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设为首页 | 关于我们《现代商业》杂志社-官方网站在线投稿平台
 管理纵横
基于媒体宣传的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研究
发布时间:2023-08-14 点击: 发布:《现代商业》杂志社
摘要:随着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热潮的兴起,世界媒体开始热衷于中国报道和中国形象建设。以鸿海收购夏普案为例,日本主流媒体以各种方式大量报道,建构 “中国新机遇论”等中国话语。这反映了日本人面对中国崛起的矛盾心理和焦虑,也为我们采取何种策略或措施来塑造中国形象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上的思考。
关键词:海外并购;中国形象;日媒
 
 
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案例迅速增加,尤其是近五年来。以2016年为例,中国海外并购交易额达到全球跨境并购总额的16%这一令人瞩目的现象,一方面反映了整个世界经济走向全球化的汹涌浪潮,另一方面也极大地刺激了许多国家对中国的防范心理和戒备心态。
根据境外媒体对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报道,不难发现,大多数境外媒体都会有“中国威胁论”和“中国新机遇论”两种矛盾心理,尤其是在以中国为“竞争对手”的国家。在这方面,“鸿海收购夏普”事件最具代表性。夏普和鸿海,一个是史上亏损最大的彩电大王,一个是被行业利润空间缩水困扰的代工巨头。同时,在严冬,夏普和鸿海决定抱团取暖。不可否认,在“鸿海收购夏普”的案例中,夏普能够在维持品牌的基础上扭亏为盈,浴火重生。鸿海的收购使中国打开了日本市场,实现了从低技术、低利润的代工企业向高技术、高利润企业的转变。从而实现双方“双赢”的新局面。
但围绕这次合并,日本媒体大量报道,初期和事后对鸿海的种种质疑,也深刻反映了日本各界对这次合并乃至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整体认识和基本态度。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本身是一种经济行为,但在21世纪,尤其是在日本,随着媒体的大量报道,这种日益增多的行为具有超越经济领域,深入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的评价,有时还关系到中国的国家形象。在此,本文通过对这一案例的分析,试图解读“中国威胁论”和“中国新机遇论”的由来,分析日本社会对中国崛起的矛盾心理和焦虑情绪,并试图探讨中国应如何避免并购陷阱,加强“中国新机遇论”的宣传不言而喻,这一研究将对中国未来海外并购研究乃至中国形象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日本主流媒体的报道
 
 (一)每日新闻
 
2016年2月27日,每日新闻以“シャ㄀如题,报告主要突出了夏普被鸿海收购时,日本人对鸿海以及未来管理团队的不信任。
报道开头引用夏普社长高桥兴三的话,指出鸿海收购夏普后generate可能产生的创新力量,并主导鸿海收购夏普,鼓励我们的员工再次接受这个事实。可以看出,虽然夏普管理层对接受鸿海并购持乐观态度,但公司内部员工对中国资金的注入仍持怀疑态度。为了证实这一说法,本文引用了一位五十多岁的男性员工的话,指出夏普员工心情复杂,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感到不安。那么说明原来优秀的员工在不断流失,员工对鸿海能否留住优秀的人才,是否拥有先进的技术持怀疑态度。
媒体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是鸿海在2012年撤回了对夏普的计划资金,鸿海总裁郭台铭也采取了极其强硬的经营手段,这让夏普全体员工感到深深的不信任和戒备。与此同时,媒体认为夏普正承受着巨大的焦虑,已经迈出了再生的一步,指出在21世纪初,风靡全球的夏普由于过度投资而产生了相反的效果,工厂开工率越来越低。因此,对于寻求继续发展液晶业务的夏普来说,充足的发展资金具有强大的吸引力。虽然日本本土企业对外资有一定的排斥倾向,但只有接受中国的资金注入,夏普才能脱胎换骨。
接下来我们具体分析一下这份报告的举报方式:
1.这篇报道采用了“一边倒”的报道方式,重点是对不支持、不看好或不愿意与鸿海合并的组织高层和夏普内部员工的语言、表情和心理描述,但并没有考虑到看好或支持这次收购的人的看法和意见。
2.这篇报道采用了煽情的报道方式。文章中说“组织中的一个人,只是一个普通的财经新闻报道。但记者用部分笔墨勾勒出对收购的悲观情绪,并不客观公正。
3.这份报告采用了“相对中立”的报道方式。虽然这篇文章的上述内容表明,报告在报道某些事实时有被人为选择的倾向,但我们不能否认报告具有一定的客观性。比如,在解释夏普存在的问题以及被收购的原因时,记者直接指出了夏普的不足,在报道的最后,记者选择以被采访者提出的一个问题作为结尾。
 
