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消费新潮流来袭
在节奏愈发紧凑的现代生活中,消费的内涵已远超单纯的购物行为。细心观察便会发现,如今的商场不再是仅陈列商品的单调空间 —— 当你走进部分大型商场时,或许能偶遇一场精彩纷呈的沉浸式演出。演员在精心搭建的场景中穿梭,观众与剧情深度互动,让人仿佛置身另一个奇妙世界,购物的疲惫瞬间消散,取而代之的是全身心的沉浸与愉悦。
再将目光投向那些融合文化主题的特色街区,古色古香的建筑与传统、现代交融的店铺随处可见。漫步其中,你既能品尝地道的传统美食,也能观赏手工艺人现场展示的精湛技艺,还能参与各类富有文化韵味的互动活动。这些独特的消费场景正悄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一股 “商业 + 文化,场景焕新让消费‘活’起来” 的热潮已然来临,而这背后又潜藏着怎样的奥秘与机遇呢?
“商业 + 文化” 融合,到底新在哪?
打破传统边界,营造独特体验
过去,商业与文化仿佛处于两条平行轨道。商场多为单纯售卖商品的场所,核心关注点在于货物的陈列与交易;而展览、演出等文化活动,则大多集中在特定的文化场馆开展,二者之间缺乏有机联动。这种割裂状态使得消费者在购物时,往往只是机械完成购买动作,难以获得情感共鸣与精神满足;参与文化活动时,又难以将其与日常消费行为结合,最终导致消费体验单一乏味。
“商业 + 文化” 模式的出现,如同在商业与文化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彻底打破了这种传统边界。以南京夫子庙步行街为例,这里不仅是购物胜地,更是汇聚历史文化的大观园。古色古香的建筑风格还原了明清时期的街市风貌,行走在青石板路上,仿佛完成一场时空穿越。街边店铺除售卖特色美食、纪念品外,还融入了剪纸、糖画等传统手工艺品的制作展示 —— 游客不仅能选购心仪商品,还能现场观看手艺人的精湛技艺,甚至亲自参与制作,深度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上海豫园商城同样是典型代表,它以江南园林建筑为特色,打造出集购物、餐饮、娱乐、文化展示于一体的商业空间。在这里,你既能品尝正宗上海小吃、购买具有海派文化特色的文创产品,也能欣赏江南丝竹、昆曲等传统艺术表演。豫园商城通过将商业活动巧妙融入文化场景,让消费者在购物过程中沉浸式体验江南文化韵味,极大丰富了消费体验的层次。
满足多元需求,一站式全搞定
现代消费者早已不满足于单一消费模式,其需求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特征:物质层面上,追求高品质、设计独特的商品;精神层面上,渴望获得丰富的文化体验与社交互动机会。简单来说,消费者既想购物,也想兼顾娱乐、学习与社交,期待在单一空间内满足多重需求。
“商业 + 文化” 模式恰好顺应了这一趋势,将购物、娱乐、文化体验等功能巧妙融合。例如部分大型文化商业综合体,内部设有电影院、书店、艺术画廊、主题餐厅等多种业态 —— 周末闲暇时,你可以先在书店挑选心仪书籍,享受片刻宁静的阅读时光;随后走进艺术画廊欣赏作品,提升审美素养;感到疲惫时,前往主题餐厅品尝美食、与朋友畅谈;夜晚还能一同去电影院观看热门影片。
成都太古里亦是典范,它以 “快耍慢活” 为核心理念,将传统川西建筑风格与现代时尚元素相融合。这里既汇聚众多国际一线品牌与潮流店铺,满足消费者的时尚购物需求,也定期举办街头艺术表演、时尚秀场、文化讲座等各类文化活动;同时,太古里还拥有丰富的餐饮与休闲娱乐场所,消费者可在此尽情享受购物、美食、文化、社交一站式服务,度过充实愉快的一天。
成功案例大赏,看看别人咋做到的
兰州 “风起大汉”,文化演艺与商业的完美碰撞
2024 年 12 月 29 日,兰州中心正式推出 “风起大汉” 沉浸式演艺街区,这场文化盛宴以陇原大地丰富的地域文化与辉煌的汉唐历史遗迹为底蕴,一经亮相便迅速成为兰州体验汉文化的热门打卡地,深受广大游客与市民追捧。
