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下经济发展的宏大进程中,供销社这一镌刻着历史印记的经济实体再度引发广泛关注。往昔,作为计划经济时期物资调配的核心通道,它虽随市场经济的发展渐趋低调,却始终未曾退出历史舞台。如今,乘着乡村振兴战略与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东风,供销社正以焕然一新的姿态重返公众视野,勇担全新使命。
近期,一则重磅消息振奋人心:供销社针对县域流通网络的升级改造工作正加速推进,年内规划新建1.2万个村级服务站点。此举犹如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广泛反响,其意义远超单纯的基础设施建设——它标志着供销社服务网络向基层的深度延伸,旨在重塑农村商品流通体系,对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赋能乡村振兴具有重大战略价值。
1.2万村级服务站:战略布局的关键落子
这批村级服务站的建设绝非简单的规模扩张,而是基于精准研判的战略部署。从空间维度看,站点将系统覆盖全国各县域乡村区域,重点倾斜于交通欠发达、商业配套薄弱的偏远地带,着力填补农村流通服务的盲区;就时间节点而言,年内完成的硬性指标既考验着供销系统的执行效能,更彰显其深化改革、服务三农的决心。作为县域流通网络的末端节点,这些服务站将成为连接城乡市场的“毛细血管”,不仅能够实现农资与日用品的高效下行配送,降低农民采购成本,更能搭建农产品上行通道,破解销售难题,激活农村经济活力。
地方实践:改革成效初显
当前,多地已率先开展试点并取得阶段性成果。以山东德州为例,当地供销系统实施“十百千”流通工程,通过构建7处县域集配中心、119个乡镇服务站及1190个村级网点,联合邮政部门形成多元服务体系;山西高平则采用“龙头企业+乡镇骨干+村级基础”模式,建成1个配送中心、9家乡镇超市和400个便民店,有效保障了双向流通需求。在物流优化方面,白银市推行“统仓共配”机制,依托3个县级枢纽使日均配送量跃升50%,成本降幅超30%;湖南平江县通过集采集配中心整合“客货邮”资源,实现23个乡镇专线贯通、434个站点全覆盖,带动本地特产销量增长过半。这些创新实践为全国推广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样本。
功能迭代:打造综合服务平台
新建服务站突破传统单一业态限制,构建起多功能服务体系。在农产品营销端,借助电商平台与直播技术拓展销售渠道,配套质量检测、品牌塑造等增值服务,如邹平市设立田间直采专区,实现产销无缝对接;日用品供应方面,依托集团化采购优势引入全品类商品,确保质优价廉,福建仙游县试点送货上门服务即为例证。此外,站点还集成金融服务窗口、快递代收发点及农业技术培训基地等功能,浙江富阳区的“e家”综合社便汇聚金融担保、保险咨询等涉农资源,真正实现“一站式”便民服务。
战略价值解析
此项改革具有三重深远意义:其一,作为乡村振兴的关键抓手,通过畅通流通渠道可培育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吸引要素回流;其二,构建城乡双向流通体系,促进商品要素自由流动,缩小发展鸿沟;其三,发挥民生保障作用,平抑物价波动,在应急状态下保障物资供应稳定。这种多维赋能效应使其成为推动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支点。
挑战应对策略
面对资金缺口、人才断层及运营难题等现实制约,需采取系统性解决方案。融资层面应拓宽渠道,综合运用财政补贴、PPP模式与社会投资;人才建设方面需校企联动培养复合型人才,同时强化内部培训机制;运营管理上则要借力数字化工具实现精细化管控,并深化跨界合作提升竞争力。例如针对人员老龄化问题,可通过定向招募高校毕业生补充新鲜血液,建立阶梯式成长路径。
未来展望
待1.2万个服务站全面投运后,供销社有望演变为农村经济的活力引擎,催生全产业链条发展,孵化地域品牌产品。更重要的是,它将以服务站为支点构建生活服务生态圈,引入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切实提升农民生活质量。从宏观视角看,这套高效运转的县域流通网络将成为国内大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能。这场融合历史传承与现代创新的实践,必将谱写供销合作社事业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