(二)产经新闻
 
2016年2月26日,产经新闻将中国、韩国...作为一个有着“西野家电和外资”称号的新兴国家。如本文标题所示,本文主报道首先突出日本传统家电企业“日丸”被带入外资大门,然后将中国和韩国称为“新兴国家”,指出其在该领域占据优势地位。
报道首先夸大其词,将鸿海收购夏普称为“日本家电业的转折点”。所谓“转折点”,就是日本过去曾经引领整个家电王国,现在被新兴的中国和韩国取代,夏普收购事件成为一大标志。接下来,本文引用日立制作所副总裁中村明的话,指出日本家电业并没有选择日企之间的合作经营,而是选择了与海外巨头合并的态度,促使日本采取集团化经营来对抗海外巨头“传统模式”的破产;同时引用三菱UFJ证券投资信息部长富士通泽宏的结论,指出日本家电业已失去技术优势,无法与低工资、低成本的“新兴国家”产业竞争。
在这方面,报告突出了日本工业在这一背景下的新选择:索尼和松下选择了电子产品和面向商业的活动;东芝也在考虑砍掉家电产业和电视电脑产业,以寻求突破和生存。不仅如此,报道还提到了夏普的未来计划,即通过合并,寻求向能够产生稳定收入的业务转型。但报道也引用了他所在的高科技的重要人物田村喜马町的话,指出“鸿海的判断既积极又迅速,这与夏普的企业文化完全不同。
不过,本网记者认为,在鸿海收购夏普的“刺激”下,日本可以从“内向”转向“外向”,获得新生。这无疑是站在日企或者日本的立场上的考虑。总之,报道采用了多种报道方式进行宣传,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还采用了多种言论,为这一事件提供了多种思考空间。
那么,围绕这一事件,报道采取了怎样的报道方式呢?接下来,我们将讨论日本媒体报道的基本模式。
1.这篇报道采用了“令人震惊”的报道方式,将鸿海收购夏普视为日本家电行业的“重大转折”。这一事件是否有这样的宏观效应,是否意味着日本家电业的“全面溃败”,还是个未知数。而日本记者善于利用媒体报道的夸张功能,以“震撼”的方式进行报道,却是最常见的现象之一。
2.这份报告采用了“纵向”的报道方式,考虑了日本和外界,尤其是所谓的“新兴国家”。这样的“新兴国家”是什么?其实记者在报道中根本没有提到,只是在标题中特意提到了“中国和韩国”。换句话说,以鸿海收购夏普为例,台湾省企业鸿海也被划入“中国”。根据日本记者的报道,台湾省似乎一直是一个单独的对象。为什么会被拉到“中国”的名下,故意安排在称号的行列里?我们不知道这个记者是什么样的心理,也不知道产经新闻采取了什么样的报道心理。
3.报告采用了“折中”的报告方法。针对鸿海收购夏普的评价,大部分都是利用了权威人士的知识,最后以自我妥协的方式进行了报道。在这里,日本当局和政府智库应该说起到了引导作用。然而,鉴于如此不同的评价,报告只是断章取义地引用它们,然后推导出自己的“折衷主义”概念不言而喻,在这里,作为一名记者,“优越感”和“远见”可以凸显出来,从而证实这一事件确实可能成为“一个重大转折点”
 
