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设为首页 | 关于我们《现代商业》杂志社-官方网站在线投稿平台
 产业研究
产业集中发展对制造业竞争力影响的实证研究
发布时间:2022-05-25 点击: 发布:《现代商业》杂志社

 摘要:测度了制造业区域集聚水平,结合三大判别准则进行筛选,发现制造业总体集聚程度较低,且主要集中于东部省份。构建制造业竞争力评价体系并测度竞争力水平,总体来看,呈现东部、中部和西部区域产业竞争力递减的格局。经实证研究得出,产业集中发展有利于提升产业竞争力且作用明显。最后提出提升我国制造业竞争力及集聚水平的建议。

关键词:产业集中发展;产业竞争力;建议

中图分类号:F426;F202      文献标识码:A

 

我国制造业从非常薄弱的基础起步,经过60多年的发展,已经跻身世界医药大国行列。随着产业规模由小变大,在空间地理上,医药行业也呈现出一定程度的集聚特征。因此研究产业集中发展能否提升我国制造业竞争力及正面促进的程度有着重要意义。迈克尔·波特(1990)[1]Porter,M.E.(1998)[2]较早地把产业集中发展内嵌于竞争力研究的框架之中;Hill,E.W.,and John,F.Brennan.[3]以投入产出模型为基础,构建以驱动产业为核心的上下游产业集群,并把此模型应用到了克里夫兰——亚克朗市合并都会统计区;徐光瑞[4](2010)运用Ellison和Glaeser产业集中发展指数、灰色关联度方法,研究发现产业集中发展确实是构成我国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杜凯、周勤(2008)[5]考察了空间集聚布局下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情况,得出集聚经济对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存在结构上的差异等等。

在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本文测度了制造业区域集聚水平;构建了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测算出产业各省竞争力数据,实证研究产业集中发展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希望以此对我国制造业竞争力及产业集中发展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可参考的建议。

一、制造业集中发展水平测算与分析

(一)改良的区位商指数标准

区位商指数是用来衡量区域集聚水平的常用指标之一,并非完美无缺,在经济落后区域,由于其整个工业规模小,可能导致非集聚地区的目标产业区位商指数虚高。为规避这种不精确风险,设定了三大判别准则,以便能正确地筛选出存在集聚特征的区域,数据来源于各年份《中国工业统计年鉴》。

准则一:区域目标产业总产值大于或等于该产业全国平均总产值水平的90%,只有形成产业规模,才可能产生集聚效应;准则二:LQ≥1,这也是判别区域集聚优势产业的标准之一;准则三:根据我国制造业园分布与发展状况判断。通过准则筛选,可以得出符合制造业集中发展条件的省份。限于篇幅,未列出。

(二)区域集聚水平分析

区域集聚比较来看,我国制造业具备集聚特征的省份集中在东部地区,共计10个,占比达到58.8%,其次为中部地区,共计5个,占比为29.4%,西部仅为2个,占比很小。综合分析产值规模、LQ指数与制造业园发展状况,东部的山东、江苏、浙江,中西部的河南与四川在产值规模、LQ指数以及制造业园发展情况三个方面都处于领先位置;东部的上海、北京、吉林,中部河北、湖北、江西和湖南处于第二梯队;其它地区可以归类到第三梯队中。最后,山东、河南、吉林和湖南四个省份制造业集中发展发展速度较快,而江苏、浙江、四川、辽宁和北京集聚发展平稳,其它省份发展速度慢。

二、制造业竞争力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分析

(一)评价指标的选择

根据数据可得性、科学性、系统性的原则,从产业规模力(工业总产值、从业人员数、劳动生产率)、科技创新力(R&D支出、R&D人员全时当量、国内专利发明申请授权数)、产业运营力(产值利税率、成本费用利润率、资本保值率)、省域经济力(人均GDP、进出口占GDP比重、财政支出占GDP比率)和市场竞争力(销售收入、利润总额、固定资产平均余额、流动资产平均余额)五个方面建立了我国制造业竞争力评价体系。

(二)因子分析

根据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对各区域制造业竞争力得分进行测算,数据来源于各年份《中国工业统计年鉴》、《中宏统计数据库》和《中国统计年鉴》。08年样本进行KMOBartlett球形检验,得出KMO的值为0.727,大于0.7Bartlett球形检验的显著性水平为P<0.001,说明各变量之间的相关性显著,适合因子分析方法;然后运用进入因子分析得出2008年各省制造业综合竞争力评价函数:

