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价暴跌引发市场震荡
在新能源汽车产业持续扩张的进程中,动力电池原材料的价格波动始终是行业关注的核心议题。此前,锂价曾经历一轮持续上涨周期,成为推高新能源产业整体成本的关键因素。2022 年 11 月,电池级碳酸锂价格攀升至历史峰值,突破 60 万元 / 吨,这一价格水平给整个新能源产业链带来了显著的成本压力。作为动力电池生产的核心原材料,锂价的大幅上涨直接导致车企与电池厂商的生产成本激增,利润空间被大幅挤压。
不过,市场形势变化迅速,仅时隔不到两年,锂价便出现了戏剧性逆转。截至 2024 年,锂价较此前峰值下跌幅度已超 70%,据上海钢联数据显示,4 月 8 日电池级碳酸锂(早盘)均价报 71900 元 / 吨。这种价格 “断崖式” 下跌的态势,如同在新能源市场投下一枚重磅炸弹,引发了剧烈震荡。从 2022 年的价格高位到 2024 年的大幅回落,锂价的波动过程极具冲击力。这一剧烈波动不仅对锂矿企业业绩造成严重冲击,导致其营收与利润双双下滑,还使整个新能源产业链的竞争格局发生了微妙调整。在此背景下,车企与电池厂商之间围绕成本展开的博弈,也悄然进入了全新阶段。
车企的困境与转机
在锂价处于高位的时期,车企承受着巨大压力。动力电池在整车生产成本中的占比极高,一度达到 40%-60%,这一比例严重侵蚀了多数车企的利润。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洪在 2022 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上就曾公开表示:“动力电池成本已经占到整车生产的 40%-60%,最高时甚至达到 60%,如此一来,我们岂不是在为宁德时代打工?” 这番言论精准道出了当时众多车企的共同困境。彼时,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虽保持快速增长,但动力电池原材料价格的暴涨让车企面临沉重成本压力,部分企业甚至陷入 “赔本赚吆喝” 的境地 —— 除特斯拉及实现动力电池自给自足的比亚迪外,其他新能源整车厂商大多在亏损边缘徘徊。
随着锂价的大幅下跌,车企的经营状况迎来转机。成本压力的缓解使车企的利润空间得到明显改善,广汽集团总经理冯兴亚在业绩发布会上指出,碳酸锂价格从去年最高的 60 万元 / 吨降至近期的约 30 万元 / 吨,这一变化将有效降低成本,提升埃安品牌的利润水平。利润空间的扩大也让车企在市场竞争中拥有了更多主动权,它们不再受限于动力电池成本,能够更灵活地制定产品价格策略,通过降价促销等方式吸引消费者,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自 2023 年 3 月起,国内多家新能源车企抓住锂价下跌的机遇,纷纷推出降价措施,比亚迪、吉利几何、东风风行等品牌均将产品价格调整至新低位,进而推动新能源汽车市场销量实现进一步增长。
电池厂商的应对之策
对于电池厂商而言,锂价下跌同样是一把 “双刃剑”。一方面,原材料成本的降低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企业的成本压力;另一方面,市场中众多电池厂商为争夺市场份额纷纷下调电池价格,使得电池行业的竞争愈发激烈。据高工锂电数据统计,2023 年中国动力电池企业装车量 TOP10 的市场集中度达到 83.8%,较上年提升 1.4 个百分点。市场集中度的进一步提高,让头部企业凭借规模优势与技术优势在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而二三线电池企业则面临严峻的生存挑战。
面对这一市场格局,宁德时代等头部电池厂商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宁德时代积极整合产线资源,对低效产能进行优化调整,通过提升生产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同时,该企业还通过与车企签订长期合作协议的方式稳定客户资源,保障市场份额。在锂价下跌的背景下,宁德时代主动下调电池价格以吸引更多车企合作,据媒体报道,其推出 “锂矿返利” 计划,与部分车企达成合作共识,承诺未来三年内以较低的碳酸锂价格结算部分动力电池订单。这一举措不仅帮助车企降低成本,也进一步巩固了宁德时代自身的市场地位。
除宁德时代外,其他电池厂商也在积极探索应对策略。部分厂商通过优化供应链管理,与上游供应商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以确保原材料供应稳定并获取价格优势;另有厂商加大研发投入,专注于新技术与新产品的开发,通过提升电池的能量密度、安全性及循环寿命增强产品竞争力。例如,蜂巢能源借助技术创新研发出新一代无钴电池,在降低成本的同时提升了电池性能,受到市场广泛关注。
新博弈阶段的特点与影响