(三)日本经济新闻
 
2016年3月31日,日本经济新闻在外资的保护伞下创刊。如题,笔者认为日本应该勇于引进外资。
报告首先采用了夸张的表述。“鸿海收购夏普”事件意味着日本机电行业全球重组的时代已经开始。日本机电行业一度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近年来销量不断下滑,引入外资后中国机电行业的发展将更进一步。然而,报道将这一事件列为全球重组时代的开始,以向读者传达这一合并的重要性。不能不夸张。从而吸引人们的眼球,同时也是在渲染一种悲情的氛围,为下文引入外资做铺垫。
然后,记者从两个角度分析了外资的引入。引进外资会带来技术外流的风险,但外资也有可能促进日本企业的创新和转型,笔者认为企业的创新更为迫切。这份报告用汽车行业做类比。20年前,汽车工业和机电工业都是日本的支柱产业,现在却有着巨大的不同。究其原因,机电行业一直保持着“内向的体质”,缺乏外资新鲜血液的注入。表达了作者对这起合并案的积极看法。
因此,本网记者认为,日本不要着急,着急不能使产业发展,而应该冒险引进外资,即借助鸿海的实力,让夏普重生,改变日本机电产业的“内向体质”,从而实现发展。这体现了作者对合并案的积极态度,并通过一系列的分析向读者传达积极的理念,促进读者对合并案的接受和期待。
接下来我们具体分析一下这份报告的举报方式:
1。这篇报道一开始就采用了“令人震惊”的报道方式,即把这一事件列为代表全球重组时代的开始。但一切尚未进行,合并后的发展未知,无法确定接下来的全球趋势。所以,开篇有些夸张和抢眼。这是日本记者常见的报道方式,夸大事情,制造紧张气氛。作者的目的是向读者传达这一并购事件的重要性,同时也渲染一种悲伤的气氛,为下文引入外资做铺垫。
2。报告采用“纵向”报告方法,并防止技术泄露、内敛体质等。就是把日本和其他国家分开,说明作者也想保护技术,但出于创新的原因不得不冒险接受外资。
3。报道还采用了“类比”的报道方式,将汽车行业与机电行业进行对比,将汽车行业雷诺收购日产、福特收购马自达的事件与机电行业鸿海收购夏普的事件进行对比。得出机电行业发展停滞的原因可能是“内向体质”,改变这种内向体质的途径是引进外资,证明了作者的论点“鸿海收购夏普意味着日本机电行业全球重组时代已经开始”但对读者心态影响很大,能促进他们接受这次合并。
 
二、中国报道的两种倾向日本主流媒体
 
 (一)不信任与“中国威胁论”[h/]
2016年2月27日,日本《每日新闻》以“シ通过阅读这篇报道可以发现,中国在日本和日本媒体中的形象是比较固定的,日本媒体对中国的态度有刻板化的嫌疑。比如报告中提到“鸿海第12年的出资,一度收缩退出”。“并没有说明鸿海违约撤资的前因后果,只是用一句话来概括,这很容易让不了解相关事实的人做出带有偏见的主观判断,进而得出日本人或日本企业不值得信赖的主观结论,从而使中国在日本国民乃至世界人民中的形象大打折扣。不仅如此,报道主要集中在收购后夏普将面临的问题,以及对鸿海的不信任,却只字未提收购鸿海给夏普带来的新机遇,完全是从片面的角度进行报道。
报告虽然基本符合报告的基本要求,但在全面性和平衡性上稍有欠缺,有明显迹象表明鸿海对收购夏普并不看好。这也说明中国企业在日本媒体眼中的地位并不是很高
不仅如此,2016年2月26日,《产经新闻》发表了题为《西山丽丸美家电、外资、军门、中韩……新兴国家,优势》而且在《伞下对外投资决策》一文中,甚至提到了技术泄露的问题。为了突破,日本需要承担风险,与中国合作。事实上,鸿海收购夏普并不会导致技术泄露,只是字里行间凸显了“技术”和“市场”的问题。宣扬“中国威胁论”中国在这里无疑成了“吃亏”的对象,被拉入“新兴国家”的行列,成了日本记者刻意提醒并希望日本人意识到的“对手”。
 