F综合=0.469F1+0.253F2+0.129F3

其它年份竞争力数据以此过程为标准,最后得出2003年至2008制造业各省份综合竞争力得分,限于篇幅,未列出

    (三)制造业竞争力的分析

0308年以来,我国制造业竞争力呈现东部、中部和西部递减的格局。其中,东部地区排名靠前的省份有山东、江苏、浙江,广东、上海和北京;中部地区排名靠前的是湖北、河南、河北、江西;西部地区排名靠前的有四川、陕西。这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制造业各省份总体实力的实际情况基本吻合,譬如,山东、江苏和浙江的制造业一直是全国的排头兵,根据2004年医药企业管理协会发布的报告,在全国医药工业销售收入百强企业中,三省企业占比超过了1/3;另外,四川和陕西这两个省份虽然地处西部,但制造业一直是这两个省份的传统优势产业,在地区范围内都具有很强的竞争实力。

三、产业集中发展对产业竞争力影响的实证研究

(一)理论模型的建立和数据来源

通过前面的研究,我们获取了制造业主要集聚省份的区位商指数与产业竞争力得分,那么集聚是否对产业竞争力有影响以及程度如何?以此为思路,构建了产业集中发展对产业竞争力影响的面板模型,如下:

JZLit= a i,0+a i,1JJitit

其中,JZLit指第i地t年制造业竞争力, JJit代表第i地t年制造业集中发展程度,以筛选后制造业竞争力、区位商指数为数据来源μit为随机误差项。

(二)实证检验

回归分析运用eviews6.0软件,由于样本为面板数据,所以在计量方法的选取上,需要通过Hausman Test检验以确定是用个体固定效应模型还是个体随机效应模型,如果两种估计结果的差异小,说明可以建立个体随机效应回归模型,如果两个估计结果差异大,应该建立个体固定效应回归模型。回归结果见表2

2 产业集中发展对产业竞争力影响的回归结果

区域

被解释变量

参数

Hausman

DW

模型

R2

F

a i,0

a i,1

集聚省份

 

JZL

-0.28***

(0.01)

0.41***

(0.00)

19.39

(0.00)

 

1.24

个体

固定

 

0.95

88.45

(0.00)

注:括号中数据为p值;***为符合1%的显著性水平,**为符合5%的显著性水平,*为符合10%的显著性水平。

如表2显示,Hausman检验P<0.01,拒绝了采用个体随机效应模型的原假设,说明应采用个体固定效应模型,模型的R2F值均显示模型拟合程度好,德宾—沃森(D.W)值为1.24,查该样本数量下的临界值dL1.08,说明不存在自相关。a i,1为正值且在1%水平下通过t值显著性检验,说明我国制造业集中发展化有利于提升产业竞争力且作用明显。

(三)结论及政策建议

从地区分布上看,我国制造业具有较高产业集中发展与竞争力特征的省份主要集中于东部地区,从实证结果上看,我国制造业集中发展化有利于提升产业竞争力且作用明显。因此,在我国制造业正处于高速增长态势的关键时期,提升各集聚区内的集聚化水平对促进集聚区的产业竞争力有重要意义。

首先,制造业是一个资金密集型的行业,我国制造业集中发展总体水平较低,主要是由于规模不足,需要在现阶段基础之上,注重扩大产能。而产能的扩张,需要巨额资金的支撑,因此必须想方设法扩宽企业资金来源的渠道;其次,它又是一个技术密集型的行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产出及高技术的特征,而目前制造业生产的药品中,仿制品占比较重,自主研发的药品很少,加剧了市场之间的恶性竞争且浪费了资源,因此制造业集群发展要走自主创新道路,加强产学研之间的合作,提高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第三,实现制造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必须促进集群内企业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增进企业间的信任与资源共享的能力,带来集群整体竞争力的提升;第四,各省制造业的集群道路不能重复建设、一哄而上,必须立足本区域比较优势的基础上,生产出特色产品,打造出全国甚至世界闻名的地区品牌;最后,政府在制造业园建设过程中要充当好服务者的角色,在支持政策上既要科学,又要保持连贯。

 

参考文献:

[1] 迈克尔·波特著,李明轩等译.国家竞争优势[M] .华夏出版社,2002

[2] Porter,M.E.On Competition, A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Book,Boston,1998,p197

[3] Hill,E.W.,and John,F.Brennan.A Methodology for Identifying the Drivers of Industrial Clusters: The Foundation of Regional Competitive Advantage, Economic Development, 2000

[4] 徐光瑞.中国高技术产业集中发展与产业竞争力——基于5大行业的灰色关联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10(8)

[5] 杜凯、周勤.集聚经济、行业特性与国际竞争力——中国制造业的视角[J].经济学家,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