措施,有效遏制了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蔓延。


消费者权益保护层面,标签规范的出台为消费者知情权提供了有力保障。消费者可通过产品标签,清晰了解预制菜的原料构成、生产日期、保质期、食用方法等关键信息,从而在购买时作出更合理的选择。若消费者存在原料过敏情况,或对食品新鲜度有较高要求,均可依据标签信息筛选符合自身需求的产品。对企业而言,为赢得消费者信任,必须主动提升产品品质 —— 一旦出现质量问题,消费者可通过标签信息追溯责任,企业将面临严重后果。

行业破局,路在何方

在监管政策的推动下,预制菜行业若想彻底摆脱 “低质低价” 困境,企业自身需积极转变发展思路,从多维度推进转型升级。


提升产品品质是核心突破口。企业应加大研发投入与生产设备升级力度,引进先进生产技术与设备,从硬件层面提升产品品质与口感;生产过程中需严格遵循行业标准,强化质量检测环节,确保每款预制菜均达到高品质要求。同时,企业需注重产品创新,以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一方面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预制菜产品,将各地传统美食转化为预制菜形式,让消费者体验不同地区的地道风味;另一方面针对不同消费群体推出定制化产品,如面向健身人群的低脂高蛋白预制菜、面向儿童的营养均衡且口味适宜的预制菜等。


品牌建设同样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企业需树立强烈的品牌意识,通过优质产品与服务塑造良好品牌形象;加强品牌宣传推广,借助社交媒体、电商平台等渠道提升品牌知名度与美誉度;通过举办线下品鉴活动、开展线上直播等形式,让消费者直观了解产品特点,增强对品牌的信任度。


拓展销售渠道对提升市场份额至关重要。除传统商超、餐饮渠道外,企业应积极布局新零售渠道,如社区团购、生鲜电商等 —— 这些新兴渠道能更直接地触达消费者,有效提升产品销量。同时,加强与电商平台的合作,适时开展线上促销活动,吸引更多消费者购买预制菜产品。


此外,预制菜企业间应加强协作,共同推动行业发展。企业可在技术研发、市场拓展、标准完善等领域开展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通过集体力量提升行业整体水平,增强行业市场竞争力。

未来已来,预制菜的光明前景

在监管政策的全面保障下,预制菜行业的发展未来充满潜力。随着 “低质低价” 困境的破解,预制菜产品品质将实现显著提升,消费者能购买到更安全、健康、美味的产品,进而提高对预制菜的信任度与接受度。在此基础上,预制菜的市场份额将进一步扩大,不仅在国内市场占据更重要地位,还有望走向国际市场,成为中国食品行业的新名片。


预制菜行业摆脱 “低质低价” 模式,既是行业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满足消费者对安全健康食品需求的必然选择。在监管政策的持续推动下,预制菜行业将逐步迈入规范、健康、可持续的发展轨道,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更多便利与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