随着锂价暴跌,车企与电池厂商之间的成本博弈进入新阶段。在此阶段,车企凭借成本压力的缓解,在博弈中逐渐掌握主动权。它们开始向电池厂商提出更多要求:除降低电池采购价格外,还要求延长电池质保期,以降低消费者使用风险、提升产品竞争力;同时,车企对电池性能也提出了更高标准,期望电池厂商持续研发新技术,进一步提升电池的能量密度、安全性与循环寿命,以满足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续航里程及使用安全性的需求。
对于电池厂商而言,为保住市场份额,不得不努力满足车企的各项要求。它们在下调价格的同时,积极推进产品质量与技术水平的提升。以宁德时代为代表的头部企业,通过技术创新与生产流程优化,在保障电池性能的前提下进一步降低成本;同时,电池厂商也在加强与车企的合作,通过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开展共同研发等方式,构建更为紧密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以应对市场变化。
这一新博弈阶段对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产生了深远影响。从短期来看,电池价格下降与性能提升将直接降低新能源汽车生产成本,使车企获得更多价格调整与产品升级空间。这不仅有助于提升新能源汽车的市场竞争力、吸引更多消费者购买,还将推动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从长期来看,车企与电池厂商之间的博弈将倒逼整个行业加速优化升级 —— 为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企业会加大技术研发与产品创新投入,推动新能源汽车技术持续进步,提升行业整体发展水平。
然而,这一博弈阶段也存在潜在风险。若电池厂商为满足车企的降价要求过度压缩成本,可能会对电池质量与安全性造成影响;此外,车企与电池厂商之间的博弈还可能引发行业内的恶性竞争,不利于行业健康发展。因此,在此关键时期,企业需保持理性,通过合作与创新实现共赢;政府也应加强监管,引导行业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未来展望
展望未来,锂价走势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从供应端来看,全球锂矿产能持续扩张,尽管部分高成本产能在锂价下跌过程中面临亏损停产压力,但随着技术进步与成本降低,未来锂矿供应量仍有进一步增长的可能。据 SMM 统计,2023 年我国碳酸锂产能新增 35 万吨,总量达到 95.78 万吨,若这些新增产能全部投产,未来锂价将面临一定下行压力。从需求端来看,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将持续带动锂需求增长 —— 随着全球各国对新能源汽车产业支持力度加大,以及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接受度提升,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望保持高速增长。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3 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 958.7 万辆和 949.5 万辆,同比分别增长 35.8% 和 37.9%,市场占有率达到 31.6%。预计未来几年,新能源汽车市场仍将维持较高增速,这将为锂价提供一定支撑。
综合来看,未来锂价可能在特定区间内波动,并逐步趋于稳定。在此情况下,车企与电池厂商之间的合作竞争关系也将更加稳定,双方会更注重长期合作,通过技术创新与成本控制提升自身竞争力。车企将加大对电池技术的研发投入,进一步提升电池性能与安全性,降低对电池厂商的依赖;电池厂商也会不断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质量,以满足车企需求。此外,双方还可能通过共同研发、合资建厂等方式加强产业链协同,实现互利共赢。
对于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而言,动力电池原材料价格的稳定以及车企与电池厂商之间的良好合作,将为行业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新能源汽车生产成本将进一步降低,产品性能持续提升,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这将推动新能源汽车加速普及,促进能源结构优化升级,为全球碳减排目标的实现贡献力量。未来,随着技术不断进步与市场持续成熟,新能源汽车行业有望迎来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