(二)中国新机遇论
 
2016年2月26日,《产经新闻》发表了一篇题为《西野丸家电、外资、军事、中国、韩国...新兴国家”两者都是从全球市场的变化和需要外资刺激日本意识两个方面来报道的。
首先,关于全球市场的变化,《产经新闻》的文章指出“鸿海收购夏普被称为日本家电业的转折点”。过去日本曾经主导整个家电王国,现在被新兴的中韩取代,日本很难保证高利润。"而且文章引用了三菱UFJ证券副总裁兼投资信息部部长中村泰美的话,两人都认为不应该站在外资的对立面。《日本经济新闻》的上述文章也指出,“鸿海收购夏普”事件意味着日本机电产业的全球重组时代已经开始。日本机电行业一度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近年来销量不断下滑,中国在引进外资后机电行业的发展将更进一步。"
于是,两家报纸的两篇文章都认为这次合并是一个重大的转折点。虽然《产经新闻》认为是日本家电业的转折点,而《日本经济新闻》的文章认为是全球机电产业重组时代的大幕,但两者都认为这次合并处于关键节点,意义重大。两人都分析了中韩等国崛起的现象,从而支持了应该引进外资的观点。
但他们分析“外资有利于日本内向意识的转变,促进企业转型”。《产经新闻》的上述报道指出,鸿海积极迅速的经营理念与日本不同。如果重建夏普的计划可以通过积极吸收外部的新价值观来实现,那么这样的事件也将成为日本企业改变“内向意识”的契机。《日本经济新闻》的上述报道指出,日本不要担心不会使产业发展。它应该铤而走险,引入外资,即借助鸿海的实力,让夏普重生,改变日本机电行业的“内向体质”,才能实现发展。
可以看出,两人都认为引进外资是促进日本机电企业“内向意识”转变的契机,也是他们支持引进外资的第二个原因。
从全球市场的变化和日本意识的变化来看,日本媒体报道日本需要引进外资,从而体现了“中国新机会论”的观点。
 
三、“质疑”日本媒体涉华报道的根源是什么?
 
在这里,我们可以分析一下日本的矛盾心理和焦虑情绪:一方面,日本急于通过这次合并给夏普带来重生的机会;一方面,日本担心对自己或自己的机电行业造成影响。接下来,我们将分析日本的矛盾心理或焦虑的原因。
 
 (一)消极心态
 
据媒体报道,日本媒体对鸿海收购夏普的悲观态度主要是日本自身经济发展需要、日本内向意识和日本避免技术外流造成的。
众所周知,中国在经历了30年的惊人经济增长后,于2010年超过日本,正式成为第二大经济体。与此同时,一些国家恶意散布“中国威胁论”,中国近年来发展良好。而日本则面临着日元升值、通货膨胀恶化、内需疲软、次贷危机等问题。这些现象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企业在日本企业心目中的形象,以及日本企业对中国企业的态度,使日本对中国的并购产生反感和戒备心理。
鸿海的收购是日本家电首次“出售”给外国公司。日本国民普遍有一种内向的性格,反映在经济上就是日本企业的内向意识。他们习惯于通过自己国内的政府监管或企业收购来解决问题,而不是寻求其他国家的帮助。日本电子企业从开发、生产到销售都固守自己的商业模式,错过了全球分工和布局重构的最佳时期。最后被中国收购了,但还是对其他国家的经济有强烈的不信任
夏普是一个有着百年历史的“液晶巨头”,拥有很多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技术优势。但日本各界担心外资的注入可能导致日本国内企业的技术外流,这是日本不希望看到的情况,从而引起日本媒体对中国收购的敌视。
以上三点,既是日本近年来迟迟没有改革步伐的原因,也是日媒对此次合并持否定态度的原因。
 
