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设为首页 | 关于我们《现代商业》杂志社-官方网站在线投稿平台
 金融视线
互联网与金融融合发展机遇挑战与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22-05-25 点击: 发布:《现代商业》杂志社

 陈玉杰  天津  300000 

 

 

 要:身处“互联网+金融”大发展的环境中,挑战和机遇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必须转变思维、锐意改革、努力创新,大力发展互联网金融。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渠道建设;产业链金融;供应链平台

中图分类号:F724.6;F8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889(2019)23-0000-02

 

 

一、前言

“互联网+”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互联网+行业”的具体体现为“互联网+金融”,也可以是“互联网+行业”,进而也可以推广至“互联网+职能管理”等细分专业领域。

 

二、“互联网+金融”的基本要素

金融行业在国内率先践行互联网战略,建立于互联网基础上的金融创新,成为推进金融行业改革的生力军。总体而言,互联网与金融的联姻经历了“金融+互联网”到“互联网+金融”的转变。

“金融+互联网”时代,创新主体是各大商业银行,最显著的就是以电子渠道建立为标志的电子银行业务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电子渠道的蓬勃发展,极大的便利银行客户,降低企业服务成本。但其本质不过是互联网技术在客户服务渠道方面的新应用,实现了金融产品到客户的渠道电子化,但是,传统的金融服务模式并未发生改变。

“互联网+金融”时代,创新主体是各大互联网公司,最显著的就是余额宝、支付宝为代表互联网金融产品的推出。互联网企业凭借其在平台商业模式多年的积累,在“云、端、用户”三要素构成的系统中,实现了“需求源自用户,产品场景融合”,体现了从传统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思维的转变,形成了崭新的互联网金融服务模式。

“互联网+”发展的源动力来自于庞大的、未能在传统行业中得到充分满足的需求。这部分需求通过互联网实现了规模聚集,从而长尾效应得以显现。其打破了各行业依靠资源集中优势的传统局面。尤其在金融行业,银行已经不得不抛弃以往“嫌贫爱富”的思维模式,承认草根金融的潜在市场价值。

“互联网+”引领下的新金融生态环境,包括四大要素:

基础设施,是指支付体系、征信体系等,是当前发展最快,最有可能颠覆性创新的领域。阿里巴巴等一批互联网企业就是以支付为切入点,成功迈入互联网金融行列。

平台,是指为多个特定群体提供包括规则、机制等在内的互动系统,满足其交互需要的同时,从中挖掘赢利机会的商业模式。平台模式早已在互联网行业进行广泛应用,而对于传统金融机构而言,这一点恰恰成为其能否破局一个关键因素。

渠道,是指向客户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通道,对于早已多渠道并行发展的今天来讲,渠道的整合成为关键,单纯的线上或者线下渠道都难以更好地发挥作用,主要目的还是从以我为主的定位向以客户为主的定位方向转变。

场景,是指金融的生活化,目的是将金融业务融入客户的生活场景之中,从扩大目标客户群和增加客户时间占用两个维度,来实现业务版图的扩张。场景争夺战的关键是找准客户生活的主场景,以此作为核心应用的切入点。

 

三、“互联网+”时代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一)面临的挑战

   1.“互联网+”需要IT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应用。“互联网+”是互联网在各行各业的应用与融合,IT技术应用创新是基础。无论是基于数据资产的应用场景创新,还是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基础设施升级,都离不开IT技术的坚强支撑。云大物移等新兴IT技术正在大幅改变信息产生、传播、加工利用的方式,对产业升级产生巨大影响。相比于互联网企业,传统行业在IT技术方面相对保守,尤其是以稳健而见长的金融行业,而非银金融机构更是长期由于经营范围和业务特性,IT基础环境更难以适应“互联网+”时代的爆发式增长。

2.“互联网+”对数据资产的深度应用提出更高要求。数据资产已经成为互联网金融产品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大数据价值分析以应用场景创新和数据跨界融合两个特点。互联网企业在数据方面以战盟等合作关系相互开放,形成多产业跨界的综合数据资源库。而传统行业,特别是金融行业,由于其业务特殊性,数据保密和信息安全要求十分严格,很难形成跨领域的数据资产整合。

3.“互联网+”对平台的依赖程度日益加大。互联网企业在平台商业模式取得的巨大成功,使其掌握了天量用户。用户对平台的高度依赖,成为互联网企业向任何一个传统行业领域进军的利器。以阿里巴巴为例,凭借电商平台优势,逐步从淘宝向以支付宝为代表的支付平台演进,继而向余额宝、招财宝为代表的金融增值服务转化,从而实现了向金融行业的跨越发展。而传统金融机构,长期以控制价值链核心环节作为提升竞争力的主要手段,主要以企业内部价值活动为考量,缺少合适的平台土壤。非银金融机构市场化程度低,互联网+背景下的平台基础趋近于零。