为给游客打造极致的沉浸式体验,“风起大汉” 在各环节均投入大量精力:项目与国内顶尖演艺公司合作,邀请中央戏剧学院团队负责总策划、总导演与总编剧,北京电影学院美术团队负责场景设计,同时与《封神》电影置景团队、清华美院、中央美院雕塑团队等权威机构深度联动。从演员的精彩表演、歌舞的精心编排,到研学内容的文化内涵、文创产品的独特设计,每一处细节都凝聚着一流团队的智慧与心血。
整个演艺街区占地 15000 平方米,创新采用行进式 + 多维度表演形式,将戏剧、舞蹈、灯光秀、沉浸互动与美食有机融合,为游客打造跨越两千年的时空之旅。步入街区,五大风格迥异的沉浸主题空间依次呈现:金城关的边塞烽烟,让人仿佛目睹霍去病铁甲军阵的英勇身姿;陇春山的乐府雅韵,在耳畔轻声诉说古代故事;河湟海市的丝路盛景,再现当年商贸往来的繁华;千佛窟的庄严肃穆,借助声光电与全息投影技术,让游客感受佛教艺术的独特魅力;黄河渡的壮阔风光,与光影实景完美融合,带来震撼视觉体验。此外,《安得万疆》《驼铃踏歌行》等六大特色演绎集群穿插其中,让游客仿佛穿越时空,亲历大汉盛世。
“风起大汉” 还格外注重游客的互动体验 —— 在这里,游客不仅是旁观者,更是剧情的参与者。街区内的 “兰裳阁” 提供服装出租与妆造设计服务,游客换上汉服、完成造型后,可与 NPC 亲密互动,共同推动剧情发展。例如 “五一” 假期推出的 “解忧公主出嫁” 情节中,游客可扮演送亲队伍参与古代婚礼,NPC 会向大家分发喜糖与红包,浓厚的仪式感让现场游客倍感兴奋。
自开放以来,“风起大汉” 已累计接待游客超 18 万人次,实现文化、商业与娱乐的高度融合。它不仅丰富了商业的文化内涵,还成功带动消费,成为兰州文旅融合的亮丽名片。通过沉浸式演绎、场景化还原与科技化表达,项目让沉睡在典籍中的汉文化 “活” 了起来,走进大众生活;在让人们欣赏演出、感受文化魅力的同时,也带动周边餐饮、住宿、商贸等行业发展,为当地经济注入新活力。
上海商场观演,观演与消费的无缝衔接
在上海,“进商场看戏” 正逐渐成为时尚潮流。随着年轻消费群体对文化娱乐需求的日益多元化,越来越多的演艺空间被巧妙融入商圈,实现 “文化 + 商业” 深度融合,为商圈经济注入新活力。
在寸土寸金的南京路,某商场 7 楼创新性打造了 5000 多平方米的演艺空间,该空间被精心划分为 10 多个风格各异的小剧场,音乐剧、脱口秀、话剧等不同题材的演出在此轮番上演。每晚七点多,沉浸式音乐剧剧场门前便会出现观众有序排队入场的场景;而演出前后,不少观众会顺便逛逛商场内的服装店,挑选心仪的时尚单品,或走进营业至深夜的餐饮店,品尝美食、与朋友分享观剧感受。这种 “楼上观剧、楼下餐饮” 的消费新业态,将观演与消费完美串联,形成完整消费链条,使商场从单纯购物场所转变为集文化、娱乐、消费于一体的综合性城市生活空间。
该商场负责人表示,目前商场已拥有 23 个演艺空间,总面积接近 1 万平方米,涵盖丰富多样的演出形式;累计接待观众 30 万人次,举办演出超 5000 场,成功实现剧目、观剧与吃喝玩乐在单一商业体内的有机融合,各业态间相互联动、相互促进。未来,商场还计划开放天台空间,引入文化集市、剧迷互动空间、夜市餐饮等创新业态,进一步放大文化场景的集聚效应,为消费者带来更多新奇独特的体验。
上海徐汇西岸商圈同样形成了多层次、多元化的演艺新场景生态矩阵。这里每周都有新剧目上演,大剧院中一票难求的热门剧目,还会将 “浓缩精华版” 直接 “空降” 至商圈公共空间,打破传统剧场内外的界限,吸引大量年轻客流。工作日午后,某艺术空间内正紧张排练一部融合 “戏剧 + 餐饮 + 科技” 的光影互动剧 —— 观众席被改造为宴会现场,360 度环绕的光影装置与演员的精彩演绎相互交织,观众不仅能全方位欣赏演出,还能在观剧时享受精致餐点,甚至通过与演员的即兴互动影响剧情走向。该商圈每年约有 3 个全新艺术类项目孵化,从先锋话剧到多媒体艺术展,持续为年轻消费群体带来新颖的文化体验;演出散场后,观众多会选择在商圈内用餐、购物,进一步延长消费链条,激活夜间经济活力。
上海商场将演艺空间融入商业的创新模式,成功吸引消费者关注,满足其对文化娱乐与消费的多元需求。通过打造丰富多样的演艺新场景,不仅提升了消费者的体验感与满意度,还带动商圈人气与消费力提升,为商业发展开辟新路径,成为 “商业 + 文化” 场景焕新的成功范例。
场景焕新,给消费和商业带来啥改变?