(二)积极心态
 
在这里,我们还必须指出,日本对此次合并也持积极态度。根本原因在于两点,即国际形势的变化和日本机电行业变革的需要。
所谓国际形势的变化,是指日本曾经站在机电行业的最高点,现在被中韩取代,日本很难保证高利润。许多报道认为,这次合并在世界机电行业中占有历史性的重要地位。夏普在电视行业的大亏损,让其很难东山再起。在目前的国际形势下,即使夏普与日本其他机电企业联手,也难以摆脱危机。但在这种形势下,日本可以通过与外资合作,利用海外劳动力成本和原材料成本较低的优势,有助于拓宽海外市场,促进夏普和日本机电产业的发展。
所谓日本机电行业需要改革,就是说日本机电行业的商业模式和强烈的内向意识是可以改革的。鸿海和夏普分属不同国家,经营方式和理念也大相径庭。合并后,夏普的商业模式很可能会发生巨大变化。与夏普相比,鸿海更注重效率,在经营理念上崇尚积极和快速。这些风气和文化是日本国内企业无法带给夏普的新鲜血液和新价值观。日本有很多声音说,与其固步自封,不如吸收新的价值观,尝试改变,所以对这样的新鲜血液抱有很大的期待。
所以基于这样的认识,日本会倾向于通过接受外资来帮助夏普复兴。
 
结语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不可避免地越来越紧密,中国也在更加频繁地参与国际经济交流,包括日本。日本主流媒体对中国并购日企主要持两种态度:中国新机遇论和中国威胁论。一派认为中国资本和管理的注入会给日本企业带来新的活力,另一派则对此次并购持悲观消极态度,对中国的快速发展表示担忧,认为被并购的日本企业前途迷茫,甚至可能导致技术外流。
从中国的角度,我们应该主动将“中国威胁论”转变为“中国新机遇论”。从国家宏观层面,国家应制定相应的政策,从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为中国企业顺利走出国门提供保障,使国内资金更好、更高效地在世界范围内流动,改善中国和中国企业的国际形象。从企业的宏观角度来看,一般情况下,跨国并购会引起东道国民众和媒体的关注,从而增加并购的难度,即文化差异对跨国并购的成功率有负面影响。所以应该采取低调的并购,尽可能少的减少日企和国民的反感,让自己的文化和日企的本土文化相融合。同时,中国企业和媒体要做好相应的正面宣传和游说工作,减少日方阻力。
我们应该看到,鸿海收购夏普之后,日本媒体之前的担忧并没有出现,而是鸿海的收购让夏普起死回生。这也说明,无论是鸿海还是夏普,中国还是日本,都应该以开放兼容的态度面对经济发展中的变化和融合。
 
 
参考文献:
[1]傅若岩. 鸿海集团8亿美元入股夏普 郭台铭用日本技术升级代工链[J].IT时代周刊,2012,(09):50-51.
[2]赖雅琼,吴光辉.外部视野下的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以日本媒体的评价为中心[J]. 现代商业,2017,(03):63-65.
[3]佚名.シャープ再建/中 鴻海へ拭いがたい不信感 終盤、揺れた経営陣[EB/OL] .每日新闻,[2016-02-27].https://mainichi.jp/articles/20160227/ddm/008/020/109000c
[4]高桥宽次.日の丸家電、外資の軍門に下る 中国・韓国…新興国メーカーが優位に[EB/OL] . 产经新闻,[2016-02-26]. http://www.sankei.com/economy/news/160226/ecn1602260027-n1.html
[5]西条都夫.外資傘下入り、怖がるな 鴻海のシャープ買収決定[EB/OL] .日本经济新闻,[2016-03-31].http://www.nikkei.com/article/DGXLASDZ30HFH_Q6A330C1EA2000/
[6]张锐.日本经济:多重压力下的煎熬[J]. 经济导刊,2008,(06):32-34.
[7]张翔.东道国制度环境对我国国有企业跨国并购交易成败的影响研究[D].武汉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