    4.“互联网+”仍需立足于传统业务发展。“互联网+”并非取代传统行业,其作用是“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在“互联网+金融”领域体现为屌丝金融。“汇天下屌丝资金,行规模优势之道”,通过廉价的互联网集成能力,汇聚财富,获得与优势资金团体相同的金融服务与收益水平,从而对传统银行零售业务模式形成巨大挑战。但其对于传统行业的普适性仍需立足基础业务的开展,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大力发展线上零售业务来应对挑战。非银机构受行业监管政策所限,经营范围始终难以涉足对私业务,面对长尾市场往往只能望洋兴叹。

)面临的机遇

1.“互联网+”在行业落地为发展互联网金融提供具体应用场景。积极落实“互联网+”行动计划,极力打造富于产品特色,以网络零售和线上线下服务相融合为主要运营模式,构建具有核心市场竞争力的电子商务运营管理体系,着力打造服务领域交易规模大、功能全、效率高的客户服务电子商务平台,并同步打造第三方支付平台和联网服务平台,为互联网金融服务提供具体应用场景。

2.监管松动为发展互联网金融提供广阔空间。银监会修订管理办法,推行分类监管,鼓励拓展上下游业务,开展产业链金融,甚至试点设立产业银行等适应新形势下的改革措施的逐步推出,为拓展服务范围、增加客户数量、提供新的金融服务提供了可能。同时,互联网金融时代,很多创新已经在现有的政策法律和监管体系之外,国家监管机构对互联网金融监管尺度相对宽松,总体持鼓励态度,为大胆尝试,努力争取进入互联网金融服务的蓝海提供了契机。

 

四、应对“互联网+金融”的策略

面对“互联网+”战略,必须克服挑战、抓住机遇,在服务理念、组织机构、信息系统等多方面进行改革创新,找准切入点,实现转型发展。

(一)突破传统思维,创新服务理念

    传统对公业务的经营性质,使得全力关注系统客户、聚焦企业客户,这种传统金融机构的“高大上”气质与“互联网+”的草根精神不相兼容,要想在互联网时代有所作为,必须转变相对“封闭、保守、传统”的思维,汲取“开放、平等、协作、分享”互联网精神。要把握创新和合规的关系,充分利用互联网工具,对象蓝海客户,突破服务范围,实现创新发展。要坚持以客户为中心,关注客户服务和客户体验,强户服务能力,提供更好金融产品。

(二)打破固有层级,改革组织机构

    传统的科层式组织机构庞大,管理层级多,权力相对集中,决策相对滞后。而进入去中心化的“互联网+”时代,要求信息快速获取、客户快速响应、决策快速处理,传统的组织架构显然难以满足要求。近年来,互联网金融已经倒逼商业银行纷纷重构架构,必须打破固有层级,改革组织机构,适应互联网的要求。一是管理层级扁平化精细化,减少管理层级,加快信息传递速度,提升反应能力。二是业务运营垂直化专业化,提高对目标市场和客户的服务深度和广度,提高专业专注能力。三是渠道建设电子化移动化,重构以网络金融服务为中心的渠道体系,突出互联网时代的交互性、个性化等特性。四是引进集金融业务知识、网络信息技术、市场营销技能、网络工具运用等多种知识技能于一体的互联网金融营销复合型人才,将是互联网时代争夺的焦点。

(三)找准契合点,融入互联网

    一是紧紧抓住积极发展“互联网+”的机遇,充分发挥资金支付、资金管理方面的优势,在电子商务平台等互联网具体业务场景中提供第三方支付、内部结算等基础服务。二是紧紧抓住“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的机遇,充分利用监管松动、分类监管的契机,构建供应链平台,构建清算平台,探索未来产业银行构想的实现路径。三是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升级现有金融产品、金融服务销售渠道,提升金融服务的便捷性,改善用户体验,提升企业竞争力。

(四)实现互联互通,升级信息系统

    网络、计算、数据、知识构成的互联网技术成为互联网金融大发展的催化剂,在互联网时代抢占先机,必须有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强大的信息系统支撑。一是改变相对封闭的体系架构,完成与相关互联网业务平台的互联互通,成为互联网业务生态中的重要环节。二是建设新一代核心业务系统,构建服务系统内外的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平台,实现金融产品、金融服务的互联网化,满足提供供应链金融、产业链金融服务的要求。三是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等互联网技术,实现信息系统快速部署、资源配置,满足互联网应用海量增长的需求,同时挖掘海量信息潜在的客户需求和商业价值,实现供需高效匹配。

 

五、结语

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新时代金融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制度的完善、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应用,金融在科技的推动下将会走向更便利、安全、智能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姚祈诺.浅谈互联网金融的现状及发展[J].时代金融,2015(33).

[2]刘倩.互联网金融与金融创新[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