消费活力大爆发,消费频次与金额双增长
“商业 + 文化” 场景焕新如同一把密钥,成功激活了消费者的消费意愿。数据是最有力的佐证:据相关市场调研机构统计,引入文化元素进行场景焕新的商业项目中,消费者月均消费频次较传统商业项目提升 20%-30%;消费金额方面增长更为显著,平均客单价提高 15%-25%。
以某文创主题商场为例,该商场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商业巧妙融合,打造出传统书画展示区、非遗手工制作坊等多个沉浸式文化体验空间。自开业以来,商场客流量持续攀升,月均客流量达 50 万人次;消费者在欣赏文化艺术、参与互动体验的过程中,消费欲望被充分激发 —— 商场内文创产品销售额同比增长 50%,餐饮消费增长 30%。不少消费者表示,在这里消费不仅是购物,更是一种享受,会不自觉地增加消费频次与金额。
举办文化主题活动的购物中心同样收获颇丰。某购物中心曾举办为期一个月的 “国潮文化节”,期间设置国潮服饰走秀、传统美食节、国潮文创市集等系列活动。活动举办期间,商场销售额同比增长 40%,客流量增长 35%;许多消费者被国潮文化吸引而来,除参与活动外,还会购买相关国潮商品,带动商场内服装、饰品、文创等多个品类销售额增长。
商业发展新引擎,助力商业体转型升级
“商业 + 文化” 融合模式对商业体而言,无疑是推动其转型升级的强大引擎。首先,该模式有效拓宽了商业体的客群范围:以往商业体目标客群多较为单一,而通过融入文化元素、打造特色场景,能够吸引不同年龄段、不同兴趣爱好的消费者 —— 年轻消费者追求时尚、潮流与个性化文化体验,潮流文化街区、动漫主题商场等成为他们的聚集地;中老年消费者则更青睐传统文化主题商业项目,如传统茶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古镇商业综合体等,能让他们在购物时重温过往美好时光。
其次,该模式显著提升了商业体的品牌形象。在竞争激烈的商业市场中,品牌形象直接影响消费者选择,“商业 + 文化” 模式让商业体摆脱传统 “卖货” 标签,被赋予更多文化内涵与情感价值。以南京德基广场为例,它不仅是高端购物中心,还积极举办国际知名艺术家画展、历史文化讲座等各类艺术展览与文化活动。这些活动提升了德基广场的文化品位,使其在消费者心中树立起独特品牌形象,成为南京文化商业地标,吸引众多国内外游客前来打卡消费。
最后,该模式推动了商业业态创新。为适配 “商业 + 文化” 发展模式,商业体不断探索新型业态组合 —— 除传统零售、餐饮、娱乐业态外,文化体验、艺术教育、创意工作室等新型业态逐渐融入。例如部分书店不再局限于图书销售,还增加咖啡饮品、文创产品售卖业务,并举办读书分享会、文化讲座等活动,转型为集阅读、休闲、文化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空间;部分艺术画廊除展示艺术作品外,还提供艺术课程、艺术品定制等服务,拓展业务范围的同时,也为商业体创造了新的盈利增长点。
未来展望:商业文化融合路向何方?
展望未来,“商业 + 文化” 融合将迈向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随着科技飞速进步,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前沿技术将进一步融入商业文化场景,为消费者带来更具沉浸感、互动性的体验 —— 试想,未来商业空间中,借助虚拟现实技术,消费者可 “身临其境” 地参观全球文化古迹,与历史人物 “对话”,感受不同文化魅力;通过人工智能个性化推荐,消费者能精准找到符合自身兴趣与需求的文化产品及服务,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消费。
文化元素挖掘方面,将朝着更深入、更多元的方向发展。除传统文化外,小众文化、亚文化等也将成为商业创新的灵感来源。例如动漫文化、电竞文化、宠物文化等,这些小众文化拥有庞大且忠诚度高的粉丝群体,商业体可针对这些群体特征,打造专属文化消费场景,举办动漫展、电竞比赛、宠物主题活动等,满足其个性化需求,进一步拓展消费市场。
对商家及相关从业者而言,需积极顺应这一发展趋势,持续创新:加强与文化机构、艺术家、创作者的合作,共同打造具有独特文化魅力的商业项目;加大技术研发与应用投入,提升消费场景的科技感与互动性;重视消费者体验与反馈,不断优化产品与服务,以适配动态变化的市场需求。唯有如此,才能在 “商业 + 文化” 浪潮中抢占先机,实现商业与文化的双赢 —— 既为消费者提供更丰富多元的消费体验,也为城市发展注入新活力。
结语:拥抱新消费时代
“商业 + 文化” 场景焕新,无疑是当前消费领域最具活力与潜力的发展方向。它让消费脱离单纯的交易属性,转变为一场充满惊喜与乐趣的文化之旅;为商业注入精神内核,使其在激烈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作为消费者,我们是这场变革的直接受益者,不妨多走进融合文化元素的商业场景,亲身感受消费的全新魅力。对商业从业者而言,更应牢牢把握这一时代机遇,积极探索创新,让 “商业 + 文化” 的故事在未来续写更多精彩篇章,共同开启新消费时代的大门。